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惠英
近年来,随着党员发展力度的加大,党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党员队伍结构也正发生着变化,这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当前学术界,党员队伍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如何进一步优化结构成为其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学者们主要从数量、年龄、民族、性别、学历、职业构成等方面对党员队伍结构发展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王丽娟认为:党员的年龄呈现出两端发展的趋势,即年轻化和老龄化并行发展;党员队伍的学历和文化层次有了明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其中高学历人才的增多成为党员结构变化的显著趋势;从党员队伍的民族属性上看,少数民族入党人数逐年递增;从性别上看,女性党员入党人数逐步增加,但女性党员偏少的状况在短期内较难改变;从职业构成来看,党员的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依然是党员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其中工人、农民党员在总体上仍占多数,但其比重已呈下降趋势。[1]
曹月柱与王丽娟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认为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年党员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在增长,使党的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党员队伍中研究生和大学学历的党员有了较大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增长速度较快;从党员队伍的职业构成来看,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依然是党员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工人、农民党员在总体上仍占多数,但其比重已呈下降趋势;从党员队伍的性别和民族等结构上看,女党员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少数民族党员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2]
王文瑾指出,高校是人才聚集地,高校教职工和学生本身就是具有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高校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服务本领,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有开拓和争创一流的意识。同时,高校重视发展党员工作,在高知识层次、高技术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宣传引导,采取多层次吸纳和重点培养的方法,坚持好中选好,使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3]与此同时,田晓江、杨柳也提出了高校党员队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校党员队伍总体正趋于年轻化,普遍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缺乏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党员在发展后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影响了党员和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和感染力;学生党员年级分布不均衡、流动性较大等现象,加大了学校学生党员管理的难度;教职工党员发展速度较缓慢且存在职务分布不均的现象,即教师党员中从事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比例要远高于其他教职工。[4]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专门针对学生党员队伍和教工党员队伍现状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戴兵认为学生党员队伍学历层次高,是将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学生党员的政治敏感度高,但缺乏坚定的信念以及扎实的甄别信息、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党员持续性较差,若缺乏持续有效的鞭策,容易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另外,目前学生党员队伍结构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年级不均衡(多是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发展缓慢)及学生党员中学生干部比例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普通学生入党的积极性,缩小了好中选优的范围,影响了新党员质量的提高。[5]
成永军认为:目前高校学生党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在学生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高校学生党员中几乎为清一色的学生干部,难得有普通学生加入党组织。这不仅挫伤普通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而且影响新党员质量的提高。因此,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要早选苗、重培养,拓展培养范围,延伸考察触角落实对普通学生的培养考察工作。[6]
魏勇指出近年来,高校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青年教师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少”:一是青年教师党员的数量在全体教师党员数量中比重小;二是近些年来发展的青年教师党员人数偏少;三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青年教师申请入党的人数少,这种状况与高校所肩负的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很不相适应。[7]
刘玲认为:导致当前有些高校教师出现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少、队伍储备不足的情况,特别是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申请入党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受组织措施不得力、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工作和学习压力的影响等因素[8]。
张宝林认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战略转变,走质量建党的路子;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把外延调控与内涵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9]王文瑾则认为:要实现党员队伍由规模型向素质型的战略转变,同时要做好高校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大在高层次、高技术水平人才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加强对高校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10]田晓江、杨柳认为:要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就要严抓质量,正确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抓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为优化结构提供坚实基础;稳抓重点,不断改善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年级分布不均衡的局面;狠抓教育,将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和成长的始终。[11]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意义的研究以及当前高校党员队伍现状有较深入的分析和调研。但相比之下,对如何进一步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适度发展学生党员、增大在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等方面的研究却比较欠缺,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1]王丽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0):7-9.15.
[2]曹月柱.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J].清江论坛,2012(1):33-36.
[3][10]王文瑾.浅析高校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建设[J].湘潮,2012(1):100-101,
[4][11]田晓江,杨柳.高校党员队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群文天地,2011 ( 6 ):242-243.
[5]戴兵.关于优化高校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96-97.
[6]成永军.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结构的几点思考[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3):72-75.
[7]魏勇.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12.
[8]刘玲.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9]张宝林.关于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