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脚本理论和汉语古诗词中动态事件的翻译*

2013-12-25 06:48邹幸居柳仕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脚本译者古诗词

邹幸居,柳仕超

(广东白云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450)

很多人都把汉语(源语)古诗词比喻为一组美妙的画卷,既展现出“古道,西风,瘦马”的宁静美,又表现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流动美,因此如何翻译好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让译入语读者能够欣赏到其中不同的美态、好好地挖掘美态后面隐藏的意义,是译者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形式和意义的翻译难以同时兼顾,它们往往成为翻译的难题。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不少启示。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形成必须经历“现实—认知—语言”的过程,语言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语言形式下面蕴藏着无数的认知结构,经语言符号激活就可以帮助读者解释语言的意义[1](P212),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可以抛开形式的束缚,只需要在译入语寻找那些能够激活类似的认知结构的语言符号就可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在众多认知结构当中,认知框架(frame)理论用于静态事件的描述,而认知脚本(script)理论用于动态事件的描述[2](P87)。因此,认知框架理论可用于研究汉语古诗词静态事件的翻译,而认知脚本理论可用于研究汉语古诗词动态事件的翻译,这是下文要论述的要点。

一、认知脚本理论

脚本是框架或图式的一种,它是“描写特定情景中事件恰当程序的结构……是预先设定的、常规性的动作程序,可用来限定一个熟知的情景”[3](P51)。脚本是人们经验化的结果,它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特定活动时所遵循的一个标准化和理想化的相对固定的程序,主要用于描述动作框架中的事件,并把事件中的各个动作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脚本具有动态性和程序性的特点。生活中每天经历的动态事件往往通过脚本在大脑里加工、描述,并作为背景知识储存于人们的长期记忆当中,只有当被激活时,才被调出来,帮助理解新知识。脚本有固定的结构,它有着一些空位(slots)和随时可以填入空位的必要信息[4](P41)。例如,“去饭馆吃饭”包括了人物(顾客、服务员)、道具(餐馆、餐桌、餐具、菜单、食物、饭钱)、事件(进餐馆、就座、看菜单、点菜、上菜、吃饭、付账、离开)等结构[1](P65)。正如框架是“基于文化约定俗成的知识构型(configurations)”[5](P132)一样,脚本也有文化性,不同文化的脚本或同中有异,或完全不同,或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脚本在另一种文化中根本不存在,如上述的脚本,在西方文化中餐具空位的默认值为刀叉、食物的空位默认值为西式食物,而在中国对应的空位默认值则为筷子和中式饭菜。

由于空位默认值的存在和脚本“被激活”的功能,脚本可被用于解释语言中的信息缺省现象,而且也解释了读者为什么能够“预测”下文的信息内容,所以脚本理论是为加工自然语言、分析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而设计的[6](P66)。越来越多学者利用脚本理论研究阅读的过程,例如,陈安玲把脚本划分为无标记脚本认知模式、轻标记(light marked)脚本模式和重标记(heavy marked)脚本模式。“如果脚本中的事件序列完全符合客观常规的逻辑规则,就叫无标记脚本模式。如果脚本中的事件序列有悖客观常规的逻辑规则,就叫标记本模式。我们把经序列、视点(viewpoint)、默认值(default values)等元素调整后仍可在常规脚本框架内认知的模式称之为轻标记脚本模式;把必须经过信息转换、语境推断来进行认知的脚本模式叫重标记脚本模式。”[7](P25-27)“去饭馆吃饭”脚本就是无标记脚本。重标记脚本的实质是在隐喻的认知模式下,源域脚本映射到目标域脚本。下文论述的内容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古诗词的原文和译文为语料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认知脚本和汉语古诗词中动态事件的分类

表1 汉语古诗词中脚本的分类

从认知脚本理论看,表示汉语古诗词动态事件的语言符号会激活读者脑海里储存的相关脚本,因此,这些动态事件实质上是不同种类的脚本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查阅300多首古诗词,笔者发现这些脚本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完整脚本:属于无标记脚本的一种,指的是脚本中包括的所有事件都在古诗词中出现,没有任何省略;②隐形的脚本序列:属于无标记脚本的一种,指的是脚本中有的事件因为属于诗人和读者共享知识的范围,为了语言经济和“留白”的目的,诗人省略了这些内容,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激活”脚本,填补空位默认值补充完整;③汉语文化特有的脚本:属于无标记脚本的一种,指的是汉语文化特有的脚本,在其它文化中表现为脚本空缺;④突显脚本某一部分:属于轻标记脚本的一种,指的是在整个激活的脚本中,只是突出脚本的其中一个事件;⑤脚本序列转换:属于轻标记脚本的一种,指的是在叙述动态事件过程中,忽然由一个脚本序列转换到另一个脚本序列;⑥隐喻中的脚本:属于重标记脚本的一种,指的是在隐喻的认知模式下,源域脚本映射到目标域脚本。要注意的是,这是诗人创作诗歌时,大脑所经历的认知活动,在阅读时,读者要反其道而行之,用目标域的脚本替换源域的脚本,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读诗歌隐含的信息。具体的例子如表1所示。

