宫玺
雾霾笼罩的北京,阴沉沉的,站在18楼的病房窗前,透过玻璃俯瞰下面,已是白茫茫的一片。2013年1月的北京,已经有25天在这样的空气中度过。
撑起眼皮看了一眼窗外,琴妈忍不住咳嗽了两声。
从天而降的癌
49岁的琴妈本来就是个普通的北京人,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每天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家、单位、菜市场和超市。
每天吃完晚饭,只要不下雨下雪,她都会下楼散会儿步,锻炼身体,这个习惯她坚持了将近10年。这10年,也是北京肺癌患者快速增长的10年。
从2011年开始,全国多家媒体轮番报道空气污染的新闻,北京空气污染指数名列前茅,首都慢慢变成雾都。有越来越多的天数,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可那时候无论是PM2.5,还是空气污染指数,都还没有纳入法定播报的标准。琴妈出门散步,也从来不关心空气好不好。
琴妈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平时在家都是看看电视剧什么的,很少会去关注新闻。出去遛弯儿的时候也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没有人晚上出门还戴个口罩。”
从2012年开始,琴妈时常感觉胸部有些刺痛,喘不上气来,但也没放在心上。2012年3月初的一天,琴妈突然感觉胸闷,呼吸困难,仿佛有一个重物压在背后。这种感觉持续了一整天。
第二天,彤彤带着琴妈到医院拍了胸部的CT,医生诊断胸腔有大量积液,左右肺都有,必须立刻做肺部穿刺,抽除胸腔积液。医生要求琴妈住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排查病症。
住院后,医生为琴妈做了详细的检查,最终在琴妈的胸腔积液中找到了癌细胞。趁琴妈上厕所的时间,医生告诉彤彤确诊的结果——腺癌,而且是晚期。癌细胞已经由肺部扩散到胸膜壁。
“跑不掉”的一个
彤彤傻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妈妈会得肺癌。她知道得肺癌的最重要的致病原因是抽烟,但琴妈从来不抽烟,而且她所患的腺癌也是与吸烟关系最小的一种肺癌。
琴妈的主治医师王芳,是北京望京医院肿瘤科的专家。对于琴妈为什么患上癌症,她解释说:“病人没有吸烟史,也没有二手烟环境;没有不良的生活嗜好,也没有遗传史。引发肺癌的因素有很多,虽不能明确断定病人得病的具体病因,但空气污染与病人的病因是有重大关系的。”
王芳认为:“癌症的成因源于基因的缺陷,从中医的角度,叫做内气虚弱。一些潜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内虚、心肺功能较弱,吸入有污染的空气,长期受到被污染的空气的刺激,肯定是要发病的。这种空气的刺激也有可能转化为癌变,琴妈就属于这类患者。从一个癌细胞长成肿瘤,可能需要5至10年,在这5至10年内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最终导致癌变。所以,空气污染可以说是致癌的催化剂。”
王芳常常建议病情稳定的患者,到郊区或者外地的亲戚朋友家长期居住,避免在北京呼吸污染严重的空气。这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对他们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经说过:“北京10年来肺癌患者增加了60%。雾霾天气对呼吸系统有重要影响,因为大气污染跟整个环境(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都是相关的,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会增加3.1%,要是灰霾从25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病死率可能增加11%。这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的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
琴妈就是这“跑不掉”的一个。
善意的隐瞒
24岁的彤彤决定不告诉妈妈真相,在被告知母亲患癌后,彤彤自己在走廊里哭了好久,擦干了眼泪,转身回到病房,她笑着对妈妈说:“妈,医生刚才跟我说了,您得的是肺结核,不用担心,只要咱们配合治疗,好治。”
彤彤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在她12岁那年,父亲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怕孩子没法接受失去父亲的噩耗,琴妈最初没有告诉女儿实情。
时隔12年,噩耗再次降临这个家庭,这次选择隐瞒的却是女儿。彤彤说:“小的时候是她瞒着我,现在却是我瞒着她。”两种治疗方案摆在彤彤面前,一种是接受化学治疗,另一种是使用进口的靶向药物。化学治疗可以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一同杀灭。靶向药物是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那晚,彤彤想了整整一个晚上。考虑到化学治疗会加重母亲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她决定选择保守疗法,使用靶向药物。
