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程教学比赛。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参与微课程教学比赛活动。江苏开放大学作为远程教育办学系统,微课程资源建设应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特点和远程教学特色,通过微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探索,形成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体系架构和研发方案,达成更贴近学生需求的有支持的学习之应用目标。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与时代的发展是同步的,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致,更是基于学习成效的提升对教学方式改革的新诉求引导之驱动。我们从微课程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寻觅其初衷与愿景。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先生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新思考,他的“微课程”有关研究成果获得相关学者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成为国内首个最先提出和界定微课程概念并进行区域微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一人。他被认为是国内“微课程”首创人。目前佛山已开展三届全市中小学教师微课程大赛,征集优秀微课程作品数超过5 000。国内微课程最初始于中小学的微课程建设与研究,现在微课程引起高校关注,或许是因现代中国的发展使得学习方式和需求趋于多样性,以及新技术手段的不断进行,微课程满足了学习的新需求。
胡铁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程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他还认为微课程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与按需选择学习的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国外,早已经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它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目前,圣胡安学院不仅开设有相关专业的大专和证书类课程,而且还开设有相关专业的网络在线课程。戴维·彭罗斯被人们称为1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简单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记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1分钟长度),而是将微课程作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程并不一定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他强调说,这些微片段只是允许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被他称之为“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应该看到,微课程概念必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显然,它不可能适应于所有的课程,对于那些简单的、以介绍某个简单的核心概念而言,或许它更适合,而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许并不太适合。
印度人可汗为了教会自己的表妹和表弟,在网上传播一种微课程,现在已在网上传播了近2 000个微课程。他的课程每节课大约10分钟,目标明确,图文并茂,讲解清晰,如今“可汗学院网络微课程”也已受到密切关注,一些国家已经将此课程引入教学,中国部分学校也仿照此课程自己设计并录制供学习者自学。
对不同的教育领域而言,其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独特的诉求与愿景。经初步分析与思考,最初笔者关注两个方向性问题:一是普通高校的微课程服务的对象是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微课程设计以“解惑”为主导思想,非“授业”(指日常教学)。而基于远程教育学习的微课程服务对象大多是在职远程学习的学生,微课程设计则应按照课程的全面服务作为主导思想,不仅包括“答疑解惑”,更要涵盖“重点、难点”内容,即以“授业”为主,辅以“答疑解惑”。二是微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课程“碎片化”式切割之“微”概念,而是满足“微学习”模式需求,构建符合远程学习特点的“微课程体系”创新架构,并有相应配套的建设方案和标准。本项研究将以远程在线学习作为关注点进行探究。
微学习是现今、未来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它贴近学生的需求,对“工学矛盾”突出的远程学习的学生具有更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微学习要有效发展,必须依托微课程这一载体。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方式来开展实际教学的。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建构微课程时,应该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对微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整体策划。
因微课程正在实践探索之中,尚无权威的正式定义,教育领域的各类专家都有各自的见解,笔者将微课程基本概念归纳为:
微课程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主要载体,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建构主义体系形成主题式、深度化、结构化的资源单元应用“微环境”。因此,微课程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拓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特征——具有学习内容的精炼、短暂、高效之显著特征,经不断滚雪球式积淀微学习成效。
“微”手段——更适宜移动终端学习,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微”环境——提供“微学习”有效条件,为泛在学习构建了舒适环境,其支撑的微学习过程可增添深度学习的驱动力。
“微”目标——具有微学习的微课化、专题化属性,微课程知识关联体系与学习目标达成呼应。
按照教学方法分为讲授类、辅导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按照教学环节分为新课引导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课程实践类、学习互动类等。
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和资源建设的探索中,微课程建设需要形成贴近自身特点的体系架构和建构策略,逐步创建规范化标准和个性化特色。
