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放疗的疗效

2013-12-20 00:44:22李慧灵吴宏清倪晓雷张秀春陈美英潘建基
实用癌症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妇科盆腔宫颈癌

李慧灵 林 娴 吴宏清 倪晓雷 张秀春 陈美英 潘建基

我们从2008年05月至2010年05月,对 48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分析在B点照射剂量达50 Gy时,针对转移淋巴结局部补量,观察其疗效和近期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宫颈癌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44例,腺癌3例,腺鳞癌1例。排除远处转移。按FIGO分期:Ⅱa 期2例,Ⅱb期 12例,Ⅲa 期4例,Ⅲb 期30例。

1.2 诊断标准

结合肿瘤标记物SCC水平、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参照文献诊断标准[1,2]:① CT、MRI检查显示盆腔淋巴结最短径大于1 cm的淋巴结强化明显;②最短经小于1 cm的淋巴结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形状不规则或中心有坏死;③ PET-CT检查阳性。

1.3 放疗方法

1.3.1 外照射 盆腔外照射采用前后对穿两野或前后对穿野+左右侧野四野盒式照射,上界在L4~L5上缘,下界在阴道受累病灶下缘2 cm,左右界在左右真骨盆外缘外1.5~2 cm,前界在耻骨前缘或中段,后界在尾骨前缘。6 MV-X或18 MV-X射线照射,每次DT200 cGy,每周5次,先行全盆腔照射,DT30~40 Gy,然后中间铅挡再加量DT10~20 Gy,使B点DT达50 Gy。盆腔转移淋巴结局部补小野加量至总DT58~ 60 Gy。

1.3.2 内照射 盆腔外照射DT30~40 Gy后,行妇科检查或CT/MRI检查,以评价宫颈肿瘤退缩情况,确定近距离后装治疗A点剂量和次数。

分次量及治疗次数:采用核通后装机治疗,192Ir治疗,依照ICRU38号报告[3],选择A点为剂量参考点,处方剂量600~700 cGy,每周1~2次。分次量及治疗次数见表1。危及器官各分次限量:直肠≤60% A点处方剂量,膀胱≤70% A点处方剂量。

表1 外照射和HDR剂量

1.4 化疗方案

本组中有44例同时辅助化疗3~4个周期,方案为单药DDP每周化疗,或紫杉醇+铂类、吉西他滨+铂类联合化疗。

1.5 观察和随访

治疗期间每周记录不良反应,观察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及血像和生化检查结果。盆腔照射DT50 Gy时,行彩超和(或)CT或MRI检查,观察盆腔转移淋巴结退缩情况。治疗结束后2、4个月复查,行妇科检查,同时行CT、MRI或PET-CT检查,检测血SCC水平,评价盆腔转移淋巴结以及宫颈原发灶退缩情况。近期疗效以治疗结束后4个月肿瘤退缩情况来评价。

2 结果

2.1 随访时间

随访起始日为治疗结束日,截止日期为2012年03月,随访时间为22~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无失访者,随访率为100.00%。

2.2 疗效

患者均完成治疗计划,完全有效率(CR)为83.33%(40/48)、PR为97.92%(47/48)。治疗结束后4个月复查,结果显示41例盆腔转移淋巴结均消失,6例淋巴结体积缩小25%~50%,1例淋巴结体积缩小<25%。

3例分别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8个月、11个月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给予全身化疗及放疗;其中1例存活10个月因病情进展死亡,另2例分别存活14个月、25个月至今。1例治疗结束后9个月出现腹膜后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放疗和化疗,7个月后死于肺和纵隔转移。1例宫颈癌伴左髂内淋巴结转移,治疗结束后9个月出现盆壁复发,行放疗+化疗,存活10个月至今。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出现尿频、尿痛5例,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退。Ⅱ度腹泻25例和Ⅲ度腹泻4例,均为辅助化疗患者,积极给予对症治疗或暂停放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3例分别在治疗结束后6、7和9个月出现大便带血,肠镜检查发现直肠前壁放射性改变。无阴道明显狭窄、膀胱和直肠溃疡或瘘等严重不良反应。

2.4 远处转移

1例在放化疗后15个月出现腰椎转移,PET及妇科检查盆腔、宫颈和阴道未见复发,对腰椎转移灶行放疗+化疗。2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8个月行MRI和妇科检查,宫颈无复发,PET-CT检查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行放化疗。1例出现锁骨上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放弃治疗。

3 讨论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其受累的发生率ⅠB/Ⅱ期(FIGO分期)为15%~30%,Ⅲ期为45%~60%[3],并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仍有50%的盆腔复发,这局部区域失败部分是由于盆腔转移淋巴结未控[4]。如何在治疗宫颈原发灶同时使盆腔转移淋巴结接受合理的剂量照射,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临床上定义B点剂量为50 Gy,是指外照射时闭孔淋巴结区域的剂量,而在宫颈癌盆腔外照射和高剂量率内照射时,两者对于盆腔淋巴结的剂量均有贡献。剂量学研究表明,宫颈癌进行近距离照射治疗时,因存在周边剂量陡降,导致B点实际接受剂量约为宫颈中心处方剂量的28%,髂内淋巴结区域接受的剂量更低,而髂总、骶前淋巴结则未接受近距离照射,这可能是影响盆腔转移淋巴结局控率的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盆腔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临床上通常在盆腔和宫颈常规接受根治剂量放疗后,采用局部照射对淋巴结进行推量,以期望提高盆腔转移淋巴结局控率和患者生存率。

