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2012年下半年以来,东北亚地区安全明显呈现紧张态势。一是朝鲜半岛以朝鲜为一方,韩国、美国为另一方的对抗加剧,半岛上空战云密布,似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二是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后,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问题的矛盾愈发突出,领土争端升级,双方船只与飞机频繁对峙,而日本政府官员与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动,以及安倍等人在历史问题上的言论更是火上浇油,中日关系的冲突面扩大。与此同时,地区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分别完成了政府换届,双方对共同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有所推进。在这种情势下,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与中美战略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尤显重要,值得深入探讨。
一个时期以来,亚太地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南海,一些周边国家围绕南海诸岛主权议题向中国发起挑衅,使该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美国奥巴马政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力推行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根据美国官员的说法,美“再平衡”战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将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二是在亚太地区内部将主要关注点从东北亚转向东南亚。①Thomas Donilon,“President Obama’s Asia Policy and Upcoming Trip to Asia”,Speech at CSIS,Washington DC,November 15,2012,http://csis.org/files/attachments/121511_Donilon_Statesmens_Forum_TS.pdf.(上网时间:2013年5月8日)在这种情势下,中美在东南亚和南海的互动明显带有大国博弈色彩。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东北亚安全形势明显紧张,且与南海形势相比,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与格局显得更加复杂。
总体上看,近期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演变中主要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朝鲜半岛形势的发展。2012年12月12日,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发对,违反联合国第1718号决议,再次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并且取得成功。同年12月19日,朴谨惠在韩国大选中获胜,当选新一任韩国总统。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之后又宣布《朝鲜停战协定》、《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等文件无效,废除朝韩之间的互不侵犯协议,同时又释放许多激烈言辞,威胁要对美韩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宣称“第二次朝鲜战争不可避免”。①“朝鲜称如美国点燃核战争导火索朝将行使核先发制人打击权”,2013 年 3 月 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07/c_124430596.htm;“朝鲜:第二次朝鲜战争已经很难避免”,2013 年3 月8 日,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3-03/08/c_114941641.htm.(上网时间:2013年5月13日)2012年底以来的事态发展,是继2009年朝鲜进行导弹与核试验、2010年“天安舰事件”、朝鲜炮击延坪岛事件之后,朝鲜半岛安全形势的又一次紧张加剧。
对朝鲜的种种言行,国际社会反应强烈。2012年底朝鲜发射火箭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各国都表明了反对立场。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后,国际社会更是一致反对,联合国安理会于2013年3月7日通过第2094号决议,对朝鲜核试验予以严厉谴责,并出台了新的制裁措施,以进一步遏制朝鲜的核武器与弹道导弹项目及其核扩散能力。美国除对朝鲜进行谴责之外,还以朝鲜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为由,进一步强化针对东北亚的军事行动,包括强化反导体系部署。同时,美韩一直在进行各种大规模军事演习,对朝鲜进行威慑。中国政府表示反对“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的言行,警告“不允许在中国家门口生事”。②“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开幕,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2013年 4月 7日,http://www.gov.cn/ldhd/2013-04/07/content_2371488.htm;“王毅:‘不允许在中国家门口生事’”,2013年4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07/c_124544737.htm.(上网时间:2013年4月15日)2013年5月份以来,形势有所缓和。特别是朝鲜派特使崔龙海访华,表示愿意通过“六方会谈”等多种形式的对话协商妥善解决相关问题,维护半岛和平稳定,表明朝方有意调整政策。
