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林
2000年,中国政府启动“中非合作论坛”,全面加强对非关系,中国对非洲援助、贸易和投资金额开始不断增长,中国对非战略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非洲增长和机会法》,增加对非洲的关注度。此后,中美对非洲的贸易、投资及援助等不断增加。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美非贸易额为1132亿美元;中国累计对非直接投资金额已达150多亿美元,美国对非直接投资达到140亿美元。令人遗憾的是,中美两国在非洲没有寻求互补、互敬、互利的合作模式,而是相互指责对方在非洲的行为。实际上,中美两国对非政策在诸多领域是互补、互利的,理应加强对话,增进合作。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中国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主要逻辑。新中国曾经是意识形态立国的国家,但是中国人后来由于受意识形态所累,矫枉过正,开始只讲经济基础,淡化意识形态了。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要问姓资姓社”、“不论白猫黑猫”,“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简单信条深入人心,并被贯彻到了中国的各项政策中。可以说,避开政治意识形态干扰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宝贵的经验,也是今天中国能够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当然,“不要问”上层建筑中的问题,并不等于这些问题不存在,而是中国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这些问题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解决。事实也证明,这样的逻辑是有道理的。正因为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中国政府今天才能从容不迫地解决面临的社会、政治难题。因此,中国在制定对非洲政策时,至少在潜意识里借鉴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希望在非洲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论白猫黑猫”,从而能够让中国与非洲达到双赢。
美国的国情和历史经验则恰恰相反。美国立国的经验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先行,美国独立战争针对的就是上层建筑,其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并未因独立而发生实质性变化。华盛顿、杰佛逊等一批政治家设计了三权分立、联邦制的政治体制,因此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政治体,而不是成长起来的国家。从此之后,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凝聚各族人民的主要力量是政治意识形态,其作用甚至超过富裕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在美国所发挥的主导作用远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把美国意识形态概括为“自由、公平、个人主义、民主和宪法下的法治”,并称之为“美国精神”。美国并将“美国精神”视为其230年来欣欣向荣的根本保证,并认为这些原则是任何一个国家成功的前提。这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基本信条,代代相传,不分党派和种族。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强调:“不论现代化早的国家还是现代化晚的国家,其经验都表明,把政治组织、现代化机构摆在优先议事日程的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就较容易、较平稳。”①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Third Printing,October 1969.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1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南部非洲欠发达的根本原因是政府治理差,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解决治理问题,治理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果津巴布韦对腐败的管制水平达到塞内加尔的水平,人均收入就会提高3倍。②Daniel Kaufmann,On Africa’s New Dawn:From Premature Exuberance to Tempered Optimis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eptember 22,2011.当然,这样的思维是有道理的,没有人能否认美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是美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出发,美国在制定非洲政策时,特别强调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改造,认为这是帮助非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美基于各自的认知,制定了自己的对非政策。2006年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是中国对非政策的指导性文件,凝聚着中国对非战略的思想精华。在政治领域,该文件提出了加强中非高层交往、立法机构交往、政党交往、磋商机制、国际事务合作和地方政府交往六个方面,未提非洲国家内政方面的民主、透明、法制等议题。在经济领域,该文件提到十个方面,包括贸易、投资、资源、基础设施、金融、农业等,更不涉及意识形态。③2006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2317.htm.(上网时间:2012 年11月25日)美国则在2009年提出了对非战略架构,主要内容包括鼓励良治、遏制腐败、解决非洲的争端、推动非洲人自己解决问题。2012年6月4日,美发布《美国的撒哈拉非洲战略》,提出美对非战略的四大支柱,其中推动民主化居首位。④“The New Strategy Toward Sub-Saharan Africa”,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6/14/fact-sheet-new-strategy-toward-sub-saharan-africa.(上网时间:2012年11月25日)从中美两国的非洲战略框架看,美国重政治改革,中国重经济合作。
