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勋
(苏州市职业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吴门书派是明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整个中国书法历史这本“大书”上也占有重要的一章。吴门书派的标志性人物当数鼎盛时期的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陈淳(1483—1544)、王宠(1494—1533),后人将他们称为“吴中四名家”。四家中,以祝允明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祝允明是全能型书家,诸体皆工,以狂草最长。他的狂草,继古出新,豪放奇宕,创造了一种“满纸点点”艺术样式(见图1)。此前的狂草书家,如颠张醉素之草,点画、线条大多连绵缠绕(见图2),祝允明草书却极少连绵,以断、以点为主,所以大不同于前贤。所以,正统派书家往往难以接受祝允明草书之新奇样式,视为怪诞不经。如明代邢侗认为“资才迈世,第聩然自放,不无野狐”①邢侗《来禽馆集》卷二十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项穆认为:“初范晋唐,晚归怪俗,竞为恶态,骇诸凡夫。”[1]其实,祝允明狂草中的“满纸点点”,渊源有自,甚合古法,是祝允明融入了自己个人性情,有意味的创新。
图1 祝允明狂草《赤壁赋卷》(部分)
图2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部分)
中国书法史上,以狂草书名于世者,大都精于楷书与小草。楷书是狂草笔法的基本功,小草是狂草书字形结体的基础。没有楷书的基本功,狂草书就会用笔无法。没有小草作基础,狂草书就难以让人(内行)辨识。狂草不论如何地纵放,能让内行人基本识辨是必要的,如果连内行人都难以识辨,那么只能说明其草法无法。小草来源于章草,书法史上亦有许多草书家追本溯源,兼工章草。有了小草、章草作基础,作狂草便可以做到胸中有数。从点画形质方面看,小草与章草的一大特点是:笔画简省,一个字中往往“意连”之笔多于“实连”之笔,以至于随处可见“点”。如早期章草书大家皇象《文武帖》(图3)、索靖《七月贴》(图4),看起来几乎字字有“点点”。从章草发展出了小草。后世的狂草,主要是小草溢以狂放而来。
图3 皇象《文武帖》
图4 索靖《七月贴》(部分)
从东晋“二王”到唐代张旭、怀素,到宋代黄庭坚、赵佶,再到明代祝允明,他们的狂草基本都是从小草变化而来。
大多数的狂草书家在将小草加以狂放时,一般都将点、画、线书写成连绵状。这样一来,原先小草与章草所具有的“笔断意连”多于“实连”,于是变成了“实连”多于“笔断意连”。例外的情况也有,如黄庭坚的狂草书仍然崇尚笔断意连。博学的祝允明也受到了黄庭坚的启发,走的正是笔断意连之路。相比于黄庭坚的草书字形的夸张与变形,祝允明的草法更接近于小草与章草。可以说,祝允明的狂草是从小草与章草的直接生发、狂放而成的。纵观历史上的狂草书家,祝允明在这条道路上是走得最为彻底的,他将草书的简省发挥到了极致。祝允明不仅精于小草,亦工章草。祝允明的小草中蕴涵章草意趣,章草则蕴涵小草笔意,可谓是小草与章草的合一。祝允明的狂草就是在这种小草、章草合一基础上发展而来。小草与章草的简省与笔断意连,进入了祝允明的狂草作品,以至于成为祝允明狂草书的鲜明标志。将皇象、索靖章草以及东晋小草书(见图5)与祝允明狂草书(图1)作一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的脉络关联。
所以,祝允明的狂草书的“满纸点点”,源自于汉魏章草与东晋小草,是以小草为主间杂章草,而后加以性情的狂放而成,是他对草书的渊源与草法熟谙之体现。直接从小草纵放而成狂草,在大草中仍然保留了小草的基本形构,是祝允明狂草区别于其他书家狂草最明显之处。他的点点,并非凭空臆造,而是传承古法之点点,是他对书法之“理”深刻洞晓后的承继与发扬。
图5 王羲之《知足下帖》
狂草书家们在书写狂草时,任情恣性,笔墨飞动,顷刻间一挥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将小草、章草原本断开的笔画连绵而成一体,所以多见缠绕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毕竟小(章)草的“笔断意连”无法应对激情澎湃与兴致高涨时的作书冲动。祝允明少缠绕,多点点,又如何与狂草的节奏相对应?