东北亚安全形势演变的第二条线索是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的较量。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在美国华盛顿宣布东京都政府正在就“购买”钓鱼岛进行谈判。同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已经签署“购买”钓鱼岛的合同,并宣称“购岛”是为了便于日本政府进行“和平与稳定地管理”,“不应该引起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问题”。③“野田称‘购买钓鱼岛’系‘维持稳定’望中方理解”,2012年 9 月 8 日,http://news.china.com/focus/diaoyudao/11123703/20120908/17418825.htm;l“日本政府称不希望钓鱼岛问题影响中日关系大局”,2012 年9 月11 日,http://japan.people.com.cn/35469/7944571.html.(上网时间:2013 年5月8 日)。对此,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中国的神圣领土决不允许任何人拿来买卖”,“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④“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政府拟‘购买’钓鱼岛答记者问”,2012 年7 月 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7/07/c_112383755.htm.(上网时间:2013年5月8日)2012年9月10日,中方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同时,中国渔政船只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执法巡航,中国海监船只也在该海域开展维权巡航。此后,中日船只、战机频繁在钓鱼岛海域对峙。两国军事对峙持续升温。针对中方的行动,日本近期与美国加强应对合作,两国数次举行“夺岛”军事演习,将钓鱼岛作为假想战场的意味浓厚;同时加强地区外交,安倍首相于2013年3、4月间先后访问了蒙古和俄罗斯。
东北亚地区呈现出独特而复杂的安全格局,其中也包含着中美两国相对复杂的利益关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多年来形成的基本态势是以朝鲜为一方,以美国、韩国、日本为另一方,中国相对居中,呈现出一种兼具对立、对抗与多边合作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形势的发展既由朝鲜的行为所左右,又与主要以中美两国为代表的其他各方的态度与互动密切相关。自2012年底以来,国际社会对朝鲜的行为高度一致地表示反对,这也使得相关国家间的立场更显接近。从中美两国的情况看,2013年以来有关朝鲜半岛的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分量加重,美国新任国务卿克里4月访华期间,如何应对朝鲜半岛形势是双方讨论的最重要议题之一。中美在朝核问题上历来既有合作,又存在分歧与矛盾。一方面,中美有着明确的共同利益,两国都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反对朝鲜搞核扩散,这是双方能围绕朝核问题实现合作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中美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也存在冲突。作为地区内国家,中国与朝鲜半岛相邻,希望维持半岛局势的和平稳定;而美国更多关注的是其自身及其盟国韩国和日本的安全,朝鲜内部动乱、甚至朝鲜现行制度崩溃及以此为基础而实现半岛统一,是美国追求的一个战略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奥巴马政府当做最终解决朝核问题的根本途径。①有关中美两国在朝核问题上利益异同的分析,参见:李军:“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及其局限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编:《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时事出版社,2013年,第122-126页;Bonnie S.Glaser and Brittany Billingsley,“Reordering Chinese Prioriti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Center for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 DC,November,2012,pp.1-5,http://csis.org/publication/reordering-chinese-priorities-koreanpeninsula(上网时间:4月5日)。关于奥巴马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战略与战术思考,参见:Jeffrey A.Bader,Obama and China’s Rise:An Insider’s Account of America’s Asia Strategy,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2,p.92.中美两国利益上的冲突使得两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存在差别——中国强调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问题,而美国则始终把军事手段当成重要的政策工具。
在中日领土争端方面,钓鱼岛主权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而美国作为日本的盟国在安全方面重视对日本的保护及与日本的合作。虽然美日同盟限制了日本成为核国家,同时美国在历史及地区安全问题上对日本有所约束,但美国更为强调和重视的是其对日本的安全义务以及自己的所谓“国际信誉”。美国虽然称对钓鱼岛主权问题不持立场,却突出强调“不允许单方面改变日本对钓鱼岛的行政管辖”,以及“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②“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With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Fumio Kishida After Their Meeting”,Washington,DC,January 18,2013,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3/01/203050.htm;“John Kerry,Joint Press Availability With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Kishida After Their Meeting”,Tokyo,Japan,April 14,2013,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3/04/207483.htm.(上网时间:2013年5月11日)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台湾问题曾经是美国显示自己在东亚地区存在的途径之一,如今,台海两岸形势缓和,钓鱼岛问题似乎使美国找到了地区军事力量部署与使用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因此,围绕钓鱼岛问题,隐约构成以中国为一方、日本加美国为另一方的两极对立格局,中日两国是这一格局中最主要的角色,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推动形势朝激化或缓和方向发展。