当中美依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在非洲活动时,两国似乎都忘记了本国经验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在非洲国家并不存在。对中国而言,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时,中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团结的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权威非常高。正是因为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高效率的政府,中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才能够有效落实。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在政治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个高效的政府体制下进行的。虽然,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人们不去争论政治问题,但是政治架构是存在的,不管你问与不问。美国的政治建设也不是在经济社会真空中进行的。美国在建国前,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各殖民地还建立了自己的议会,其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在当时已经非常高了。正是因为有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政治革命才能取得圆满成功。然而,在绝大多数非洲国家中,既不存在强大有效的中央政府,也不存在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因此,在非洲无论是经济先行还是上层建筑先行都存在先天不足。在谈到中国对外投资和贸易问题时,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总是强调:“希望有一种基于规则、公平、自由、透明和具有公平竞争环境的投资和商业往来。”⑤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11月10日在东西方中心发表演讲,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国务院信息局翻译。然而,非洲的现实情况是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选择拒绝参与当地的经济合作,而要首先推动其进行政治变革。当然,中国无视政治条件的做法也有明显负面影响,使中国企业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也让当地经济发展的社会效果大打折扣。
对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与殖民时期、冷战时期相比,对于接受什么样的国际合作、国际援助,它们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有权自己决定。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中国的经济优先,还是美国的“政治挂帅”,事实上都要由非洲国家自己选择。美国重视软件,中国重视硬件,两者都很重要,单打一则不行。不过,相比之下,中国的重经济实效较之美国偏重于推进“民主化”更能适合非洲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指出中国方式的可取之处,2012年6月奥巴马在美国对非洲战略文件中也提出,要平衡促进民主进步和推动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①“The New Strategy Toward Sub-Saharan Africa”,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6/14/fact-sheet-new-strategy-toward-sub-saharan-africa.(上网时间:2012年11月26日)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经济活动中市场的份额在逐渐增加,但国家和国营企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没有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优于自由市场模式。正如一些西方人士指出的那样:“同过去的社会主义经济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巨大的私营部门和大规模的外资,但其混合的经济模式仍以银行和企业的公有核心为基础。所以当欧洲和美国政府依靠间接投资补充私人投资暴跌以扭转经济局面时,中国却有能力直接刺激投资、就业和收入。这种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正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取得非凡增长的最重要因素。”②Seumas Mile,“China’s Success Challenges a Failed Economic Consensus”,The Gardian,January 17,2012.
对美国而言,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美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美国经济体制的基础。③参见 Samuel R Huntington,American Politics: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p.14;Bruce W.Jentleson and Steven Weber,“America’s Hard Sell”,Foreign Policy,Nov/Dec 2008,p.43.这两种思想都强调市场、个人是经济的主体,即使同欧洲国家相比,美国也是对国家、政府特别恐惧、担忧的,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
自然而然,中美两国对经济模式的不同立场也反映在各自的对非政策中。在对非政策的主体方面,中国是以公为主,公私混合。在具体的经济运作中,中国主要依赖国营企业对非洲投资。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中国每年向非洲提供的政府发展援助很少。根据“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的统计,中国每年向非洲提供的政府发展援助只有15亿-20亿美元。事实上,中国的援助方式与西方不同,中国政府把贸易、投资与发展援助融为一体,被称为“商业发展援助”。其主要援助方式:一是用出口贷款支持对非贸易,2009年中国在全球为此支付296亿美元;二是用自然资源抵押的贷款,也就是“安哥拉模式”④2004年中国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哥拉贷款20亿美元,用于发电、铁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安哥拉同意每天向中国提供一万桶石油作为支付贷款的手段;中国建筑公司得到基础设施合同,中国石油公司获得石油开采权。这个协议是政府间协议。这就是安哥拉模式。;三是混合贷款,把优惠贷款、市场贷款混合在一起,如把直接投资与出口贷款混在一起。
