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与伸缩性的影响

2013-12-19 11:17陈丽华
纺织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面纱交织无缝

陈丽华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随着人们对舒适性内衣需求的增加,无缝内衣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可以通过不同原料及组织结构实现无缝内衣功能性和舒适性的最大化,无缝运动内衣面纱一般为非弹性合成纤维,地纱为氨纶/锦纶弹力包芯纱[1-3]。目前在组织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有关面纱和地纱采用不同交织方式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规格与伸缩性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规格与伸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择cooldry吸湿速干涤纶、Thermolite保暖涤纶和Tencel再生纤维[4]及氨纶/锦纶弹力包芯纱的不同交织为面纱和地纱,采用平纹添纱组织和N6上机密度设计织造了4组16种交织物并对织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拉伸伸长率及弹性回复率进行测试,采用一元方差分析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规格与伸缩性影响的显著性,研究结果对无缝内衣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实验与分析

1.1 无缝内衣面料原料及组织结构选择

为了研究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规格与伸缩性的影响,本文选择了83 dtex/72 f的cooldry吸湿速干涤纶纤维、83 dtex/100 f的Thermolite保暖涤纶纤维及10 tex的Tencel再生纤维纱线,以及22 dtex/33 dtex的氨纶/锦纶弹力包芯纱进行交织实验。

由于单面无缝内衣产品结构以添纱组织为主[2,5],因此选取平针添纱组织;上机密度为圣东尼SM8-TOP2无缝内衣机程序中N6上机密度[2]。

1.2 无缝内衣面料交织方案设计

为了研究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规格与伸缩性的影响,以无缝针织内衣常用地纱为弹力纱,面纱以非弹力纱的交织方式为基础,设计了地纱为非弹力纱,面纱为非弹力纱和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地纱为非弹力纱和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非弹力纱和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面纱为非弹力纱和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等交织方式,具体方案见表1。

表1 无缝内衣面料交织方案Tab.1 Intertexture scheme of seam less underwear fabric

由表1可以看出,1组中5#织物地纱和面纱均为非弹力纱和弹力纱间隔2根排列,主要是为了与4#织物地纱和面纱均为非弹力纱和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的交织方式相对比;2组中2#、3#、4#织物在1组中2#、3#、4#织物的基础上,面纱的非弹力纱采用天丝代替吸湿速干纱线,主要是为了对比分别采用天丝和吸湿速干纱线的效果;3 组中 1#、2#、3#、4#织物在 1 组中 1#、2#、3#、4#织物的基础上,地纱和面纱的非弹力纱采用保暖纱线代替吸湿速干纱线,主要是为了对比分别采用保暖纱线和吸湿速干纱线的效果;4 组中 1#、2#、3#、4#织物地纱同 1 组中 1#、2#、3#、4#织物地纱的交织方式,面纱同3组中织物1#、2#、3#、4#的面纱的交织方式(其中1#织物非弹力纱为涤1与涤2纱线间隔1根排列),主要是为了同单独采用保暖纱线和吸湿速干纱线的效果相对比。

1.3 无缝内衣面料织造及后整理

采用SM8-TOP2无缝内衣机上机织造。共有8路导纱器,每路第5个纱嘴为面纱,第2个纱嘴为地纱[2],设计织造了4组共16种交织物。

参考无缝针织内衣实际生产中的后处理工艺,将织物在沸水中煮沸40 min并不断翻动,冷却后冲洗数次,最后除去多余水分,织物平铺自然晾干[2]。

1.4 无缝内衣面料的拉伸性能测试

无缝内衣面料拉伸性能测试参考FZ/T 70006—2004《针织物拉伸弹性回复率试验方法》,采用INSTRON万能强力仪,进行定力为10 N的伸长率、反复拉伸 5 次的弹性回复率测试[2,6]。试样规格为100 mm×50 mm,纵、横向各5块,预张力为0.5 N[2]。

1.5 显著性分析

采用一元方差分析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与规格、拉伸伸长性及拉伸弹性回复性有没有显著影响。实验分为4组,每组分别有5、3、4、4种交织方式,即为5、3、4、4种水平,每种交织构成1个母体。要检验不同交织分别对无缝内衣面料结构与规格、拉伸伸长性及拉伸弹性回复性是否有显著影响。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交织对面料结构影响及其显著性

