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潮过热的冷思考

2013-12-20 05:53薛涌
中国报道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费世纪留学生

薛涌

傅高义的《邓小平传》中记载了一段戏剧化的趣事。1978年,卡特总统的科学顾问Frank Press率领美国科学家代表团访华。虽然当时两国还在为关系正常化讨价还价,但邓小平立即提出美国接受700名中国留学生,并在未来几年接受数万名的要求。Frank Press震惊之余,在华盛顿时间半夜3点打电话叫醒了总统,仿佛是一桩生死攸关的国际突发事件。

中国的“留美潮”,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派留学开始的,随之自费留学成为主流。根据有关统计,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5万。美国无疑是留学最主要的目的地。

然而,这股“留美潮”未来很可能遇到挫折。检视一下过去30多年的历史就知道,虽然“留美潮”一浪高过一浪,但一直都有浪峰浪谷,不可能永远直线上升,上世纪80年代是浪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浪谷,90年代末是个新浪峰,“9·11”后又跌入浪谷。现在又是“留美潮”的浪峰,而接下来是否又是一个浪谷?

我们可以大致这样概括: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难。这主要是因为在“文革”后第一代留学生成功的范式效益鼓励下,中国学生想留学的越来越多,英语等方面的准备也越来越好,许多申请者在托福、GRE等考试上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那也是中国留学生声誉最好的时候,因为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普通中国家长不可能支付留学费用,留学的一大主力就是拿着“全奖”出去的博士生。所谓自费,不是家长出钱,而是学校埋单。一份全奖,以当时的美元价值计也是三四万,一笔可观的投资。各校都严格谨慎,在世界范围内筛选,竞争非常激烈。能够过关斩将的,往往都非俗辈。记得一位普林斯顿的中国问题专家评论说:专业等等先可放下不论,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英语程度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人生成就。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留学潮”开始转向,家长自己掏钱送孩子出来读本科的越来越多。然而,这一潮流的涨势受到“9·11”后美国严格入境管理的阻碍。到了2007年前后,这道障碍被移除,随即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大学财政困顿,急需外国学生的学费来解燃眉之急。于是,来自中国的“留美潮”如决口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

这一局面使“留美潮”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是学生在众多学校中作出一个选择,现在是学校争夺生源,供求天平倒转。随之而来的是留学生质量的变化。

近几年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留学生问题的报道连篇累牍:英文差、造假、抄袭、一味死记硬背……对招收中国学生的利益链也有不少纵深分析。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加州学生的学费仅11220美元,外州和国际学生则要在此之上追加23000美元,这就是34220美元的学费,招收外国学生利润丰厚得出奇。伯克利这种名校还有比较严格的控制,一些质量平平的学校则来者不拒,只要交钱就收,乃至中国学生人数爆棚。

如今凡是像样的美国大学,已经不可能再无视中国学生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各大学熬过了财政上的生存危机后,严格把关将成为大趋势。中国庞大的留学中介业也已经信誉扫地,花钱找中介搞定的留美模式难以维持。未来中国的“留美潮”,将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模式适度回归:有志于留学的年轻人,在走出国门之前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个人努力,进行长期、周密的前期准备。

猜你喜欢
学费世纪留学生
世纪赞歌
我的兴趣班学费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1999,世纪大阅兵
留学生的“捡”生活
My School Life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