上述两条线索之间并非截然独立,而是相互交织与影响,各相关国家在其中一条线索上的利益与互动,会影响到它们在另一条线索上的判断与行为。比如美国以朝鲜发展弹道导弹为由,加强了其导弹防御体系的建设,在日本增加了相关武器系统的部署,这引起中国的明显忧虑,导致中国担心美国借机削弱中国的战略打击能力,使中美间的战略力量对比出现不利于中国的变化;而中日之间领土争端的升级,以及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表态,会影响中国对地区安全的判断。如果中日矛盾激化,中国对地区安全威胁的认识会有相应调整,在相关政策上也有变化的可能。
与世界上其他热点地区一样,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背后也有大国角力与博弈的影子。冷战期间,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实质上是中美两个大国、或者东西方两大对立阵营之间的军事冲突与较量,战争之后固定下来的也是服从于全球冷战格局的对抗局面,即所谓中苏朝的“北三角”与美日韩的“南三角”对抗的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中国与韩国建交,中、美、俄等大国围绕朝鲜半岛的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半岛战略格局失衡,这也成为朝核问题的主要根源,③李军:“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及其局限性”,《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第128页。但大国对半岛形势仍具影响,尤其是中美两国在半岛相关问题上仍然发挥着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朝核问题也成为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关乎中美关系的走势与发展。
同样,与日本相关的地区形势,冷战时期主要是美日同盟与苏联对抗,其后中国先后与苏联交恶,与日、美关系改善,也基本上形成中美日对抗苏联的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地区影响力明显下降,中日关系在共同战略威胁消失后逐渐疏远,但美日同盟依然存在并不断强化、更新,成为地区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因素。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东北亚地区格局中最重要的变化当属中国崛起,中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快速、持续提升,对原有的地区力量结构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既有大国的美国与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人最为关注的一对双边关系,被一些人视作影响地区格局的主导因素,甚至有学者认为东北亚地区早已形成中、美之间的两极格局。④Robert S.Ross,“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sia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3,No.4,Spring 1999,pp.97-99.有关中美在亚太和东北亚竞争的言论此起彼伏,预测中美两个大国会重演历史上“大国政治悲剧”的论调一时间成为流行话语。近年来,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的统领之下在地区内外交、军事动作频繁,特别是对东北亚地区同盟关系的强化与提升,其目的也被广泛地解读为遏制或者至少是制衡、平衡中国的崛起,防范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不测”。
尽管如此,近来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过程显示,大国关系并不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美两个大国对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首先,就中美关系而言,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这对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被视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之一,但从地区安全格局的角度看,中国并不能构成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另一极。除了中国多次表明没有挑战美国地区主导权的意图外,美国在以军事力量为首的实力对比上占据明显优势,即使中国军事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这种力量高下的状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很难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拥有除北约之外最为重要的军事同盟体系,组成地区安全格局中分量最重的力量集团,无论是在整个亚太地区还是在东北亚都是其重要的战略和军事工具。而中国纵然是崛起大国,也很难对地区安全结构中的这一力量集团形成根本性挑战,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呈现显著的“非对称性”。①朱锋:“中美战略竞争与东亚安全秩序的未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3期,第24页。正因为如此,才有中国学者认为,崛起的中国有必要重新考虑长久以来奉行的不结盟政策,因为“中美间竞争的焦点就是看谁有更多高质量的盟友”。②阎学通:“中国如何打败美国”,http://cn.nytimes.com/article/opinion/2012/11/28/c28yanxuetong.(上网时间:2013年4月 12日)