医生告诉彤彤,琴妈可以在家服用靶向药物,不需要住院。如果情况恶化,再回医院接受治疗。2012年3月底,彤彤为母亲办理了出院手续。
出院后,彤彤一直在家里陪伴母亲。不知道自己病情的琴妈心情不错,她相信自己很快会恢复健康。彤彤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她把治疗癌症的药一粒一粒地装到别的药瓶中,琴妈每天服用靶向药物,病情也渐渐好转。近半年,琴妈的状况很好,依然可以去超市买菜、做饭,有时还会下楼散散步,生活又渐渐恢复了常态。与以往不同的是,琴妈每次出门都会戴上口罩。
出院时,医生嘱咐琴妈,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出门要采取保护措施,尽量呼吸新鲜空气。彤彤在家中添置了空气净化器,琴妈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空气质量和有关空气污染方面的新闻。“大气污染政府都改变不了,我们更改变不了。我能做的就是怎么让我妈舒服一点儿,室外空气不好,我们只能减少出门。”彤彤说。
好景不长,从2012年11月开始,琴妈的病情逐渐恶化,身体越来越虚弱。她感觉背部刺痛,浑身乏力,心情烦躁,吃饭也没有胃口。
到了12月底,琴妈平时服用的药物已经控制不了病情的蔓延。一闻到刺激性的气味,她就会剧烈地咳嗽,咳出的痰甚至带着血丝。她疼得吃不下饭,只能吃一些流食。
普通的止痛药,已经缓解不了琴妈的痛苦。12月底的一天,彤彤去医院为妈妈取回了医用止痛药。路上,她一直心慌,总感觉要发生什么。回到家,她看到妈妈瘫坐在沙发上,头发凌乱,疼得汗水湿透了衣襟。彤彤立刻倒了一杯热水,给妈妈服药。琴妈上气不接下气,强撑起手臂,一下把彤彤手中的杯子推翻,说:“你告诉我,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女儿实在无法隐瞒,含着眼泪说了一声:“肺癌。”
琴妈“哇”的一声哭了。
琴妈几次都想放弃治疗,她觉得癌症晚期已是不治之症,再做努力也是徒劳。但最终在彤彤的劝说下,她重新住进了医院。
2013年1月的北京,天气雾霾居多,琴妈的身体因为天气的变化反应格外敏感,空气不好时,她会咳嗽,呼吸困难,肢体酸痛得难以忍受。现在,她必须每天都服用止痛药。
靶向药物在服用后一到两年会失去控制病情的效果。琴妈身体的免疫力差,所以病情恶化迅速。
住院后,医院的专家对琴妈的病症进行了会诊,检查后发现,琴妈体内的癌细胞已经侵蚀淋巴,淋巴结上长了一个大疙瘩。专家们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做最后一搏。注射入体内的西药主要控制并杀死癌细胞,中药则为琴妈化痰,补血补气,提高免疫力。现在的她,每天需要输五六个小时的液,骨瘦如柴的手背已经遍布针眼。
太晚关心的问题
琴妈接受癌症治疗,需要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琴妈现在已经丧失工作能力,彤彤刚刚毕业没有工作,只能花家里仅有的存款为母亲治病,而这点儿存款在巨额的医疗费用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
琴妈在医院里经常胡思乱想,她对女儿说:“闺女,你爸走得早,你从小命苦,现在好不容易长大了,妈又得了这个病,妈拖累你了。”
“妈,我还年轻,我没结婚,也没孩子,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老妈。只要你好,我就好。前几十年你养我,后几十年我养你。”
这样的对话,母女俩不知进行了多少次。
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彤彤借宿在医院附近的亲戚家,每天早上7点她准时到医院陪着母亲治病,一直到晚上9点才离开。这一早一晚刚好是空气质量最差的时段。每次出门,看着雾蒙蒙的天气,她都会戴上口罩。
医生也会提醒她们:“现在外面的空气质量很差,尽量不要出门,也不要开窗通风。多吸吸氧,缓解肺部的压力。”
彤彤也开始关注空气问题,她后悔关注得太晚了。她说:“当初只是听新闻上说可吸入颗粒物多少多少,请市民注意。但是天气很晴朗,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就没注意。现在我能真实地看到,到处都是白茫茫的。”
“虽然新闻天天报,但是政府不作为,不出台相应的政策,不加强监管力度,一切都是无用功。一个人环保意识再强,力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有环保意识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我妈得了这个病,我能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但是那些没有得病的人能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吗?”她又接着说道。
2013年的春节,彤彤向医生申请,想带妈妈回家过年。在医院的病床上感受不到年味儿,她希望妈妈能在家过一个春节。医生观察了琴妈几天,批准了彤彤的请求。
大年初二,电视上依旧还在重播春节联欢晚会,亲戚们在家里团聚。琴妈戴着氧气罩,坐在床上看窗外绚丽的烟花,火药燃烧的烟雾和空气中的迷雾混在一起,琴妈的眉头皱了一下。
“唉,明天又是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