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开创社会科学新纪元

2013-12-19 14:53由佳田
决策与信息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中国梦现代化

由佳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和系统论述,引起了中国人民对自身命运、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又一次激起了中华儿女从历史意识、问题意识走向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中国梦”是中国民众的崇高理想,是开创中国社会科学新纪元的精神动力和基本法则;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是“中国梦”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社会转型伟大实践赋予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

当前,众多“主流专家”认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几乎全部“移植”自西方,即:社会科学是在18~19世纪形成的,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结果,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发展的产物。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知识、学问和理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社会科学。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科学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非常发达,并为推动人类从由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作出贡献。对此,安文华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追寻》一文中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足迹无处不在:中国原始群体生活和语言文字的出现为智者的活动奠定了基础,“三皇五帝”传说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萌芽,夏、商、周三代中国社会科学呈积累成熟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繁荣大发展,在秦王朝遭遇劫难,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中自由活跃,在隋唐五代的经济发展中得到繁荣,宋明理学兴起、元清中国社会科学倒退。笔者认为,中国是社会科学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建树和门类繁多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学术界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呈现出泰西之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中源、回归中国经验等多种理论主张。这些主张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生机勃发,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012年,自“中国梦”被习近平总书记引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以来,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遵循中国历史逻辑和华人情感逻辑的社会科学新纪元正在加速到来。

“中国梦”是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价值立场

从全球意义上讲,自然科学的规律越普遍有效就越有价值,社会科学的规律越普遍有效离现实的丰富性就越远,其内容就越空洞、越没有价值。也就是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具有本土性,其国际性有许多前提条件。当今世界,“国际性”的社会科学理论几乎全部产生于西方,其他国家和地区往往只能成为被动的“消费者”。学科分类及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使社会科学专门性、普遍性与综合性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甚至西方学者也承认,国际化(全世界都适用)一直在败坏某些社会科学理论。在社会科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论与认识论争论不休的国际学术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科学基本概念不明确、评判标准不清晰、主体性危机不断、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被边缘化等现实困境,把“中国梦”作为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就成为找准历史方位、创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因为“中国梦”所包含的历史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价值理念、精神能量、文化气质,是民族复兴、大国崛起、责任担当的统一,是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化价值立场的最大公约数,它的兼容与综合跨越了本土性与世界性的鸿沟,能够指导人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出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符合历史演变与逻辑分析而同时又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理论体系。

“中国梦”的境界决定中国社会科学的境界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之遗憾(据说周公是礼乐治世的代言人,西周制度的总设计师)。孔子身后,战国争雄,秦王扫六合,中国进入秦汉盛世,曾以世界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到了19世纪,大清王朝遭遇虎狼之师,天朝王国变成半殖民地,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民族复兴之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为之奋斗终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追求民强国富、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追求国家的强大成为民众福祉的保障、每一个国民都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并从国家的发展中收获自己应得的成果。民族光辉无限,子子孙孙有责,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中国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孔子梦周公到习近平梦民族复兴,贯穿时空的“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追求。“中国梦”的“圆梦”过程是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过程。在以“中国梦”为时间坐标、全球化为空间坐标、社会科学为理论坐标的三维坐标系中,创建基于中国实践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是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战略支点,“中国梦”的境界有多高中国社会科学的境界就有多高。

“中国梦”是开创中国深度、世界广度、古今中外会通超越的社会科学新纪元的不竭动力

从五千年历史深处驶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在社会转型的“历史三峡”之中至少面临着经济学转型、政治学转型、文化学转型三重历史使命。就经济科学转型而言,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30年计划经济体制和30年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经济科学的成熟已经呈现出不可逆转之势;就政治科学转型而言,由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之转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中华民族是这个最伟大实践的弄潮儿,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伟大实践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使现代化的中华民族政治科学开始走上完善之路;就人文科学转型而言,中国封建文化传统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封建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之转型需要几百年的时间(社会仿真学的研究表明,从社会文化稳定状态的破坏和新的稳定状态的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其稳定状态长度的1/10),转型之后的中国人文科学必将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中国梦”的激励下,面向人类实践、面向国际水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既非套用西方社科理论研究中国现象,也非对西方社科理论的彻底颠覆,而是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历史演进与逻辑分析的统一、顶层设计与乡间小路的融会贯通、本土化(特殊化)与国际化(普世性)的交相辉映,其海纳百川之气魄必将打造出中国深度、世界广度、古今中外会通超越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开创出中国社会科学新纪元。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中国梦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