2.1.1 交织对面料结构的影响分析

本文对交织无缝内衣面料的纵横向密度、面密度及厚度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可看出,各织物纵向密度均大于横向密度。各织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的规律基本一致。织物纵密和面密度:1#、2#、3#织物的依次降低,4#织物又提高;1#和4#织物接近;1组中4#和5#织物接近;织物横密:1#和4#织物大于2#和3#织物(除2组中2#织物外),1#与4#织物接近,2#与3#织物接近;1组中4#与5#织物接近;织物厚度:4#织物较大,1#与 2#织物接近,3#织物较小;1组中5#大于4#织物。

因为各组的纱线交织规律一致,1#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2#织物面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地纱为非弹力纱;3#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4#织物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1组中5#织物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2根排列。

表2 织物的结构Tab.2 Construction of fabric

因此可得出,织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由高到低的织物交织依次为: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或面、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织物面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地纱为非弹力纱;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织物面、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2根排列的织物厚度和面密度更大些。

2.1.2 交织对面料结构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本文对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的纵横向密度、面密度及厚度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了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交织对织物结构影响的方差分析Tab.3 Variance analysis of fabric construction

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1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4,20)=2.87,F0.01(4,20)=4.43,其纵向、横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别为132.1、52.1和896.6,F>2.87且 >4.43;查得F0.05(4,45)=2.58,F0.01(4,45)=3.77,其厚度的F为 343.4,F>2.58且>3.77;对于2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2,12)=3.89,F0.01(2,12)=6.93,其纵向和横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别为6.3、20.9和48.6,除纵密外,F>3.89且 >6.93;查得F0.05(2,12)=3.35,F0.01(2,12)=5.49,其厚度的F为1040,F>3.35且>5.49;对于3组和 4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3,16)=3.24,F0.01(3,16)=5.29,3组中的织物的纵向、横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别为1 151、649.9和374.1,4组中的织物的纵向和横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别为386.6、255.4和366.1,其中F>3.24且 >5.29;查得F0.05(3,36)=2.87,F0.01(3,36)=4.38,其厚度的F分别为2 370和3 108,F>2.87且>4.38。

因此可得出:不同交织对织物纵横向密度、面密度及厚度的影响十分显著(除对2组织物(6#~8#)纵密影响是显著外)。

2.2 交织对面料伸长性影响及显著性分析

2.2.1 交织对面料伸长性的影响分析

本文对交织无缝内衣面料的拉伸伸长率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织物拉伸伸长率Tab.4 Elongation percentage of fabric

由表4可以看出,各织物(除3组中2#、4#织物和4组中4#织物外)横向伸长率均大于纵向,织物的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已超过85%。各组中织物纵向和横向拉伸率规律基本一致,在1~4组中,织物横向拉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4#、3#、2#织物;1#与4#织物接近;2#与3#织物接近;1组中4#与5#织物接近。织物纵向拉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4#、1#、2#、3#织物(除1组中2#和3#织物除外);1#与4#织物接近;2#与3#织物接近;1组中4#与5#织物接近。因为各组的纱线交织规律一致,织物1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2#织物面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地纱为非弹力纱;3#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4#织物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1组中5#织物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2根排列。

可以得出,织物横向拉伸率由高到低的织物交织依次为: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织物面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地纱为非弹力纱。织物纵向伸长率从高到低的织物交织依次为:织物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织物面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地纱为非弹力纱;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织物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2根排列比间隔1根排列的织物的纵、横向伸长率基本接近。

2.2.2 交织对面料伸长性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本文对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的拉伸伸长率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交织对拉伸伸长率影响的方差分析Tab.5 Variance analysis of elongation percentage

由表5可以看出,对于1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4,10)=3.48,F0.01(4,10)=5.99,其纵向和横向伸长率的F分别为175.9和120.1,F>3.48且>5.99;对于2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2,6)=5.14,F0.01(2,6)=10.93,其纵向和横向伸长率的F分别为559.9和 217.6,F>5.15且 >1 0.93;对于 3、4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3,8)=4.07,F0.01(3,8)=7.59,3组中的织物的纵向和横向伸长率的F分别为365.2和123.7,组4中的织物的纵向和横向伸长率的F分别为64.6和109.2,F>4.07且 >7.59。可以看出不同交织对织物纵向和横向伸长性的影响十分显著。