其次,从近期地区安全的发展态势看。如前文所述,朝鲜半岛问题和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争端是其中最主要的两条线索,但这两个相对独立的事态都具有东亚地区的特点,即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遗留的,是东亚各国加上美国相互间的过往矛盾与纷争的延续。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东北亚地区国家间无法像西欧国家那样将历史恩怨做一个了断。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各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排斥甚至仇视地区内其他国家的情绪反而有所发展。地区内力量格局的变化固然是引发安全焦虑的原因,但正是由于各国普遍存在民族主义情绪、敌对情绪,力量格局的变化加剧了安全方面的担忧。如果没有如此多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东北亚国家能像欧洲国家那样解决国家间关系,那么实力的此消彼长也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安全问题。另外,东北亚地区内的朝鲜、韩国、日本扮演着非常主动的角色,而非听命于中国或美国。从经验看,该地区无论形势紧张与缓和,都更多地与这些国家的行为有关,在近期的形势变化当中,朝鲜与日本表现尤为活跃。
再次,中美作为亚太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中的竞争性过去几年来明显增强。这种竞争性从地理上更多表现在南海海域,具体地说就是自2010年以来的两三年中,美国在“重返亚太”的大战略背景下高调介入中国与南海周边一些国家的主权争议,并且加强与其中一些国家的安全关系;从议题上则更多地体现在海上航行自由、地区多边贸易机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分歧与争议。相比之下,在东北亚地区,在朝核和钓鱼岛这两个对地区安全影响最为突出的议题上,中美之间不存在竞争性、对抗性明显加强的情况,美国并不是这两个事态中主动挑起事端的一方,其行为更多的是被动反应。朝核问题上,中美始终保持沟通,寻求合作;钓鱼岛问题上,美日同盟得以强化,但并不是专为与中国开战做准备,虽然美国的行动会使日本受到鼓舞,使其在面对中国时更为大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中,大国对抗的色彩较淡,中美关系也不是地区安全中的主要矛盾。相反,地区安全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对独立于中美关系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地区国家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所牵引,又与各国国内形势发展密切相关,而不受大国关系左右。朝鲜半岛问题和中日领土争端中的矛盾,不是因中美矛盾而起,不是中美矛盾中的子矛盾,地区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随中美关系而动,二者不存在“纲”与“目”的关系。
东北亚地区安全态势虽然与中美关系相对独立,但二者必然相互影响。作为地区内主要大国,如果中美关系气氛比较好,对地区安全来说会有相对积极的影响,两国可以在各项议题上有更多的谅解、理解,更有可能采取行动进行合作,一同维护对双方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地区和平与稳定。如果中美关系气氛不好,冲突面较大,那两国可能更多抱着零和的心态,在地区安全议题上以一种对方所失即我方所得的心理,根据让对方尽可能多地失败的计算来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政策。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中美两国对朝核问题和中日钓鱼岛问题的利益判断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进而会采取相互对立的政策,可想而知,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紧张态势也会因此而加剧。反之,东北亚地区安全议题在中美关系中占据重要分量,其形势发展也会影响到中美关系。
东北亚地区安全近期态势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从积极方面说,中美在朝核问题上一直有较大的合作面,未来也仍会继续合作,这对缓和地区紧张来说是积极因素。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美国也有可能发挥缓和形势的作用,因为美国虽然与日本有同盟关系,但其利益不在于帮助日本与中国开战。如同台湾问题一样,争端双方能够和平解决问题或者维持现状,应该是美国所乐见的。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上的共同利益,由于形势的紧张而凸显,这对双方间形成较为积极的战略关系无疑是有利的。
从消极方面说,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紧张,会使中美两国在不同议题上的利益与政策分歧进一步暴露,在双方战略互信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两国间长期存在的疑虑和不满更集中地表现出来。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始终存在一种担心,认为美国的根本目标是颠覆朝鲜现行制度,进而由韩国统一半岛,最终将美国在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势力范围推进到鸭绿江边,对中国形成一种战略与安全上的压力。①胡文龙:“朝鲜半岛局势:究竟是谁真想找事”,2013年4月11 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411/c157278-21093421.html.(上网时间:2013 年4 月23 日)根据这种认识,中国认为朝核问题实际上是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实现其目标的抓手,美国不会满足于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而在于半岛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此,中国并认为朝鲜坚持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力量会使美国有更站得住的理由来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因此,中国政府反对“在自己家门口生事”,这不仅是说给朝鲜听,也有说给美国和地区其他各方听的成分。②华益文:“半岛问题:给四国说四句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10日,第1版。而在部分美国人看来,正是中国作为朝鲜的“保护国”,长期以来对朝提供食品和能源援助,使得朝鲜现行制度得以维系,才纵容了朝鲜在发展核武和弹道导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政策的根本驱动力,在于维持朝鲜作为“战略缓冲带”的存在,“阻挠”韩国对半岛的统一。