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综述及其研究框架构建

2013-12-19 07:19刘长生简玉峰
商学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会福利目的地效应

刘长生,简玉峰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一、引言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始终把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满意作为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充分显示,旅游产业发展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其生态、文化、社会效应,关注其是否能长期持续地为旅游目的地谋福利。因此,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论上,基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视角提出旅游产业社会福利效应的提升对策,可以丰富和发展现有相关理论,为实现我国提出的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跨越目标提供参考。实践上,“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领域,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进一步凸显自身优势。那么,从社会福利效应视角剖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拟在综述国内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旅游产业社会福利产生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并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研究的基本构想。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旅游目的地社会福利水平。因此,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问题成为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国外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的观点主要分为两大派:积极产出效应(GDP effect)和消极外部效应(externalityeffect),并提出相应的社会福利效应评价体系。

1.积极产出效应:旅游收入、GDP增加→就业、消费→社会福利积极影响。这种观点普遍认为旅游产业发展会增加旅游目的地收入水平,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为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其消费水平,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福利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如Durbarry(2004)认为旅游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需求,提升其生活水平;Croes(2006)指出入境旅游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促进国内消费与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Mayer(2010)认为旅游产业发展对工农业、服务业产生较大的“直接效应”与“诱导效应”,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与就业,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Yalcin(2011)认为旅游产业发展对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投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带动就业与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Stefan(2011)分析入境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短期”与“长期”效应。

2.消极外部效应:旅游收入增加但社会、生态、经济负外部效应更为凸现→社会福利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旅游产业发展虽然为旅游目的地增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了消费能力的快速增长,大大促进了其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但是,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文化异化、产业经济结构畸形发展、收入分配悬殊等负外部效应也相伴而生,从而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又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如Nazmiye(2006)认为旅游业发展对赌博、吸毒、卖淫等犯罪活动的负面影响大大抵消旅游总收入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Davide(2009)认为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幸福指数;Dianne(2010)认为旅游业发展对私人投资主体存在积极影响,同时对社会公众利益存在负面影响;Li(2011)认为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物价、收入分配、生活成本、产业替代等产生负面影响;Mark(2011)认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存在较为严重的“漏出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旅游收入增长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3.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评价方法研究。由于影响社会福利效应的内在因素较多,那么,在度量社会福利效应大小时存在较大的难度,从而在实践操作中GDP、收入等相关经济指标自然而然就成为度量社会福利的替代指标,那么,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的评价也是在经济指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国外对旅游产业的社会福利效应评价研究的文献首先也大多是利用旅游产业的经济指标直接评价其福利效应。如Durbarry(2004)利用旅游总收入、就业、外汇、投资等来测度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其次,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态环境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福利与旅游者的旅游效用水平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那么,国外相关学者在导入环境资源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旅游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来评价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如Chao(2011)利用旅游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与评价旅游产业发展对社会福利的负面影响。三是一般均衡模型评价方法。评价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影响不仅要关注旅游产业的直接影响,还要关注其“间接关联效应”,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对该行业的就业、消费、收入分配等产生显著影响,还带动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正基于此,相关学者利用一般均衡模型来评估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如Larry(2004)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即I-O分析法,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与间接的带动能力及其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与负面影响,Sheng(2009)和Mario(2011)利用递归的一般均衡模型评价与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产出效应。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方面的综合影响也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也有很多学者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

1.旅游业发展的积极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对社会福利的积极效应的相关研究首先是集中于经济领域,如申葆嘉、石培华(2003)等通过理论与实析认为旅游产业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直接与间接贡献;李江帆(2003)运用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的旅游增加值;张凌云(2010)利用社会实验方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李军、保继刚(2011)认为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各部门存在较大关联性与带动作用。邹统钎(2011)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城市旅游经济的辐射能力。其次,从生态环境优化、文化产品挖掘等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社会福利效应。如齐子鹏(2003)从区域旅游开发中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与公共福利提升的内在影响关系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社会福利效应;庞闻、马耀峰、唐仲(2011)从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另外,是关于旅游产业发展对民生福祉的综合影响的研究,如范业正(2010)从旅游富民与生活福利的内在影响关系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民生福祉的积极影响;马耀峰、罗明义、崔凤军、马波、汪宇明(2010)等认为旅游业发展在提高民生福利方面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麻学锋,孙根年(2011)基于张家界市20多年来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的综合影响。