相对于中国,美国在对非政策中则公私分明。美国在非洲的经济存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投资(FDI),二是政府发展援助,两者泾渭分明。美国2008年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府援助是72亿美元,⑤“Aid to Africa”,http://www.un.org/africa/osaa/reports/2010_Aidbrief.pdf.(上网时间:2012 年11 月26 日)2007年对非洲直接投资130亿美元。近年来,美国的跨国公司增加了对非投资,大量开发非洲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公司过去五六年在非洲投入了50亿美元,今后五年将再投200亿美元开发非洲的油气资源。
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区别在于,中国国营企业大规模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中国投资于非洲的基础设施110亿美元,2009年所有八国集团成员在该领域的投资才137亿美元。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中,基础设施方面占投资总额的22%,资金来源于政府的优惠贷款。2008-2010年中国对非洲的贷款超过了世界银行,达1100亿美元。2012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中国兑现了向非洲提供150亿美元优惠贷款的承诺。胡主席还承诺“未来三年”中国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重点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⑥“胡锦涛:将在5个领域推进中非战略伙伴关系”,http://news.163.com/12/0719/11/86P8LSJF00014JB5.html.(上网时间:2012年11月25日)
但从中美在非洲的投资对象、从非洲的进口产品看,两国高度相似。2009年中国投资最多的六个非洲国家中,油气相关产业占71%,为181亿美元。中国从非洲进口产品的70%为原油,全部进口产品的70%来自4个国家,分别为安哥拉34%、南非20%、苏丹11%、刚果(金)9%。同样,非洲出口美国的产品89%是能源、矿产,分别占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出口的 99%,占埃及、南非的40%。①Richard Schiere,Leonce Ndikumana and Peter Walenhorst,China and Africa:An Emerging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Group,2011,p.25.目前非洲石油在美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比例已经上升至17%,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重将达到25%。这些数据表明,中美两国在非洲的投资对象、从非洲的进口产品都基本相同。因此,美国人指责中国主要是从非洲掠夺资源,而美国私营企业是发展当地经济的言论没有任何道理。在效果上,中国的国营和美国的私营也非常接近,都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倍。中国累计对非直接投资金额已达150多亿美元,项目遍及非洲50个国家。美国自《非洲增长和机遇法》实施以来,对非直接投资翻倍,达到140亿美元,非洲对美出口从2000年的23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10亿美元,美国在37个符合条件的国家创造了30万个就业机会。
国营的优势是实力雄厚,可以进行长期投资,可以同其他产业配套投资。正是拥有这样的优势,中国企业才能够在非洲大规模投资短期内难以见利的基础设施。但是,国营主导的对非投资也有较大局限。世界银行估计,将部分产业转移到非洲去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也有助于解决非洲的失业问题。中国目前有8500万个低端就业岗位,而非洲只有800万到1000万个。如果中国能转移500万个,非洲的失业率将减少50%。产业转移是未来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但是产业转移必须依赖私营企业,因为经营这些低端产业的主要是私营企业。
维护世界和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过去30年外交政策的明显特征是,坚持“不设定敌人”,并采取“中庸”方式,解决矛盾,调和冲突。即使在危机出现时,也多是如此。“不设定敌人”、不结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中的体现,虽然几十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今非昔比,但是中国不结盟、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没有变。从道义角度看,中国曾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干涉,对干涉别国内政有切肤之痛,坚定地认为干涉内政或地区内部事务是不道德的。在利益角度上,就具体问题而言,如果中国不主动塑造或干涉别国内政,就缺乏主动保护本国利益的手段。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干涉别国内政或许短期内能保护本国利益,但是历史上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大多难有圆满结局,往往使局势更趋复杂,得不偿失。
