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广场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带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人与环境相协调的设计要素,即人的活动行为与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1]。在建筑上,有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为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的参考依据。笔者对太原市民使用五一广场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调研,发现该广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相应的改造建议。
五一广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东段,是一处休闲、娱乐、购物的城市中心广场。四周环耸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宾馆商店,辐射着四通八达的平坦大道,大道上车辆如织,是喧嚣城市主干道中的一片“绿洲”。五一广场分南北两部分,有花卉、喷泉、国旗台、“晋泉之声”喷泉雕塑、花坛、绿篱等。本文主要对五一广场北广场进行行为活动的调研分析[2]。
为了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五一广场的使用情况,笔者多次进行了实地调研,分不同时段统计人们的活动行为,结果见表1。
表1 五一广场人们的行为活动简述
根据对人们的活动行为的调查统计,发现五一广场的使用率较高,初步达到了设计师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使用者的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人晨练、青少年休闲、儿童玩耍为主;春季的使用时间段,以上午、下午为高峰期。但通过人们在广场中的活动行为,也暴露出一些环境与人不相协调的问题。
广场四周均有大片的低矮灌木围合而成的草坪区域,面积过大,禁止人们进入其中。这样无形地隔离了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人们的活动行为多完成于大面积的硬化区域。除雕塑、喷泉外,整个广场环境秩序明确分为绿化区域和硬化区域,以低矮植被为界限,但两者基本无融合。正午时分广场人员驻足较少,大片硬化区域多被太阳炙烤,由于年久失修、温差较大、热胀冷缩等原因地砖多处开裂。绿化与硬化之间无有效的过渡区域,环境秩序生硬、欠融合,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五一广场主要以栏杆扶手穿插广告栏来进行围合,单调无美感。栏杆外侧便是车辆穿梭的街道,容易使人们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致使人们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广场中伫立着有限的建筑,设置的长廊现被用作小吃摊位,卫生条件极差。地下通道的地上入口部分虽有围合空间,但体量过大,与整个广场环境极不协调。就整个广场而言,供人们驻足、欣赏的围合性建筑几乎没有,使得在极端天气下广场基本无人。而且对长廊、地下商场的管理涣散,无法形成人们的独立空间,影响整个城市的市容市貌。
当前的广场设计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增强人们的参与性。就五一广场而言,从绿化、硬化,到座椅、灯饰,再到喷泉景观,基本未体现出三晋文化的元素。作为城市的名片和门户,这是五一广场的“硬伤”,是设计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量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人们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
在五一广场的设计中,以下问题比较突出:硬化地面尺度过大,铺面材料单一,缺乏人与自然的亲近感,而且雨雪天气硬化地面易滑。广场设置的活动座椅数量虽多,但无亲和力,而且普遍样式陈旧,不经常擦洗,很脏,人们很少使用。广场内设置的垃圾箱较少,废弃物随地可见,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清扫工作量。
根据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人类的5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认为在进行城市广场设计时,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更高级的需求,需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广场[3]。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城市广场规划与设计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行为、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效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行为活动等细部设计。正确处理绿化和硬化的分区,使二者之间有机地相互融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协调的景观环境秩序,使城市广场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建设城市广场开放空间,人文属性极其重要。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有内涵的作品能使其所在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吸引人的好去处。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任何带有人文主题的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耐人寻味、令人流连忘返的好场所。
不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在景观意象中,是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在广场规划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4]。
为了使城市广场设计符合环境心理学的原则,笔者根据五一广场人们的行为活动,对其提出以下改造建议。
对于现有草坪区进行有设计的分割,小环境取景,打破现有草坪的大尺度感,分割界限可加设带有趣味性的曲折石子小路,以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环境,使绿地更具有亲和力。目前广场中部光秃秃的硬化地面应大面积翻新,地面铺装应采用防滑铺面材料,适当地拼铺图案,使地面景观得以丰富。单纯的硬化面积应适当减少,增加可供人们来往踩踏且便于维护的绿化面积,使绿化与硬化无生硬分界,有机地融为一体。多种植一些大叶植被,便于人们纳凉休息,创造适应人们行为活动的环境条件。
广场的地下通道入口设计应考虑与整个广场环境景观的协调,不应是体量过于突出的建筑物,以免破坏广场的整体性。由于广场周边有多处大型的商业建筑,广场地下商场的人流量一般较少,建议变更其建筑功能,由商业功能转换为休闲、娱乐功能,成为广场的室内空间。同时开设天窗,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解决地下采光问题,可以使人们随时驻足此处。广场东北角长廊的小摊,既影响环境卫生,又造成广场动静分区的不明确,建议取缔。长廊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围合场所,希望其能成为广场喧闹声中的静岛。
广场及其四周人流、车流均比较大,除了广场四周扶手栏杆大型广告栏内的商业广告,可以置入一些表现当地地域文化的文化长廊,反映当地民俗民风的图文介绍,体现地域特色。这样不仅使广场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窗口,还可以普及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广场基本为中老年人锻炼、青少年娱乐休闲、儿童嬉戏玩耍所用,应适当地清洁活动座椅,以方便人们休息。可设计一些新颖美观、符合人体工效学、具有当地特点的木质长椅,增设运动器材等便民设施。此外,五一广场的垃圾桶数量不足,影响市容市貌,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亟待解决。
太原市五一广场作为市内最大的城市广场,在设计中应以人为本,遵循探求城市底蕴、挖掘城市内涵的环境心理学原则。从“人”的使用情况、行为活动的角度出发,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造,打造一个充分展示地域特色的优美、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徐国鹏,王尚义.城市广场规划的探析[J].山西建筑,2009,35(2):20-21.
[3]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冯英波.对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探讨——以恩平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为例[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1(7):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