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意见”背后是低效的民意互动

2013-12-20 07:53时言平
民生周刊 2013年21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民意市民

时言平

媒体评论员

观点VIEWS我说

“零意见”背后是低效的民意互动

时言平

媒体评论员

民意互动,不但要有姿态意愿,更应该主动走进民意聚集区,“走群众路线”,而不能只是晾晒在没有人气的官网上。

自去年11月份东莞市政府官网公告栏上的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设置了反映民意的通道以来,15份最终被通过的征求意见稿中,没有一份意见稿的投票人数超过1,也无一人在上面反馈意见。

公共政策出台前调研社情倾听民意,是民主决策中不可缺省的环节。而从东莞15份规范文件在征求民意时遭遇“零意见”的尴尬来看,这一环节似乎徒具其表而无其实,并未发挥与民意互动的功用。

从出台的这些政策文件来看,不少都是与市民利益和公众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比如《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暂行办法》,就涉及到备受关注和讨论的流动子女入学问题。为什么面对这些与市民政策文件的时候,民意会集体失声呢?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更加完善、更能代表公共利益的制度和政策。因此,“零意见”并不是说政策和制度设计者有多缜密细致。其背后或是公共决策和制度设计中民意的缺位,是公共事务中官民沟通机制的低效甚至虚置。

面对“零意见”尴尬,当地相关部门的解释是:一是与该市大部分是流动人口有关,流动人口一般觉得自己是“暂住者”,对“暂住地”的公共事务不会特别关心;二是反映了当地市民的公民意识淡薄,导致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高。

将“零意见”归咎于市民公共参与意识淡薄,此般理由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完全站得住脚的。从网络上沸腾的民意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正在迅速崛起,我们正迎来公民表达的“黄金时代”。并且,就沟通渠道而言,平台不可谓不广阔。除了政府官方网站,还有政务微博等诸多信息传输路径。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表达的“黄金时代”,却还是出现“零意见”的尴尬呢?归根结底,恐怕还是政府的沟通意愿不够强烈。如果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不够强烈,那么政府是否应该想想如何激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呢?如果征求意见稿在官网上遇冷,是否尝试在微博等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去面向公众呢?难道不是哪里舆论声场最强烈,就该把征求意见的政策和制度晒在哪里吗?

“零意见”的背后,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民意互动。在鼓呼倾听民意、“打捞沉没声音”的形势下,“零意见”非但不是认可,反而是一种嘲讽。面对政府征求意见,民众是找不到方式表达,还是不愿意表达,还是表达不被尊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刻反思。民意互动,不但要有姿态意愿,更应该主动走进民意聚集区,“走群众路线”,而不能只是晾晒在没有人气的官网上。低效的民意互动,最终出台的政策和制度,并不能代表民众的选择。

激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和主动性,拓宽与民沟通的平台和路径。面对“零意见”的尴尬,政府部门倾听民意,不仅仅要有形式,更要体现效率。将低效甚至无效的民意互动视为民众的默认,如此,出台的公共政策和制度法规,势必难以体现民众的诉求和真实的意见。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民意市民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