具体到中国对非政策,《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开宗明义地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平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各国的共同繁荣”;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②《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1/12/content_4042333.htm.(上网时间:2013年4月27日)温家宝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支持非洲人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信非洲完全有能力以非洲方式处理好自己的问题。”③“温家宝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09/content_12413101_1.htm.(上网时间:2013年4月27日)目前,中国对非政策中备受关注的是不结盟和不干涉内政两项原则。在这两项原则指导下,中国在非洲不缔结军事条约、不建立军事基地、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对外援附加政治条件。
对于美国而言,人权、民主作为其最核心价值观,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的根源之一。价值观始终是美国外交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就是一个大教会,传教是它的职能。从文化角度看,干涉别国内政、促进全球民主是美国文化的基因。从道义角度看,美国更是认为干涉内政是负责任大国的体现之一,不干涉内政是不负责的表现。在利益方面,美国认为干涉别国内政是保护美国利益的有效手段。因此,美国政府从来都以干涉别国内政为荣。
《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是美国对非政策的重要文件之一。该法规定,总统有权决定美国的优惠条件可以给予哪些非洲国家,其标准是:市场经济、法治和政治多元化、消除针对美国贸易和投资的壁垒、保护知识产权、打击腐败、减贫、增加健康和教育机会、保护人权和工人权利、消灭童工。①The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http://www.agoa.gov/build/groups/public/@agoa_main/documents/webcontent/agoa_main_002118.pdf.(上网时间:2012年11月25 日)在另一份战略性文件《美国的撒哈拉非洲战略》中,美国提出对非洲战略的四根支柱:促进民主、刺激经济、推动地区和平、扩大机会与发展,每一个支柱都需要干涉国家内政或地区内部事务。奥巴马明确宣布,美国不会对非洲国家威胁民选合法政府的行为坐视不管,美国要支持具有民主化倾向的非洲国家政治势力,打击独裁政权。②“The New Strategy Toward Sub-Saharan Africa”,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6/14/fact-sheet-new-strategy-toward-sub-saharan-africa.(上网时间:2012年11月26日)据此精神,美国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和经济援助附加政治条件干涉非洲内政,并且通过直接支持非洲国家内部的某一政治派别来干预当地事务。美国还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介入非洲事务。美国非洲司令部在吉布提建有军事基地,驻扎2000名美国军事人员。2011年奥巴马授权向乌干达、刚果(金)、中非共和国和南苏丹派驻100名美国军事人员,协助当地国家反恐。美国与许多非洲国家进行军事合作,在后勤、情报和通讯领域向其提供帮助。中央情报局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建立了无人机基地,以期增强反恐能力。③“CIA Presence in Africa Grows”,http://www.theamericanconservative.com/cia-presence-in-africa-grows/.(上网时间:2012 年11月25日)
任何一项外交原则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在非洲建立军事基地,没有同任何非洲国家建立同盟关系,没有干涉任何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中国顺应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坚持了多年来的外交原则,避免将更多的战略性资源投到外国。当然,中国在非洲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影响也远达不到美国的高度。
重视集体和国家长期以来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强调个人、市场的新自由主义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社会、个人的作用,弱化国家对经济、社会、个人生活的干预。中国的国家主义和美国的新自由主义都反映在各自的对非政策中。
中国对非洲政策特别重视国家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对非援助几乎都是针对政府的项目。2009年温家宝总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时,提出中国对非政策的八项举措,其中包括:中方决定为非洲援建太阳能、沼气、小水电等100个清洁能源项目;实施100个中非联合科技研究示范项目,接收100名非洲博士后来华进行科研工作,并为其回国服务提供资助;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逐步给予非洲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零关税待遇,2010年内首先对60%的产品实施免关税;把中国在非洲国家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增至20个,向非洲派遣50个农业技术组,为非洲国家培训2000名农业技术人才;为援非30所医院和30个疟疾防治中心提供价值5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和抗疟物资,为非洲培训3000名医护人员;为非洲国家援助50所中非友好学校,培训1500名校长和教师;到2012年,向非洲提供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将增至5500名;今后3年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总计达2万名。④“温家宝提出八项举措推进中非合作”,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08/content_12411492.htm.(上网时间:2012年11月25日)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提供给非洲国家的,有助于提高非洲国家管理社会和经济的能力。相比之下,根据新自由主义原则,美国主要是强迫非洲国家削弱政府职能,把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交给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强迫非洲国家进行结构性调整,减少政府开支、取消进口管制、进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及货币贬值,以实现私有化和减少政府管制的目标。但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私有化的结果是公共事业资产被大规模剥离,减少管制的后果是货币贬值、失业、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发展停滞。