盆腔转移淋巴结通常照射剂量为60~65 Gy,其中包括后装治疗的剂量贡献[5]。Logsdon等[6]则建议盆腔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为60~62 Gy。本组治疗盆腔转移淋巴结局部补小野加量至总DT58~ 60 Gy,结合高剂量后装治疗,剂量可达62~ 65 Gy,宫颈原发灶完全有效率CR及部分有效率PR分别为83.33%(40/48)、100.00%(48/48)。治疗结束4个月后复查显示有41例盆腔转移淋巴结均消失,6例缩小,1例治疗前淋巴结大小在3.0 cm×3.0 cm×2.5 cm,伴中央区坏死,治疗后缩小<25%。结果优于Logsdon等[6]所报道50%的消失率,可能是由于本组有较多的早期病例,同时合并同步化疗。我们认为转移淋巴结治疗后不能消失主要原因:采取常规照射治疗方法进行补量,为了保护正常组织,未能将处方剂量提至更高;晚期患者宫颈肿瘤大,转移淋巴结体积常常也大,常合并贫血和(或)中央坏死,对放射治疗抗拒。

由于盆腔淋巴结区域周围存在重要器官小肠和或乙状结肠,对该区域进行推量势必使这些器官受量升高,导致小肠和乙状结肠放射性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在全盆腔外照射结束后,我们采取针对转移淋巴结设计前后对穿小野照射补量,治疗进行优化,尽量控制小肠和乙状结肠的照射体积和受量,治疗中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随访至今未出现严重小肠和乙状结肠不良反应。

为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减轻治疗的副反应,同时提高照射剂量,盆腔转移淋巴结放射治疗补量临床上可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序贯治疗,或者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受侵淋巴结进行同步照射。与常规照射补量相比,3DCRT 和IMRT可使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更高,也提高肿瘤控制率,副反应并不增加。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MRI和PET-CT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使得盆腔转移淋巴结诊断率提高[8]。由于PET从分子代谢的角度判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更加准确,可以诊断5 mm 以上的转移淋巴结[7]。Havrilesky等[9]研究结果显示PET-CT的功能影像优于MRI和CT的解剖影像。

本组资料显示,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高剂量后装治疗也对盆腔淋巴结剂量有贡献,然而治疗中子宫和宫颈的位置常常变化大,使得其对盆腔淋巴结所贡献的剂量临床上难以评估。怎样提高宫颈原发灶和盆腔转移淋巴结控制率,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Yang WT,Lam WW,Yu MY,et al.Comparison of dynamic helical CT And dynamic MR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pelvic lymph nodes in cervical carcinoma〔J〕.AJR,2000,175:759.

[2] Choi HJ,Kim SH,Seo SS,et al.MRI for pretreatment lymph node staging in uterine cervical cancer〔J〕.AJR,2006,187:538.

[3] Bonin SR,Lanciano RM,Corn BW,et al.Bony landmarks are not anadequate substitute for lymphangiography in defining pelvic lymph node lo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with radi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6,34(1):167.

[4] Nag S,Erickson B,Thomadsen B,et al.The American Brac-hytherapy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for high-dose-rate brachytherapy for carcinoma of the cervix〔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0,48(1):201.

[5] Eifel PJ,Berek JS,Markman MA.Cancer of the cervix,Vagina,and Vulva.In:DeVita,VT,Lawrence T S,Rosenberg SA,eds.Devita,Hellman & Rosenberg's Cancer: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M〕.8th EditionIn.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8:1515.

[6] Logsdon MD,Eifel PJ.Figo ⅢB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an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emphasizing the balance between external beam and intracavitary radiation 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9,43(4):763.

[7] Elizabeth AK,Barry AS,Farrokh D,et al.Lymph node staging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cervical cancer:relationship to prognosis〔J〕.J Clin Oncol,2010,28(12):2018.

[8] Lee LJ,Sadow CA,Russell A,et al.Correlation of point B and lymph node dose in 3D-Planned high-dose-rate cervical cancer brachy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9,75(3):803.

[9] Havrilesky LJ,Kulasingam SL,Matchar DB,et al.FDG-PET for management of cervical and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2005,97:183

猜你喜欢
妇科盆腔宫颈癌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8
妇科手术后常见问题解答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4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河北医学(2016年5期)2016-12-01 03:58:55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7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西南军医(2015年2期)2015-01-22 09:09:25
Survivin、NF-кB和STAT3 mR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