2.旅游产业发展的消极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消极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也是从旅游产业发展所导致的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变异、收入分配异化、生态与社会环境恶化、能源消耗增加与资源破坏等方面展开,如左冰、保继刚(2007)认为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存在显著的影响;陈田等(2008)认为旅游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土壤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石培华、易志斌(2011)认为旅游业发展增加了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熊元斌(2011)认为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问题容易导致旅游发展中出现经济下滑、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等问题,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研究评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旅游产业福利效应研究基本上是沿着两大不同主线在进行——积极与消极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统一之处在于二者赞同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期积极福利效应的存在,矛盾之处在于长期福利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其社会福利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这些研究成果为该研究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观这种矛盾的产生根源可知,以前的相关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入:第一、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分析不够深入。社会福利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宽广的范畴。旅游产业发展的福利效应研究不能专注于经济影响视角,应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视角去挖掘其产生的内在机理;第二,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评价体系应以社会福利函数为基础,综合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期、长期影响及其内在、外部性影响;第三,国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实证评价方法研究较为成熟,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大多数停留在经济效应层面上,而在社会、文化、生态影响层面的分析相对较少;第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轨道上,在提升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发展战略与重点拓展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框架构想

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旅游产业发展不能单纯地注重其经济影响,而应结合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权衡,应追求旅游经济、生态、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基于此,本文在综述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的基本框架构想,为该主题的研究提出一个基本思路。

1.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纯地由某一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社会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影响都会对其社会福利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其内在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提出如下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内在机理的路径依赖(图1):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旅游产业投资的高效运转,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启动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工、农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创造了巨额的旅游总收入,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从而通过收入效应进入其社会福利函数,对社会福利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相反,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破坏、黄、赌、毒、交通拥挤、物价高涨、产业替代、收入分配异化、价格效应、旅游收入的“漏出效应”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负外部效应,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居民及其游客的社会福利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图1 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内在机理

2.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CGE模型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理论评价模型构建应以社会福利函数、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为基础,来构建“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该模型应综合考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对社会福利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影响、静态与动态影响、短期与长期影响,全面权衡旅游产业发展中相关变量的系统性变动与社会福利的内生性均衡,从理论上推导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具体来说主要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论构建与数理推导:首先是将旅游产业发展的收入效应、价格效应、漏出效应、荷兰病效应、收入分配效应、生态与社会环境效应等引入到社会福利函数与递归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之中,从而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理论框架;其次是以图解方式剖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变化路径(积极与消极影响)、变化强度;最后是以理论推导方式演绎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内在机理,以数字模拟方式估算CGE模型的参数。

3.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评价的实证分析。在构建好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CGE模型之后,可以利用我国不同省份、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实证数据资料,对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进行实证测算。这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综合评价,这主要是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利用一般均衡理论、递归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证计量经济学方法,从整体上来分析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二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收入效应、价格效应、漏出效应、荷兰病效应、收入分配效应、生态与社会环境效应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三是甄别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政策模拟。

4.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对策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结论及其现状分析,从中国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重点拓展领域、能源消耗、价格引导、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旅游收入分配机制、人才支撑体系、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对策。这其中蕴含了诸多学术研究主题,如旅游产业发展虽然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较为丰富的旅游收入,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仅从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微薄的劳动性收入与资源补偿性收入,而大部分旅游收入却被旅游产业投资者或相关管理部门所获得,或者转化为“输入性商品性”的旅游收入而使得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收入“漏出效应”,从而造成旅游目的地收入分配异化现象,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福利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的收入分配机制,以提升其社会福利水平将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结论及其启示