三、从认知脚本理论看汉语古诗词中动态事件的翻译

(一)汉语古诗词中无标记脚本的翻译

在翻译汉语古诗词中的动态事件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因为“文化为个人所经历的种种情景提供了背景,从而形成了各种图式(类似于脚本)”[8](P100)。因此,上述各种脚本的翻译必须放在文化背景中讨论。

1.文化间共享脚本的翻译

(1)完整脚本的翻译:翻译出译入语中对应的完整脚本。由于这种脚本是属于无标记脚本,诗人没有省略任何的事件,而且没有文化障碍。因此,源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都可以借助被激活的脚本,理解诗歌的内容。译者主要采取下面两种方法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词语激活和源语对应的脚本。

第一,直译法,激活译入语中对应的脚本。

例1: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鷁,/翩翩过南浦。——柳永《夜半乐》

Isailmy leaf-like boat,/In spirits high;/Leavingthe isle,I float/Bycrag on crag/And jag on jag/Intothe deepest nook/Of the Southeastern Brook/The angry waves subside;/A favorable wind begins to rise./I canhearfrom the riverside/The trader’s calls and cries./My painted boat with sails lifted high/Has like a bird passed southern shores by.[9](P66)

源语划线部分的词语激活了读者脑海里“泛舟”的脚本,包括了“登船—离开—途中行程—途中见闻—到达”等事件,人物包括“我、商旅”,道具为“扁舟”、“江渚”、“万壑千岩”、“溪”、“怒涛”、“樵风”、“片帆”等。译者明白到这是一个文化间共享的无标志脚本,因此,直接翻译出译入语中对应的完整脚本,译入语读者读到诗文就能通过填充空位默认值理解诗歌的含义:我登上了一叶扁舟,离开小岛。小舟经过无数沟壑,漂过险滩,到达若耶溪的深处,怒涛平息,我还可以听到过往旅客兴奋地叫喊,互相打招呼,风帆高举,小舟轻快地驶过南浦。

第二,转换译法,在译入语中还原源语中激活的脚本。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A good rainfalling/Just when it should/In springtime;riding/On the wind itfills/A whole night,soaking/The land with its goodness.[10](P118)

源语划线部分的词语激活了读者脑海里“下雨”的脚本,包括了“刮风……下雨(发生)……笼罩大地(潜)……滋润大地(润)”等事件,人物包括“雨”,道具为“风、物”等。尽管汉语和英语文化中都有下雨这一脚本,但是,由于原文动态事件发生的顺序颠倒,而且“随”、“潜”、“润”等都是拟人化的行为,这些因素如果直接转移到译入语中,就会成为翻译的障碍。考虑到这一点,译者采取了转换译法,划线部分的词语没有直译,而是换成了对应的人的动作词语,这样,译入语读者读到“fall”、“ride”、“fill”、“soak”等词语就会激活他们脑海里“一个人乘风而来,施雨滋润大地”的脚本,这与原文是契合的:赞美了雨像人一样充满灵性、朴实无华、善解人意、默默地滋润农田。

(2)隐形的脚本序列的翻译:明示隐含的脚本序列。尽管这属于文化间共享的脚本,但是,由于译入语读者并不是身处诗人所处的环境,因此,他们往往不能填补诗人故意留下的脚本序列“空白”,也不能读懂诗歌的含义,这时候,译者需要添加词语,重建完整脚本。

例3:(我来找你)移家虽带郭,/(我沿着)野径入桑麻。(走到)/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我回家了)——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I come to find)you moved beyond the town;/(Through)mulberries a wild path leads me down/(To)the fence by which you planted chrysanthemums,/Which are not yet in bloom though autumncomes./I hear no dog bark as I knock at the door./Iaskyour neighbors(before I end my tour)./You do deep into the hills every day,/And won’t be back until sunset,they say.[11](P69)

诗人在创作时,考虑到与读者共享“访友不遇”的脚本,因此,省略了一些他认为是多余的细节,而留下许多“空白”(汉语诗文括号处)让读者调用脚本默认值填空。但是,直译的诗文是无法在译入语中激活同样的脚本的,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译者把省略了的脚本序列一一明示(译文括号处),帮助译入语读者重建脚本,使得同样的脚本在译入语中能被激活,读者能够成功解读诗歌的含义。