祝允明是一位自省意识很强的书法家。他曾论书法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①见祝允明《评书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据黄惇先生考证,此语在祝允明之前已被引用,原为:“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变。”(参见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从“变”字到“实”字,祝允明之论与原论虽只一字之差,但是关于功力、性情与神采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实”字比“变”字更具合理性、辩证性,因此,可以说这是祝允明对书法“功性论”的重新阐扬。。书法一艺,神采为上。书法之神采,来自于作书者,是作书者个人性情、人文修养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故有“字如其人”之说。性情,是书法有否神采的主要方面,所以前人论书主张“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2]“达其情性,形其哀乐。”[3]不过神采与情性的呈示,最终需要落实到用笔,需要书法的功夫来完成。没有书法之功,再丰富的情感也难以付诸笔墨,呈于纸上。祝允明的“功性论”是他对书法功力与性情二者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是后人认识祝允明书法实践的关钥。
祝允明习书,有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生在吴门这个重文化传统的大环境,加上外祖父徐有贞,岳父李应祯均擅书法,有书名,所以少小学书便取法乎上,他自己曾说:“自髫丱以来,绝不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①祝允明《怀星堂集·写各体书与顾司勋后系》,出自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二十六,明万历刻本。文徵明也说:“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②文徵明《跋祝枝山草书〈月赋〉》,见汪珂玉《珊瑚网法书题跋集》卷十六,张钧衡辑《适园丛书》,民国二至五年(1913—1916)刻本。从祝允明成熟后的书法风格来看,与其二父是有较大差别的。显然,二父对祝允明的影响,更多是一种书学路径之指示,他们引导祝允明走上了中国书法传统主张的首重基本功,而后抒发情性以成就自我风格的大道。
祝允明在书法基本功的锤炼方面,在历代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他不仅学习多种书体,而且取法面相当广博。明代吴门文艺家王世贞为此赞叹不已:“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直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③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三》,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明万历五年(1577)刻本。楷书从钟繇、“二王”到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行草从王献之、智永、褚遂良、怀素、张旭、李邕、苏轼、黄庭坚、米芾,几乎是把历代大家都习遍了。祝允明师法对象虽然广博,但绝非蜻蜓点水,而是深得个中三昧,文彭说过:“我朝善书者不可胜数,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为集众长,盖其少时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④文彭《跋祝枝山书东坡记游卷》,见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二十五,民国十年(1921)鉴古书社刻本。无所不学,学无不精,造就了祝允明深厚的书法之功。