本研究首先基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与制度环境,及其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这一研究主题,并深入分析了其内在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其次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外、国内相关学者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脉络及其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本研究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产生机理、CGE评价模型构建、社会福利效应实证测算、提升对策四个方面提出其研究框架,这一研究框架中包含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探讨。基于这些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的构建,本文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一,旅游产业发展是社会福利提升的重要推动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旅游产业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且,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显著特点,它在扩大消费、文化繁荣、惠及民生等方面作用显著。对于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会起到“扶贫富民”的作用,并推动当地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对于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更会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在推动经济发展、美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文化进步、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提升其社会福利水平。

第二,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与其社会福利效应不相协调。尽管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总体规模日益扩大,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但由于其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导致的负外部性日益凸现,使旅游目的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物价高涨、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畸形等现象,对其社会福利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提升速度明显小于其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增长速度。

第三,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等存在显著差异,其社会福利影响也大不相同。

第四,通过制度与管理创新促进旅游产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提升其社会福利效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规模、轻品质;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这虽然推动了旅游总收入短期内“暴发式”增长,但也导致消极福利效应产生。因此,应不断创新旅游产业的财税、投融资、行业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通过能源、价格、收入分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管理创新,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升级。

[1] Durbarry,R.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Mauritius[J].TourismEconomics,2004,10(4):389-401.

[2] Marius Mayer,Martin Müller,Manuel Woltering,Julius Arnegger,Hubert Job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six German national parks[J].Land 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7(5):73-82.

[3] Stefan Franz Schubert,Juan Gabriel Brida,Wiston-AdriánRisso.Theimpactsofinternationaltourismdemandon economicgrowthofsmalleconomiesdependenton 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11,32(3):377-385.

[4] Ainhoa Urtasun,Isabel Gutierrez.Tourism agglom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panish cas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4):901-912.

[5] Davide Geneletti,Dorje Daw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in developing regions:A study in Ladakh,Indian Himalaya[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9,29(2):229-242.

[6] Li Sheng Taxing tourism and subsidizing non-tourism:A welfare-enhancing solution to“Dutch disease”?[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1223-1228.

[7] Dianne Dredge.Place chan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onflict:Evaluating public interest[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1):104-112.

[8] Mark D.Needham,Brian W.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normative evaluations of coast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Hawai’i[J].TourismManagement,2011,32(2):732-740.

[9] Yalcin Arslanturk,Mehmet Balcilar.Time-varying linkages between tourism receip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nomicModelling,2011,28(3):664-671.

[10]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3(6):45-51.

[11] 刘益.旅游业对扩大我国最终消费的影响评估及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10,25(9):27-32.

[12] 张凌云,朱新芝.社会实验:旅游业对地区国民经济影响测度的一种简易方法[J].旅游学刊,2010,25(6):32-37.

[13] 罗明义.旅游业的民生功能探讨[J].旅游学刊,2010,25(7):5-7.

[14] 易志斌,徐虹.旅游业对目的地资源环境影响计量模型及实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5):863-868.

[15] 熊元斌,蒋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32(2):92-98.

[16]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66(2):235-242.

[17] 左冰,李郇,保继刚.旅游国民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格局研究[J].旅游学刊,2007(1):10-16.

[18] 庞闻,马耀峰,唐仲霞.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43-47.

[19] 齐子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景区公共福利和环境质量合意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77-83.

[20] 范业正.从生活福利与旅游富民看旅游民生[J].旅游学刊,2010(7):33-36;

[21] 麻学锋,孙根年.20年来张家界旅游发展的民生福利考察[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7):43-47.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目的地效应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迷宫弯弯绕
懒马效应
动物可笑堂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传承·总结·飞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换届大会纪实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专利制度问题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