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平 李一鸣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这对人民政协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近年来人民政协进一步明确了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履行其基本职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民主、团结等为核心精神的政协文化。充分发挥政协文化的积极因素和人民政协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不但可以促进人民政协自身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人民政协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凝聚更为强大的推动力量。
近年来,政协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何谓政协文化?政协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对此有学者指出,政协文化是指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形态、工作方法及独有的风格和气度,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认识是:政协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下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责的重要实践当中,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作为内核,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底蕴,并且将民主、团结等作为自身鲜明的特色。
政协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人民政协成立至今虽然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其文化根源却是源远流长,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之中。比如说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就是当今政协文化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就出现了“和”字;而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从容中和是道德礼仪规范的重要准则之一,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老子则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五十五章);等等。“和”的具体含义虽然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其思想传统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发挥了积极的凝聚作用。在当今,人民政协紧密团结和广泛汇集各条战线、各方面的力量,以“和”文化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支重要的智慧和力量来源。
政协文化以民主团结作为其鲜明特色和灵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把加强团结和发扬民主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3]。俞正声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我们要将团结和民主体现到人民政协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把人民政协建设成为团结之家、民主之家,永葆人民政协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总结人民政协事业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团结和民主这两大主题既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依据,也是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成为人民政协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政协文化也就深深地烙印上了这一鲜明特征,并以其作为活的灵魂。
人民政协制度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人民政协不但拥有自身独特的政协文化,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渊源和文化思想底蕴,而且在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这些重要优势,对于拓宽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路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人民政协具有参与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优势。人民政协的全国委员会以及地方各级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一般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等,可以说人民政协广泛、全面地吸纳了各行业、各领域、各战线的杰出代表。特别是文化艺术界、教育界、社科界、科技界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都有参与到人民政协,这些政协委员及其所团结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新,无疑可以成为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例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政策制定、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布局,等等,都可以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言献策;又如企业界的委员,也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人民政协具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宣传平台优势。人民政协不仅汇集了来自各领域的人才队伍,同时也具有多种形式的宣传平台。一是人民政协一般都有自己所主办的机关报刊,它们不仅是宣传政协政策和理论的平台,而且是宣传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实践的重要平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来临,各级政协机关都建立起门户网站,这也在信息时代的宣传和推动文化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人民政协所主办的各类文史资料期刊以及整理出版的文史书籍。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同志曾亲力亲为,积极倡导和培育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支持文史资料整理出版,使之具有鲜明的统战和政协特色,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三是人民政协还领导成立了许多的书画院、书画研究院、文史馆等,它们既是汇集文化、艺术、历史等专门人才的集结地,也成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文史资料学习展示、促进文化繁荣的新阵地。
人民政协具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工作经验优势。从文史资料整理到书画艺术创造,到通过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等委员不断加大与海外文化艺术交流,人民政协在数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参与文化建设的工作经验。同时,人民政协还紧紧围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支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为文化改革发展办实事、办好事,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政协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数十年来已经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人民政协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第一,把人民政协履行职责与参与文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文化政策制定、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布局积极建言献策。人民政协主要完成提案、视察、专题调查研究、对外交往、海外联谊等基本工作。特别是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基本职责过程中,人民政协要切实关心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性问题,关心人民群众的文化公共服务需求,关心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紧紧围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惠民政策贯彻落实以及文化事业与产业布局发展等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交相关提案,为党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第二,积极传承政协文化传统,以大力推进政协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政协素来具有浓厚的学习之风和坚持调查研究的传统,长期以来政协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以民主和团结为核心精神的政协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加快推进政协自身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利用人民政协广泛联系各行各业代表和密切深入人民群众的优势,围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广泛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文化产业发展动向,掌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文化建设提供第一手的调查研究资料。
第三,切实发挥政协机关报刊、门户网站在人民政协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宣传重要窗口作用。各级人民政协机关所主办的报刊和门户网站,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与实践的思想阵地和宣传平台,也是人民政协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充分发挥这些报刊、网站的教育宣传作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引导政协委员乃至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观。
第四,充分利用来自各领域的人才贤达的聪明才智,促使其真正成为人民政协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人民政协广泛地汇集了来自各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民团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委员,他们既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又广泛联系港澳台乃至海外,以其为纽带不但可以促进各文化领域的广泛交流,而且可以加强海内外的密切交流,推动文化共同繁荣。有致公党委员就曾指出,致公党作为涉侨参政党,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上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今后要继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调研,组织各种文化交流,积极研究、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交流作出贡献[4]。
第五,重视文化积累与传承,把书画院、文史馆建设成为发扬民族艺术精髓、研究整理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正如2012年9月建成揭幕的中国政协文史馆,肩负着征集、收藏、研究、展示、利用文史资料的职责,是政协理论、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的研究园地,是人民政协与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正是积极践履周恩来所强调“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中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政协书画院同样可以进一步发挥其特殊优势,促进书画艺术交流创新,弘扬民族艺术精髓,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1]贾庆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N].经济日报,2012-03-14.
[2]周国富.论政协文化[J].今日浙江,2008(19).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J].中国统一战线,2006(4).
[4]海外侨胞要多渠道传播中华文化[N].中国产经新闻,200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