相对于它种书体,草书对笔法的精熟要求更高,因为它需要作书者在快速用笔中完成一切,或许是这方面原因,所以书法史上不见有“篆圣”、“隶圣”、“楷圣”与“行圣”之称,而唯有“草圣”之誉。草书中的狂草最要乘兴一气呵成,而祝允明狂草多用点法是不容易做到的。祝允明之所以能借助“多点点”的样式写狂草,原因正在于他对笔法与草法的精熟。他用笔的前后相续,并不主要体现在纸上,更多地体现在空中,体现在提按方面。狂放的性情通过狂草来表达时,祝允明之前的书家主要通过点、画、线条连绵不断的样式。这种样式,主要借助于运笔时,笔锋在纸上的左右前后——水平方向的激烈运动来抒发激情与兴致,当然,这样的用笔过程中,笔锋的垂直纵向——提按运动也是存在的,即:以水平方向为主,垂直纵向为辅。但是当作书者写一个点时,笔锋主要是以纵向运动为主,水平方向为辅。因此,前人论到“点”的笔画写法时说,点“如高峰坠石”[4]。“高峰坠石”,这四个字是“点”的用笔过程的形象写照。因为通过这样用笔动作写出来的点,才能将其力度、势态与神采表现出来。这种用笔感觉,类似今天我们所说的用笔“砸下去”的感觉。祝允明狂草的书写动作,将“高峰坠石”的上下提按地用笔动作强化了、泛化了,亦即水平方向弱化了,垂直纵向强化了,这是祝允明在笔法方面的特别之处。“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作狂草书也喜好多用点。但是“高峰坠石”之用笔感觉在黄庭坚中并无得到强化,因为黄庭坚书学主张“韵”,追求闲淡含蓄,若是将“高峰坠石”表现得淋漓尽致,便难以有平淡闲散之韵。
祝允明的草书之点带着一种宣泄之情,借助疾风骤雨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点,将其内心的情感倾泻而出。祝允明草书多见以点,却不单调,而耐得住观审,博学且精之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融入了他的性情。祝允明早年的书法有功少性,就像其岳父李应祯说的“祝婿书笔严整,但少姿态。”⑤文徵明《跋祝枝山草书〈月赋〉》,见汪珂玉《珊瑚网法书题跋集》卷十六,张钧衡辑《适园丛书》,民国二至五年(1913—1916)刻本。中年以后祝允明书法功夫日深,也日见性情。尤其中年仕途失意,生活走向颓放,于是下笔愈加豪纵不羁。到晚年,技法精熟,作狂草纯任性情的流露,如晚年所书《赤壁赋卷》(见图1),高31.3厘米,长1 001.7厘米,是其狂草书的巅峰之作。晚明书家莫是龙评价祝允明草书说:“祝京兆书不豪纵不出神奇。素师以清狂走翰,长史用酒颠濡墨,皆是物也。今人第知古法从矩矱中来,而不知前贤胸次,故自有吞云涌梦若耶,变幻如烟雾,奇怪如鬼神者。非若后士仅仅盘旋尺楮寸毫间也。京兆此卷虽笔札草草,在有意无意,而章法结体,一波一磔皆成仙境,自是我朝第一手耳。”⑥莫是龙跋《祝允明张休自诗卷》,见陆时化撰《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二,清宣统二年(1910)神州国光社铅印本。唯见神采,不见字形,面对祝允明的狂草,读者总能为其胸襟、性情与气质所震撼。
在祝允明的草书中,“点”成为其艺术语言的主要标记,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味与美感。虽然其他草书家也用“点”,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点”的意味尚未凸显,到了祝允明这里,“点”的意味变得如此多姿多态,“点”的美感被祝允明的妙笔“照亮”了。
图6 黄庭坚草书 《诸上座帖》(部分)
图7 祝允明狂草《赤壁赋卷》(部分)
中国古典美学主张大朴不雕,天然去雕饰。追求以素朴为美,绚烂之后复归平淡。祝允明草书虽然受到北宋书家黄庭坚“结字多‘点’”的影响,但是在用笔上他不用黄庭坚草书线条的“轻微扭动”,而是承继了“二王”笔法的一拓直下,痛快直接。结字方面,祝允明草书比黄庭坚草书(见图6)更为简洁,把字形精简到了极致,笔画简成了点,如祝允明狂草《赤壁赋卷》中的一段“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酿酒临”(图7),有些字完全成了点的组合,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满目珠玑之感。虽然粗一看,偶有字形难以识别,但是仔 细审读又觉得其简省又很合理,毫无乖僻。通过简省,一方面使他的草书与连绵缠绕的那类草书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草书获得了“简洁素朴”的艺术品格。狂草不难于字字缠绕与笔画连成一片(见图8),对于狂草来说,缠绕几乎成为一种必要的华饰。相对于章草的字字基本独立与小草的偶有相连,狂草书前后相连缠绕成一小草的偶有相连,小草的偶有相连,狂草书前后相连缠绕成一片在获得整体上的奔放与气势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小草与章草的简洁。祝允明狂草直接从小草与章草演化而来,因此既可见气势豪放,也可见简洁质朴。能规避狂草书之缠绕而不失其气势,保持质朴无华的品格,是祝允明草书难能可贵之特色。