远程教育学习者自身的工学矛盾始终是学习者学习的屏障,其学习时间的碎片性特点,正是微学习缓解甚至突破工学矛盾障碍的有效方法。按微学习需求进行微课程设计,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分别将“重点、难点、答疑、解惑”等内容按照微学习之微目标设计,凸显主题和要点,形成精炼的微主题及知识内容,使学生仅需短暂学习时间即可完成每个微学习过程,并能易于消化吸收且深入理解、掌握知识。
在设计微课程的若干微主题内容之前,应预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目标要求,进行整体设计,设定若干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包含具有紧密关联、衔接的若干微主题内容,以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架构,通过系列化微课程凝聚成完善课程体系。
微课程资源的应用,需要配套相应的学习平台进行支撑。笔者将每门课程的学习按课程知识结构,经科学策划,划分为若干学习周。每个学习周基于任务驱动式学习方式形成一个有效学习周期,通过学习过程性积累,达成完整课程学习的有效成果。[1]该平台架构中学习资源的呈现和应用正是按照微学习的思路进行设计的。即:“周任务”对应“小专题”内容(阶段任务),“微主题”对应每个“学习周”中的若干任务。微课程融入任务驱动型在线学习过程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微课程融入任务驱动型在线学习模式架构图
每门课程所含的若干周中的微课程集合形成了该课程完整的学习资源体系,其覆盖了“重点、难点、答疑、解惑”等全内容,即可实现“授业”类教学。
工学矛盾造成的时差性,致使师生网上难以相逢。原本开放教育的理念就是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这本应该成为网络远程学习的优势。但目前我们普遍采用的网上师生之间BBS、CHAT互动模式恰是“随时”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该类模式忽视了工学矛盾所形成的服务时差性,从根源上讲是师资不足和工学矛盾的难以协调造成的。一方面,有限的师资只能在固定、有限的时段提供在线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支配的学习时间既有限又无法固定。这种状况使得师生网上“相逢”概率甚小,导致教师在线因等不到学生,耗费了宝贵的有限师资资源;而学生遇到问题急于得到解答,因教师不在线而丧失即刻学习机会。这种现状被戏称为“守株待兔”式的网上服务模式。
笔者曾设计“‘课程辅导答疑库’项目建设方案”,其核心就是将微问题与微课程进行关联设计与融合,通过答疑解惑、辅导支持创建课程辅导答疑库,提供针对性很强的随问即答式的非实时网络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其建设基本要点为:
•问题的收集和设立。教师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源于学生所提问题,对典型的、常见的问题进行提炼、归纳、整理,设计形成学习问题库。
•预设问题的要求。问题设立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课程学习的难点、重点、疑点;对问题库及具体问题要进行整体设计,既要涵盖课程知识体系,又要通过具体的知识点问题解答实现举一反三效果。
•课程辅导答疑库问题脚本设计规范。关键词(知识点)、问题摘要、分析解答、理论依据、总结拓展。
微课程建设框架纳入微问题的关联设计与融合的辅导答疑库设计内容,具有更有效的实用价值。微课程的此类应用,实际还提供了“微交互”功能,尤其是在移动学习系统的支持下,更具应用价值。
微课程资源,既可通过PC进行学习,更适合于移动终端学习。
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使用率高速增长,成为现代人学习方式之一。这种被称之为“嵌入式”的学习设备,其含义有两层:一是它可以镶嵌在学习者的生活中,只要愿意,就可以从口袋、包包中取出进行自主学习。二是这种数字化设备,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嵌入式设备,不再是常见的台式机等较大型设备,为微型嵌入式系统,如智能手机、PDA、超小型上网本等,均可实现泛在学习需求。特别是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操作系统,如Android系统已在个人移动互联网设备中得以广泛应用,为“远程学习机”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条件;为避免网速的影响,降低网络使用资费,系统应支持以资源包的形式通过网络或U盘等介质导入学习资源,增加离线方式学习功能。
事实上,微课程与微学习工具(移动终端)是非常般配的现代学习新方式,微课程为泛在学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可支撑的资源基础,一旦微课程资源“库”丰硕,泛在学习必将成为学习者追随、喜爱的新学习形式。若研发与资源相匹配的专用搜索、播放软件,定制成开放大学课程专用嵌入式“远程学习机”,学生有望随身携带课程资源库,犹如“袋装”服务器,似教师“袋装”相伴,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美好愿景。
微课程是一种类似微博的概念,我们将远程教育微课程的作用定义为“授业”“解惑”的微视频或微课件,讲解一个微化的知识点、考点、问题或作业题、模拟题等,用于更好地实现全程学习、辅导、考核等教学功能。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的技术规范相关要求为:
(1) 微课视频:时长10-20分钟;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单位。
(2)多媒体教学课件:配合视频讲授使用的主要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需单独文件提交;其他拓展资料符合网站上传要求。
(3)教学方案设计表内应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由此看出,创建微课程意味着对时间的控制非常严格。笔者认为,可按照不同需求,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按照学习对象实际需求务实执行。如作为普通高校全日制学习的学生使用的微课程,仅需“解惑”,通常控制在5~10分钟以内;而对于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因需包容“重点、难点、答疑、解惑”等诸多内容,每个微课程拟控制在5~15分钟范围内。
对已往建设的大视频、整课件资源,可经微化改造加以再利用,但不宜简单地进行切割碎片化,建议按照前述的设计思路和框架进行谋划再造。目前,已有功能齐全的媒体资源转码系统,可实现多媒体的标准化技术转码功能,达成所需的微课程技术呈现要求和应用标准。
微课程的微化,通过对课程学习内涵的深度化、内容的精辟化、过程的简约化、方式的便捷化,创新学习模式,期望学生学习成效的丰硕化。
江苏开放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微课程建设将为建设新型大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在全国高校微课程教学探索中,力争创立具开放大学特色的微课程建设标准、方案和样板及案例,为中国远程教育奋进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1] 范建新,李剑.任务驱动的课程学习质量保证机制创设——开放大学有效学习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4):71-74.
[2] 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