2.汉语文化特有的脚本的翻译

有学者认为,“当所激活的框架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框架系统就会提供替换框架”、而且“替换时,我们不是完全换一个新框架,而是找到一个与旧框架共享许多‘空位’,保留许多默认值的新框架”[12](P16)。此外,如果所激活的框架不能保持大部分的空位和默认值,脑海里就会创建一些基于新知识的框架,“创建新框架是解决旧框架与所面临的新情况不相符的措施”[12](P23)。如上文所述,脚本和框架是类似的概念,因此,这些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脚本当中。

(1)在译入语中建立新脚本。

例4: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于皓《江南曲》

She had happened togo by the river/to gather white duckwood,/thenwent alongwith her girlfriends/toprayto the river god./In the crowd she did not dare/to speak out openly,/but furtivelytossed a silver coin/tofind the fortune of someone far.[13](P95)

这首质朴的民歌激活了源语读者脑海里“祭江神”的脚本,其中包括了诗歌画线部分的“到江边”、“赛江神”、“掷金钱”、“卜远人”等事件,人物包括“我、女伴、江神”,道具为“白蘋、金钱”,这是古代中国江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诗人明白到他和读者是共享这种文化知识的,因此,他没有明示该脚本背后隐含的含义,而是留下一连串“空白”,让读者自己调用背景知识填充、解读其中的内涵。当然,这些文化“陷阱”将成为译入语读者阅读的障碍,但是却能让他们更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译者把脚本直接翻译出来,译入语读者通过“find the fortune of someone far”这句话,能够明白到该脚本的含义——祭江神是为了占卜人的祸福,从而成功建立“祭江神”的脚本,获得更多中国文化知识。

(2)在译入语中寻找替换脚本。

例5:壮岁笙旗拥万夫,/锦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哫银胡鞘,/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

While young,beneath my flag Ihadten thousand knights;/With these outfitted cavaliers Icrossedthe river./The foe preparedtheir silver shafts during the nights;/During the dayswe shot arrowsfrom golden quiver.[9](P78)

原文的划线部分激活了“宋军抗金战役”这一文化脚本,包括了“领兵(抗金义军)”、“渡江”、“敌军(金兵)射箭”、“抗金义军回射”等事件,人物包括“我、义军、燕兵”,道具为“江、银胡鞘、金仆姑”。由于是文化事件,而且原文没有线索帮助读者理解各分事件的联系,完全靠读者调用脑海里的背景知识加以解读,因此,它必定成为译入语读者阅读的障碍。考虑到这一点,译者淡化了涉及宋、金的历史知识,如“燕兵”、“汉”,并在译入语中找到了一个加以替换的脚本,但是并没有完全替换掉原文脚本的内容,而是保留了该脚本的大部分事件和空位默认值,只是把人物换成译入语文化更熟悉的“敌军、我军”,这样译入语读者就能有他们熟悉的“两军相争”的脚本解读这个“宋军抗金战役”脚本。

(二)汉语古诗词中轻标记脚本的翻译

1.补充词语,明示脚本中所突显的部分

如果所翻译的诗词属于突显脚本某部分的轻标记脚本,译者需要添加词语,把译入语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整个脚本中所突显的部分来。——黄甫松《梦江南》

例6:楼上寝,/浅月下帘狌。/梦见秣陵惆怅事情,/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黄甫松《梦江南》

(Waking up)in the tower,/He watched crescent moon setting behind the drapery./Just now hedreamedof his love affairs in Nanking,/Of peach flowers and willow catkins/Flying all over the city,/Of the fair girl with two short plaits,/Playing the flute with grace.[4](P145)

原文的“寝”原本激活的是“睡觉”脚本,包括了“上床、合眼、入睡、做梦、醒来”等分事件,但是,读者往下读就会发现其实该脚本突显的是“梦”这一分事件。为了在译入语中起到同样的激活作用、带来相同的突显效果,译者没有翻译“寝”,而是补译了“waking up(醒来)”这一分事件,并调整了脚本的先后次序,把最后顺序的“醒来”放在开头,让译入语读者跟源语读者一样,能够把注意力放在下文叙述的“梦”序列,这种处理方法使得译入语读者能够产生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仿佛和作者一样梦回江南,倾听貌美如花的女子奏乐。

2.脚本序列转换的翻译

遇到所翻译的汉语古诗词属于脚本序列转换的情况,译者总的原则是提供足够的线索,让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一样意识到脚本序列的转换,调用另一个脚本解读下文的内容。

(1)添加脚本触发器。

例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With wine of grapes the cups of jade would glow at night,/Drinkingto pipa songs,we are summoned(to fight)./Don’t laugh if welaydrunkenon the battleground!/How manyancient warriorscame back safe and sound?[15](P38)