图8 解缙草书《录古诗文册》(部分)
博学多长、笔法精熟,使得祝允明对点画的把握比一般的书法家更加率意与自信。因为精于多种书体,用笔精熟,所以笔下之点则势态种种,变化万千。“点”最易写成圆点呆板状,尤其是点多了以后。祝允明草书之“点”并非单纯之“点”,而是笔画的浓缩,虽是“点”,但是具有一种势态。祝允明拓展了点法变化的可能性,将狂草书中的点的势态极大地丰富了。所以清代书论家王澍说:“平生见祝京兆书凡数十百卷,莫有同者。盖书到熟来,无心于变,自然触手尽变者也。”[5]又说:“他人书千纸一同,惟祝京兆纸各异态,字各异势,平生无有同者。”[6]如祝允明狂草《赤壁赋卷》中的一段“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见图9),大多数字中都见点,于是形成一片点的天地。今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祝允明狂草面前是难以成立的。细察这些点点,无一雷同,在大小、提按、虚实、藏露、中侧、方圆、连断等方面都极尽变化,并且这些点也只是祝允明这件狂草《赤壁赋卷》10米长卷的一部分,整个长卷则有千百个点。人们常常称赞王羲之《兰亭序》中“之”的多变,其实祝允明这件狂草作品中“点”的变化也堪为经典范例。
图9 祝允明狂草《赤壁赋卷》(部分)
古代书法家在追求形式之美时,虽也重视今天我们所谓的“视觉效应”,但这还只是外在的,他们更为侧重于找到“心手合一”的感觉,无碍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与情性的方式。至于这种笔墨语言是否取悦于人,是否具有我们现在所说的“视觉震撼”或“视觉冲击力”那都是次要的。祝允明的狂草书,有一种鲜活的动荡感。如果说连绵一路狂草具有一种“舞动”之美(见图10),祝允明狂草则可以用“跃动”来形容。在书法中,“线多点少”所造成的“跃动感”远不如“点多线少”。祝允明的狂草,虽非所有作品都是点多线少,但是与其他书家相比,整体上点法偏多,部分作品甚至就是点多线少。祝允明的草书章法也助长了这种跃动感。其章法的处理上,常常将左右字与上下字“镶嵌”与穿插,形成一个无行列的章法,每个单字中点遂融合在整篇章法之中,构造一种飞扬动荡的宏大气势,如一个个巨浪扑面而来(见图11)。
尽管当时与后世有论书者对祝允明的狂草有所贬斥,但是并无碍祝允明在书法史上崇高的地位。他从“点”中生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狂草艺术样式,说明了他的过人胆识,以及他对书法之理与传统古法的深刻洞晓。祝允明是极其传统守法,又极其任情恣性的书法家,在两端都走得非常彻底,其书法既有深厚功力,又见独特风格。他对“功性论”的重新阐扬,是他对古代书法大家艺术之路的精辟概括,也是解读他本人书法之路的最好注脚。功力结合性情,这是一条书法创新的大道,放在今天仍然有着意义与价值。
图10 张芝草书 《冠军帖(》部分)
图11 祝允明草书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1]项穆.书法雅言·附评[M]∥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875.
[2]蔡邕.笔论[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
[3]孙过庭.书谱[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6.
[4]卫铄.笔阵图[M]∥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范祥雍,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6.
[5]王澍.虚舟题跋[M]∥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63.
[6]王澍.竹云题跋[M]∥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31.
[7]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8]葛鸿桢.论吴门书派[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
[9]葛鸿桢.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荣宝斋,1993.
[10]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1]杨谔.草书研究与创作[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