③“China’s Impact on Korean Peninsula Unification and Questions for the Senate”,A Minority Staff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se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United States Senate,December 11,2012,http://www.gpo.gov/fdsys/pkg/CPRT-112SPRT77566/pdf/CPRT-112SPRT77566.pdf.(上网时间:2013年4月5日)可见,由于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有着战略性的利益分歧甚至冲突,两国在危机爆发的情况下都会以更大的恶意揣度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坚持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问题,与美国不惜使用武力的政策之间的差别与矛盾,就被明显放大,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成为影响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的关键外部因素。
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政府虽然称对钓鱼岛主权问题不持立场,但2013年以来明显加强了有关“反对单方面改变日本对钓鱼岛行使行政管辖”以及“美日同盟涵盖钓鱼岛”的政策表述,即使在被中国媒体普遍认为“对华态度更为友好”的克里接替希拉里·克林顿担任国务卿之后,美国的这种态度也不会减弱。这当然刺激了中国国内对美国战略企图的担心。国内有舆论认为,钓鱼岛问题的根源在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移交给日本;目前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给予了实质性支持,这是其“战略再平衡”的一部分,美国期望中日围绕钓鱼岛的缠斗持续下去,以在战略上牵制中国;美国政府所谓“反对单方面改变日本对钓鱼岛行使行政管辖”的表述,显然是对中国的一种警告。另一方面,美国在2013年的《中国军事与战略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及钓鱼岛问题,①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http://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上网时间:2013年 5月 13日)也反映出美国在中国崛起和军事现代化背景下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担忧。
综合来看,东北亚地区安全态势的最新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淡化中美构成地区安全主要矛盾的认识,客观上为中美关系良性互动创造了更为积极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朝核问题和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既有的分歧和矛盾,在紧张态势升高、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会更为凸显,有外部环境迫使中美作出相互对立的政策选择的意味。
作为亚太地区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都在思考与谋划两国战略关系的未来。在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方面,两国元首达成了高度共识,双方在工作层面和学术层面的探讨也在增多。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以及中美两国如何应对,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考验。
中美都有意在两国战略关系上寻求新定位,是出于突破大国兴衰历史宿命、构建和平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意愿和历史使命感,②袁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5期,第1页。目标是解决历史性难题,共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重大挑战,努力完成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功在两国、利在世界”的事业。在思考和讨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时候,人们往往赋予它全球性、时代性很强的多重使命,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加强合作,让中美两国担负起“管理世界”的责任。但实际上,中美之间的大国关系不仅是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还是两个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安全利益上有分歧、有冲突的大国之间的关系,两国间战略互信严重不足,零和思维根深蒂固,维持和平、避免冲突虽是传统安全议题,但在中美关系中仍是至关重要的优先议题,是两国建立起任何形式的稳定、建设性、合作性战略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初衷是要避免历史上大国悲剧的重演,确保“免于战争、防止冲突、规范竞争”。③牛新春:“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几点思考”,《和平与发展》,2013年,第2期,第4页。中国身处东北亚,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牵动着中国总体外交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大局。在东北亚寻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地区做出积极贡献的中美相处之道,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尤显重要。