2.3 交织对面料拉伸弹性影响及显著性分析

2.3.1 交织对面料拉伸弹性的影响分析

本文对交织无缝内衣面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织物拉伸弹性回复率Tab.6 Recovery percentage of fabric

由表6可看出,织物的纵、横向拉伸弹性回复率和横向弹性回复率在69% ~83%之间,各织物的弹性回复率相差不大。由于织物的拉伸弹性回复性与织物结构及织物材料密切相关,各织物中均含有氨纶弹力包芯纱,因此织物的拉伸弹性回复性都较好。

2.3.2 交织对面料拉伸弹性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本文就交织对无缝内衣面料的拉伸弹性回复率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了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交织对拉伸弹性回复率影响的方差分析Tab.7 Variance analysis of recovery percentage

由表7可以看出,对于1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4,20)=2.87,F0.01(4,20)=4.43,其纵向和横向拉伸弹性回复率的F分别为1.72和0.23,F<2.87;对于2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2,12)=3.89,F0.01(2,12)=6.93,其纵向和横向拉伸弹性回复率的F分别为1.56和0.98,F<3.89;对于3、4组中的织物,查得F0.05(3,16)=3.24,F0.01(3,16)=5.29,3组中的织物的纵向和横向拉伸弹性回复率的F分别为1.45和2.61,4组中的织物的纵向和横向拉伸弹性回复率的F分别为1.60和0.55,F<3.24。因此可得出,不同交织对织物纵向和横向拉伸弹性回复性影响不显著。

3 结语

1)在组织结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交织方式对织物纵横密、面密度及厚度,纵向和横向伸长率影响十分显著。

2)织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较大的交织方式为: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或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织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较小的交织方式为: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

3)织物横向和纵向拉伸率较大的交织方式为:面纱、地纱均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或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织物横向和纵向拉伸率较小的交织方式为:织物面纱为非弹力纱,地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或织物面纱为弹力包芯纱与非弹力纱间隔1根排列,地纱为非弹力纱。

4)在组织结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交织对织物纵向和横向拉伸弹性回复率影响不显著。

[1] 宋广礼.成形针织产品设计与生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SONG Guangli.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Forming Knitted Fabric[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6.

[2] 魏林娜.织物结构对无缝运动内衣面料性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1.WEILinna.Reserch on the effect of fabric struc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amlesssports underwear[D].Beijing:Beijing Insi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2011.

[3] 刘玉玲,李艳梅,孙荪.运动内衣热湿舒适性测试研究及发展趋势[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6):124-126.LIU YuLing,LI Yanmei,SUN Su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esting method on thermal-wet comfort properties of sports underwear[J].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2010(6):124-126.

[4] 颜晓茵,邵灵玲.应用于功能性针织内衣的新型纤维[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8.YAN Xiaoying,SHAO Lingling.New fibers applied in functional knitted underwear[J].Journal of Zhejiang Textile& Fashion Technology,2010(2):6-8.

[5] 孟振华,李津.无缝内衣的发展及应用[J].天津纺织科技,2006(3):50-54.MENG Zhenhua, LI J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eam less knitting underwear[J].Tianjin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06(3):50-54.

[6] 张鑫哲.高性能户外运动内衣面料服用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ZHANG Xinzhe.Reserch on the wearability of high performance outdoor sports[D].Beijing:Beijing Insi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2010.

[7] 匡丽赟.无缝针织内衣产品的开发实践[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28(5):42 -45.KANG Liyun.Practical developmentof seamless knitting products[J].Journal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9,28(5):42 -45.

[8] LI Min,LIU Yu,ZHANG W Y. Gray synthetic evalution onmoisture comfortof sportswear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eavy sweating[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2007,24(1):146 -150.

[9] ZHANG X,LIY,YEUNG KW,etal.A finite element study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extiles with bagging[J].Computational Mechanics Techniques and Developments,2000,70(2):235 -242.

[10] ZHANG X,YEUNG KW,LIY.Numericial simulation of3-D synamic garment pressure[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00,72(3):245-252.

猜你喜欢
面纱交织无缝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新”与“旧”的交织 碰撞出的魅力“夜上海”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交织冷暖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一种改进的块交织方法及FPGA实现
“无缝对接”打开国地税合作新局面
AS SMOOTH AS YOU LIKE – HELPING YOU MAKE TRANSFERS SEAMLES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