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2013-12-21 06:40:50朱红芳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输液

朱红芳

(浙江省上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浙江 上虞312300)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其不仅操作简单,可以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患儿的血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又会出现静脉置管而引起的并发症,如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堵塞等。本文通过对我科收治的静脉置管患儿的护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行静脉置管的患儿30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62例,女144例,年龄2月~14岁,平均年龄(4.5±2.4)岁。原发病:急性支气管肺炎15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9例,急性肠炎56例,尿路感染17例,过敏性紫癜12例。全部患儿留置针均选用BD公司生产的执行标准为YZB/国1449-2008(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规格型号为24G,固定导管的敷贴均先用3M透明敷贴。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特殊护理干预组)153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组)153例,2组患儿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分析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特殊护理干预:(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用碘伏棉签消毒2次,范围大于8cm以上,并掌握一定力度,达到切实消毒效果。使用消毒措施后,不准再进行穿刺部位的触诊,除非再次消毒。每次输液前对肝素帽进行规范的消毒(力度,次数);(2)合理选择静脉:血管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与药物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大的关系,应选择相对较粗、直、有弹性、远离关节、无静脉瓣的静脉进行穿刺,如头部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手背静脉、踝部大隐静脉等。尽量选择上肢及头皮静脉;(3)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先用无菌棉球做成一个小垫子垫于留置针针柄下,避免针柄压伤皮肤,再正确粘贴无菌透明敷贴:不卷边、不留气泡、平整不紧绷,3M自粘敷贴松紧适宜,不输液时,用干净手帕或袜子保护留置部位,并保持敷贴清洁、干燥。自粘绷带、透明敷贴潮湿或被污染时及时更换,尽量减少穿刺部位活动;(4)正确冲、封管。每次输液完毕,采用3~5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用2ml肝素钠配置封管液,脉冲式封管液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确保留置导管内充满封管液,使导管内无药液或血液,拔针前将“小夹子”尽量靠近穿刺点,夹闭小夹子后再拔针。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询问有无不适,输液前,如果遇到阻力或回抽无回血,进一步确认导管的通畅性,不强行冲洗导管;(5)针对药物做好导管护理:制订科内常用刺激性药物一览表,如阿奇霉素、红霉素、阿昔洛韦等,使每位护士掌握药物性质。输注这些药物前,选择较粗直的静脉,输注时调慢滴速,并使用一次性输液过滤器,控制微粒进入静脉,减少对静脉的刺激。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有无发红及渗液;(6)健康宣教:向患儿家长宣教静脉置管的注意事项,发放宣教资料,宣教保护留置针方法,勿使置管处受到污染,置管肢体尽量少活动,头皮静脉置管者重点告知,勿让患儿自行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置管后导管拔出液体外渗、静脉炎、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表1)

表1 两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例(%)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会穿破血管,可减轻患儿痛苦,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效率,更有利于临床用药和抢救。但是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由于静脉选择不当、留置针在关节附件、固定不妥、患儿活动过度及外力牵拉,导致导管脱出,液体外渗。主要预防措施有合理选择静脉,尽量避开关节部位,妥善固定导管,做好健康宣教,尽量减少置管侧肢体活动,必要时适当约束肢体。同时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静脉炎是指静脉的炎症,表现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预防措施有严格无菌操作及规范手卫生,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消毒后不能进行穿刺部位的触诊,输液时连接肝素帽前,规范肝素帽的消毒,避免细菌污染。制订刺激性药物一览表,输注这些药物时调慢滴速,密切观察局部情况,使用一次性输液过滤器,控制微粒进入静脉。对于发生静脉炎的患儿应立即拔管,告知家长帮助患儿抬患肢,以此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同时在肿胀部位采用硫酸镁湿敷,20min/次,3~4次/d。小儿由于肢体活动过度,静脉压力增高,导致血液回流,或因输注高浓度药物而未用生理盐水冲管或冲封管不规范易造成导管堵塞。预防措施有正确冲、封管。每次输液完毕,采用3~5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用2ml肝素钠配置封管液,脉冲式封管液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确保留置导管内充满封管液,使导管内无药液或血液,拔针前将“小夹子”尽量靠近穿刺点,夹闭小夹子后再拔针。综上所述,特殊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置管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1]方翠萍,刘敏,李静.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与护理[J].西南军医,2010,12(5):1031-1032.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输液
血液滤过患儿置管后短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西南军医(2016年6期)2016-01-23 02:21:28
颈枕输液袋
中学科技(2015年11期)2015-11-25 05:09:33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