如前文所述,近来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为中美建立新的战略关系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紧张态势,特别是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争端有可能持续,中美应当以两国关系大局和地区安全为重,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形势变化,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尽可能地寻求双方在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共处、良性互动,乃至协调合作,并使打造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得以进一步充实,为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中美应当有一种共同意识,努力避免使两国间的矛盾上升为东北亚地区安全中的主要矛盾。为此,中美要特别注意双方在地区安全议题上的利益分歧,不使这些分歧被放大。比如钓鱼岛问题,对中国来说是涉及领土和主权的“核心利益”,对美国来说则关系到其“国际信誉”和地区安全同盟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两国的利益有冲突。但中美仍然应当在各自利益受到伤害这种对立的极端状态之间的地带寻找答案,不能让钓鱼岛问题这一局部性问题影响到中美整体战略关系。如果未来15-20年间不存在中国力图将美国赶出亚太的危险,但中美仍然因为中日钓鱼岛争端而发生军事冲突,那对于中美两国来说意味着战略上的两败俱伤。④“China’s Military and US-Japan Alliance in 2030: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13,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3/05/03/china-s-military-and-u.s.-japan-alliance-in-2030-strategic-net-assessment/g1wh.(上网时间:2013年5月15日)中美应极力避免这一结果。美国尤其要注意,其利益既有维护“美国信誉”和加固美日同盟,防止日本产生疏离感的一面,也有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同时维护二战结束以来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让这种秩序继续服务于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面。而对中国来说,也应避免将美国简单认定为日本的同伙,要看到美日之间的差异和美国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面临当前突出的紧张态势,中美应加强协调,并突出强调利益与目标的一致性。近期中国在朝鲜问题上采取了很有力度的行动,包括关闭朝鲜金融机构在华账户,这些都反映出中国切实履行联合国决议的意愿,也为中美两国进一步合作、协调奠定了基础。朝鲜派特使访华,再次表明了中国特有的影响力,中国应当继续充分地使用这种影响力,推动半岛形势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美国对中方的有关行动应给予充分的正面回应,努力纠正美国国内所谓“中国在朝鲜问题上不负责任”的言论,为双方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朝鲜半岛危机周期性反复出现,中美都应有相应反思,强化大国合作协调的作用,寻求维持半岛形势稳定的长期有效的途径。从长期战略角度看,中美都应该意识到,朝鲜半岛安全形势的紧张虽在客观上使两个大国间的合作更为重要,有利于两国形成战略协调,但由于双方利益的差异,半岛格局的根本变化可能会将中美推向对立,甚至导致军事冲突。①Richard Bush,“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Northeast Asia”,SERI Quarterly,April 2013,p.42.果真如此,那将是东北亚地区的灾难,也是中美关系的灾难,这是中美两国都不愿看到的,两国应共同努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其次,中美应寻找办法努力解决战略互疑问题。在东北亚地区,中美存在许多一致利益,但两国之所以难以走向根本性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间的战略互疑在作祟。中美打了几十年交道,如今两国政府间的对话渠道达90多个,民间层次的各领域交往也是广泛而深入,双方的相互了解应该说已相当深入,对于两国间矛盾与问题所在也都非常清楚。中美作为两个长期交往、多层次互动频繁、彼此高度关注的大国,与其泛泛地说双方间缺少战略互信,不如更为明确地说两国缺少的是对互信问题的准确定位,以及在具体问题上缺少合作共处的具体方式。对此,两国应该广开思路,多方借鉴,在战略思考和特定问题上有所突破,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意落到实处。
比如对中国来说,既然已经认识到中美两国是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似可不必忌讳将以往此类大国关系包括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与今日之中美关系相比较,尤其要认识到美苏关系能成功避免直接、全面的战争,与两国间政治、军事等领域内各层面对话、谈判、互动的机制有密切关系,美苏间一些“建立信任措施”的思路与做法可为今天的中美所用。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中国与美国必然会走向冷战,或者中国未来会重蹈前苏联的战略命运。
对美国来说,要理解中美在东北亚的战略处境不同。总的来说,美国仍然处于优势地位,尤其在安全领域,美国实力强、工具多、危险小。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地区内国家,安全上与地区形势直接相关,处境没有美国那么宽松,回旋余地不及美国那么大。不同的战略处境必然产生不同的战略思考和政策,美国应当以更多的理解来显示对中国的诚意。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美两国要避免节外生枝对中美整体战略关系造成干扰。比如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要谨慎行事,不要使台海两岸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遭到破坏,并给东北亚安全形势增加新的变数。同时,中美应努力寻找维持某种战略平衡的机制。如对反导问题,两国由于军事能力、战略态势和威胁来源不同而有不同认识。对美方来说,发展和部署反导系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国内政治也有共识;而中国则认为这是美国谋取绝对安全的做法,打破了战略平衡。在此问题上,美国要努力缓解中国的担忧,中国也要认识到反导武器发展的必然性。克里访华期间,曾暗示美国可将反导部署与朝鲜半岛形势挂钩,②John Kerry,“Solo Press Availability”,April 13,2013,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3/04/207469.htm.(上网时间:2013年4月16日)美国也在就反导问题寻找各种途径缓和俄罗斯的疑虑。虽然目前仍缺乏令中美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但对于中美之间这类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两国仍然需要通过对话交流加以管理,使其不致损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