“饮”激活的是“宴饮”脚本,本来包括“赴宴、等待、畅饮、干杯、告辞”等多个分事件,但由于这是诗人和读者共享的背景知识,诗人没有一一列出,而是把重点放在“饮”的过程:他们手捧夜光杯、畅饮葡萄美酒,然而这不是娱乐的盛宴,下文的“征战”、“卧沙场”等字眼暗示了他们马上要去打仗了,这是为他们饯行、预祝他们胜利。源语读者都能够把思路由第一个脚本“宴饮”转换到下一个脚本“打仗”,因为他们能够调用古代出征前乐器伴奏、畅饮饯行的文化知识填补“催”后面的空白“打仗”,但是,译入语读者是没有这种知识的,他们的思路难以进行自然的脚本转换。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添加了脚本触发器“to fight”,帮助译入语读者的思路过渡到“打仗”这个脚本来,并体会到战士们上阵前视死如归的豪情。

(2)转换翻译角度。

例8:向郊原踏春,/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宋祁《锦缠道》

Out in the green grassland,/We sing our fill,hand in hand./Drunken with spring,weaskwhere is a shop of wine./A coward points to a lonely village fine,/Sayingamid apricot flowers/Wine is sold in the bowers.[9](P105)

原文涉及到两个脚本的转换:“踏春”脚本和“寻芳酒”脚本,“醉醺醺”是“寻芳酒”的脚本触发器,确保了读者的思路顺利地由第一个脚本转换到下一个脚本。由于这两个脚本是文化间共享的脚本,而且脚本触发器的存在也帮助译入语读者扫清了阅读的障碍。主要是第二个脚本包括了“寻芳酒”、“问(哪里有)”、“牧童回答”等分事件,如果按照原文的编排把牧童的话译成直接引语,就影响了译文形式上的连贯,也妨碍了译入语中所激活的脚本分事件的依次进行,现在译为直接引语的处理方式能更方便译入语读者调用相关的脚本知识处理信息,所塑造的牧童形象也更生动逼真。

(三)汉语古诗词中重标记脚本的翻译:添加脚本之间替换的触发器

遇到古诗词中重标记脚本的翻译,译者应当引导译入语读者调用目标域的脚本内容理解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源域脚本内容,好好挖掘字里行间的深意。——杜甫《孤雁》

例9: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杜甫《孤雁》

(Too sad to)drink or eat/The lone wild goosebroods,/Giving a(mournful)cry/In his search forthe flock/Nowlostin distant cloud;/Itstrainsits eyes looking/Into the distance,thinking/It can see the others,/To cries that are but/Echoesof its own;the sound/Waking other birds from/Their sleep,confusing them/With its sadness![16](P56)

隐喻“孤独前行的人是孤雁”深深植根于汉语文化中。因此,没有汉语文化知识的译入语读者读到这首诗,文字激活的仅仅是“孤雁飞行”的脚本,包括了“飞行”、“哀鸣”、“寻伴”等动作。通过填补空位,他们补全了空缺的信息,想象到一只孤雁滴水不沾、粒米不进,撕心哀鸣、奋力追赶,但是却与同伴南辕北辙的情景。汉语读者读到这首诗,会使用脑海中的隐喻的映射机制,用目标域的脚本替换掉源域的脚本,从而体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诗人是托孤雁“飞鸣声念群”之情思念自己的至亲。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异乡,每时每刻都希望能和家人团聚。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译者添加了括号里的词语“too sad to”、“mournful”,同时也用一些表示人的感情色彩的词语,作为目标域脚本和源域脚本替换的线索。读到这些词语,他们就能够调用“人孤苦伶仃地寻找亲人”的脚本来解读这个“孤雁寻伴”脚本。

汉语古诗词中动态事件的翻译是翻译的一个难点。如何取得形式、意义表达的平衡,准确地传递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在译入语中再现原文的动态美是译者要解决的问题。追求源语和译入语形式一致的传统翻译技巧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因此,本文从认知脚本的理论出发,把汉语古诗词的动态事件分为无标记脚本、轻标记脚本和重标记脚本,并根据每种脚本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目的在于在译入语中寻找能够激活和源语脚本相对应的脚本,以便读者能够填补古诗词的“空白”,好好鉴赏诗人创造的充满动感的美丽画卷。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 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Ungerer F,Schmid H 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51.

[4]Schank R C&Abelson R P.Scripts,Plans,Goalsand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 Associates,1977.

[5]Taylor J R.LinguisticCatergorization:PrototypeinLinguisticsTheorySecond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Schank R C.Readingand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1982.

[7]陈安玲.脚本认知模式与语篇的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8]Holland,Dorothy and Naomi Quinn,eds.CulturalModelsinLanguageandThoug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9]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10]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1]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7.

[12]Minsky M.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C]//In:Metzing,Dieter.FrameConceptionsandText Understanding.Berlin:Walter de Gruyter &Co.,1989.

[1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4]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路易.艾黎.杜甫诗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脚本译者古诗词
酒驾
踏青古诗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安奇奇与小cool 龙(第二回)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我和古诗词
快乐假期
趣读古诗词
小编的新年愿望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