中美两国对非洲政策的一项共同内容是推动非洲经济增长,促进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但是两国的具体做法有明显区别。中国的主要做法是向非洲政府提供优惠货款,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向非洲国家政府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对非洲与中国建交的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免除截至2009年底对华到期未还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2012年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未来三年再向非洲国家政府提供200亿美元货款。相比之下,美国对非洲战略中促进非洲经济增长的措施主是依赖市场,包括营造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地区融合,促进非洲国家进入国际市场,鼓励美国企业的对非贸易和投资等。①“The New Strategy Toward Sub-Saharan Africa”,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6/14/fact-sheet-new-strategy-toward-sub-saharan-africa.(上网时间:2012年11月26日)
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在非洲遭遇了水土不服,因为那里不存在美国想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强调,自由主义的国家只有在一个到达自由主义理想,经济已具有自由主义理想境界,而且公民主动按照自由主义者期望的方式行动的社会,国家才可能是消极的。否则,自由主义本身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计划仍然需要国家代理。任何改革方案想成功,都必需将强化国家列为相当优先的政治议程。”②[美]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468页。中国的“国家主义”也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开篇就说:“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不是政府的组成形式,而是它们的治理程度。民主和专制的区别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要代表稳定、效率、组织、团结、共识。”③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p.1.非洲国家的政府能够代表稳定、效率、组织、团结、共识,也是中国的“国家主义”在非洲成功的前提条件。可惜,现实不是这样。
一个繁荣、稳定的非洲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这是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非洲同冷战时期非洲最大的不同。冷战期间,美苏将非洲作为全球争霸的前沿阵地,目前非洲是中美两国的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市场,追求经济利益本质上是两国的重中之重。因此从战略角度看,中美都希望推动非洲的繁荣稳定,维护本国现实利益。不同的是,在如何做的问题上,中美是两种思维。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布拉福德·珀金斯所说,“每个民族都是通过那个形成于自身经历的透镜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外人的”。④[美]孔华润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中美两国对非洲政策中四个看似冲突的方面,更多地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历史经验,而不是两国的利益冲突。当前中美关系的特征是冲突与合作并存,互不信任比较严重,它反映在对非政策中就是怀疑对方的战略意图。美国主要担心“中国模式”会对其推行民主价值观形成冲击,同时认为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损害了其经济利益。实际上,中美对非政策的对立主要体现为一种意识形态斗争和认知上的战略冲突,而在具体事项上双方的冲突并不大。在出口方面,中美两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不同,不具有直接竞争性。美国出口非洲的多是一些高端产品,中国出口的则是美国不具有优势的低端产品。中国国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基础建设,是美国私企不愿做或做不了事情。同样,在美国企业所擅长的领域,中国国企也做不了。在能源领域虽然确实存在所谓竞争,但非洲优质的油气资源仍大多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拥有。
中美两国在非洲的存在实际上是互补互利的。美国重视上层建筑、软件,中国强调经济基础、硬件,两者往往相辅相成。中国公司在非洲业务增加,也给美国公司带来机遇。中国国营公司更愿意从事投资大、见效快的产业,美国公司则从事技术含量高、利润大的产业。中国公司对当地的商业环境、文化、规则不熟,美国的咨询、安保、设计行业可以提供服务。中美两国的历史经验来源于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环境,非洲54个国家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自然,有的国家比较适合中国模式,有的国家可能比较喜欢美国模式,而这需要由非洲国家自己做出选择。“非洲发展银行”在2011年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对非洲而言,中国的出现无疑是一件好事,在政治上中国给非洲提供了一种新发展模式,在经济上中国成为非洲传统伙伴之外的新选择。⑤Richard Schiere,Leonce Ndikumana and Peter Walenhorst,China and Africa:An Emerging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Group,2011,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