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汉 闫 言
1.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广西大新 532300;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730
慢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皮肤炎症疾病之一,其病程缠绵时缓时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且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病因复杂,治疗后易于复发。 有资料报道用西医治疗顽固性湿疹疗效不佳[1],目前多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以提高疗效,减少反复病例或减缓复发时间, 从而避免由于长期服西药所产生的毒副作用。 为了了解慢性湿疹的中药治疗效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皮肤科用除湿胃苓汤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慢性湿疹进行了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统计分析。
选取2011 年10 月~2012 年10 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306 例,其中,男184 例,女122 例;年龄18~60 岁,平均32.58 岁;病程3 个月~5 年,平均2.4 年。 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164 例)和对照组(142 例),治疗组男98 例,女66例;年龄18~60 岁,平均(32±12)岁;病程最短60 d,最长10 年,平均(26±8)个月。 对照组男86 例,女56 例,年龄20~60 岁,平均(36±12)岁;病程最短90 d,最长11 年,评价(16±8)个月。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慢性湿疹的中医诊断标准: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3.1 治疗组 给予除湿胃苓汤(苍术、厚朴、土茯苓、地肤子、白癣皮各15 g,白芍12 g,白术、茯苓、防风、附子各10 g、陈皮8 g,甘草6 g。 用法:每日1 剂,加水500 mL,煮去渣取汁200 mL,分2 次服用)。每周复查1 次,连续用药4 周。同时外涂除湿止痒软膏(四川上善医药营销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50550,由蛇床子、苦参、黄柏、黄连、白癣皮、虎杖、紫花地丁、地肤子、萹蓄、茵陈蒿、苍术、花椒、冰片十三味中药组成)。 用法:每天涂药3 次,涂于患处后轻按摩。每周复查1 次,连续用药4 周。
1.3.2 对照组 给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重庆凯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484)10 mg 每日1 次,连续口服4 周。 同时外涂复方氟米松软膏(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医药产品注册证号HC20100009)。 用法:将本品薄层涂于患处,每日2 次,并缓和摩擦,连用4 周。
根据临床症状和自觉症状变化情况判定疗效标准[2]:①治愈:皮肤苔藓样变消失,无自觉症状,停药2 个月后无复发。 ②显效:有少许苔藓样变,皮肤无脱屑,自觉瘙痒基本消失,停药2 个月后无明显复发。 ③有效:皮肤苔藓样变时有发作,有少许鳞屑,但无明显渗出倾向,瘙痒症状明显减轻。 ④无效:皮肤苔藓样变无明显改变,鳞屑多,甚至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每一个患者治疗在第1 个疗程开始观察和记录其用药不良反应。 对治疗有效者观察其在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情况。是否复发主要根据皮疹的变化和症状表现进行判断。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76.2%、12.8%、4.2%和6.7%,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53.5%、116.1%、7.7%和22.5%,总有效率为77.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11,P = 0.000)。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1 不良反应情况 164 例治疗组中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142 例对照组中共有4 例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荨麻疹2 例、用药部位有瘙痒、皮疹1 例,困倦、倦怠感、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1 例。 两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差异(χ2=4.684,P = 0.003)。
2.2.2 复发情况 对治疗组治疗有效的患者153 例及对照组治疗有效的患者110 例进行复发情况观察统计,结果显示,2 个月后治疗组有5 例复发,对照组有14 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3.3%和12.7%。复发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3,P = 0.003)。
慢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皮肤浸润、触诊皮肤较硬、颜色呈暗红或紫褐色,表面粗糙,甚至呈苔藓样变、脱屑、急性发作甚至有糜烂、渗出等现象,自觉瘙痒。 特别该病以瘙痒症状最为明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学校和工作。 目前,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减少疾病复发、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3]。 治疗上多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而该类药物副作用大,复发率高,很难令人满意。 文献报道,中医治疗慢性湿疹效果远优于西医治疗效果[4]。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主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诸邪,郁阻于肌肤所致[5]。 慢性患者多由于该病患者长期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伤及脾胃,或病久伤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治疗当以健脾养血,除湿止痒为主[6]。
除湿胃苓汤方中取苍术、厚朴、白术燥湿健脾,茯苓补益脾胃,渗利水湿[7-8]。 防风散风祛湿,附子大辛大热可温补下元,且与苍术、白术、厚朴等健脾之药同用,既温暖中焦脾胃,又可助下焦之气化,有脾肾同补之意,加之附子可同十四经,令诸药通达内外;白芍养血活血个,顾护肝体;土茯苓有解毒、利湿、祛风、通利关节之效;地肤子可清热利湿、止痒;白癣皮清热祛风,解毒燥湿;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以土茯苓、地肤子、白癣皮清热解毒、祛风止痒而治标,以苍术、厚朴、白术、茯苓、附子、白芍等健脾护肝,养血润燥而治本,标本同治,共奏健脾养血,除湿止痒之功[9]。 而本文应用除湿胃苓汤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与一些文献报道相似[10],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郝飞,宋志强,钟华.正确认识皮炎湿疹[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0,3(1):18-2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3.
[3]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
[4] 李勇华,易东阳,余甘霖.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研究近况[J].实用中医杂志,2012,24(1):70-71.
[5] 郭爱群.滋阴除湿汤加味治疗慢性湿疹[J].湖北中医杂志,2007,23(6):37-38.
[6] 陈志伟,汪洋,周翘楚.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及其对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3):186-187.
[7] 陶钢.除湿止痒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60 例效果观察[J]. 交通医学,2011,25(6):604-605.
[8] 刘彩霞.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慢性湿疹60 例[J].环球中医药,2012,5(6):459-460.
[9] 柳兵.近5 年中医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2,5(5):397-400.
[10] 韩晓冰,文谦. 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2,18(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