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姚 娟,高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长沙410005)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是血液中视黄醇(维生素A)的转运蛋白,参与血清和细胞内视黄醇/视黄酸的转运。 它是由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广泛分布在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等体液中。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是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是细胞外最主要的转运蛋白。 RBP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是一个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在许多研究中均发现RBP4 在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但是,视黄醇结合蛋白4 在急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中有无作用,与低密度脂蛋白有无关联,目前仍不清楚。 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探讨。
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1 例,男98 例,女93 例,年龄52~81 岁,平均年龄(66.04±11.08)岁,急性脑出血患者81 例, 男42 例, 女39 例,年龄49~78 岁,平均年龄(63.41±9.91)岁为观察组。 入组条件为半月内首次发病,均经头部CT 或头部MRI得以确诊。 对照组为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共100例,其中男性50 例,女性50 例,年龄50~79 岁,平均年龄(64.26±10.17)岁。 排除明显肝肾功能异常、严重心脏及消化道疾病、甲状腺功能障碍、恶性肿瘤。 三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者空腹采静脉血3mL 于洁净自凝试管内送检,2h 内分离血清检测。 -20℃密闭放置待检。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水平采用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测定,试剂盒购自美国ADL 公司,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步骤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
数据录入采用Office Excel 2010, 利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数据资料类型,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两两比较的Nemenyi 法检验,两变量相关性用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计算Pearson 相关系数。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检验水准采取a=0.05。
脑出血组、脑梗死组的血清RBP4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或P<0.001),脑出血组、脑梗死组的LDL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1。
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两组血清RBP4 水平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68),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血清LDL 的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1523)。 见表1。
脑出血组、 对照组的血清RBP4、LDL 两指标间无线性关系(P>0.05), 脑梗死组的血清RBP4、LDL 两指标有线性关系(P<0.001),Pearson 相关系数为0.456。 见表2。
表1 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对照组RBP4 及LDL 水平的比较
表2 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对照组RBP4、LDL 两指标直线相关分析
RBP4 基因位于10q23-24,大小约10kb,由6 个外显子和5 个内含子组成。 生理条件下,肝脏是RBP4的首要来源, 脂肪组织是第二主要来源(约为肝脏的20%~40%)。 RBP4 与全反式视黄醇结合形成holo-RBP,在血液循环中与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至靶组织[2]。 血清RBP4 与血脂代谢有关,在不同人群的多项研究表明[3-4],RBP4 水平与TG 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另外RBP4 可以影响脂肪酸的代谢,脂肪酸代谢失调与胰岛素抵抗紧密相关[5]。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RBP4 除了与甘油三酯、胆固醇相关外,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相关性更好[6]。 临床试验的证据证明低密度脂蛋白是最主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7],LDL 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渗入内膜下,通过氧自由基和氧化修饰的作用,导致胆固醇积聚、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8]。 无论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均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硬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脑卒中再发的最重要治疗策略之一,那么在脑卒中患者中,血清RBP4水平如何,是否也与低密度脂蛋白相关。
本研究对191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81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RBP4 水平及LDL 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血清RBP4、LDL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RBP4、LDL 的升高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绘制散点图后,经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脑梗死组血清RBP4 与血清LDL 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而脑出血组、对照组的两组指标则不相关。提示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RBP4 与血清LDL是直线相关并呈正相关的。 脑卒中患者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2 型糖尿病等卒中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RBP4 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 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价值。 脑梗死组RBP4 与LDL存在线性关系,证实了该类患者中血清RBP4 水平与血脂代谢相关,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脑梗死、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中之重,那么降低RBP4水平是否也能起到预防梗死复发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临床前瞻研究证实。 在脑出血患者中未发现类似的线性关系,可能与其具体发病机制的差异及病例数收集相对不足有关。
近年研究发现[9],脂肪因子不仅在能量平衡和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免疫调节和血管稳态等方面也有独特作用。脂肪细胞因子的分泌失衡或功能障碍在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视为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可能的中间环节[10]。 RBP4 是一种新的脂肪源性因子, 它可以通过抑制磷脂酞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的活性,促使胰岛素受体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酪氨酸发生磷酸化,从而诱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基因表达,参与了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 型糖尿病的发生[11-12]。 研究已经发现RBP4 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的热点在于RBP4 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影响[13]。 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RBP4 水平,发现RBP4 与体重指数(BMI)、尿酸水平、血脂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14]。 有研究证明,RBP4 水平的显著升高预示着冠状动脉内斑块由稳定向不稳定转化,RBP4 有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生化标志物,在AMI 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15]。而RBP4 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中的作用还需相关实验进一步证实。降低血清RBP4 水平对脑卒中的发生能否起到预防作用,对脑卒中的发展能否起到治疗作用尚不明确。可望RBP4 能作为一种新的危险因素,与LDL 等经典指标共同预测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发展。
[1] Christou GA, Tselepis AD, Kiortsis DN.The metabolic role of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n update[J].Horm Metab Res.2012 Jan;44(1):6-14.
[2] Frey SK,Andrea H,Britta N,et al. Effect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on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isoforms[J].Clinica Chimica Acta.2009,401(1-2):46-50.
[3] Graham TE,Yang Q, Blüher M, et al.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lean, obese, and diabetic subjects[J].N Engl JMed, 2006,354: 2552-2563.
[4] Broch M,Gómez JM,Auguet MT, et al. Association of retinol-binding protein-4 (RBP4) with lipid parameters in obese women[J].Obes Surg, 2010,20: 1258-1264.
[5] Lee DC,Lee JW, Im JA.Association of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olescents[J].Metabolism, 2007,56: 327-331.
[6] 叶丽丽,王彩玲.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D].山东:泰山医学院,2010:1-10.
[7] Wanders D, Plaisance EP, Judd RL.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lipid-lowering drugs on circulating adipokines[J].World J Diabetes. 2010 Sep 15;1(4):116-28.
[8] 黄红波,刘庚勋,李正贤.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变化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8(3):48-50.
[9] Ronti T,Lupattelli G,Mannarino E.The endocrine function of adipose tissue: an update [J].Clin Endocrinol (oxf), 2006,64: 355-365.
[10]Hamdy O.Lifestyle medication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obese subjects[J].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05, 3:231-241.
[11]Gandhi H, Upaganlawar A, Balaraman R.Adipocytokines:The pied pipers[J]. Pharmacol Pharmacother. 2010 Jan;1(1):9-17.
[12]Yang Q,Graham TE,Mody N,et al.Serum retinol banding protein 4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J]. Nature,2005,436:356 一362.
[13]von Eynatten M, Humpert PM.Retinol-binding protein-4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metabolic disease[J].Expert Rev Mol Diagn. 2008 May;8(3):289-99.
[14]Li F, Yang T, Zhao Z,et al.Plasma level of RBP4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he effect of hyperinsulinemia[J].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12 Nov;37(11):1177-82.
[15]王治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的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医学, 2012,32(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