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陈 颖
从德阳到绵阳,车程不超过一小时;在同步跻身“千亿俱乐部”的新平台上,两个城市从对望走向对话。
在成渝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在成都经济区探求同城化的设问里,更在成德绵经济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跑中,德阳与绵阳明确各自优势,加深了解、增强交流,为区域合作增加更多默契和空间。
1983年之前,绵阳地区是全国第一大地区,共管辖18个县市。1983年、1985年,绵阳地区行政区划发生巨变,先后成立了省辖市—德阳、绵阳、广元、遂宁。
1997年重庆直辖后,多年的“谁是四川老大”的成渝之争划上了句号。一个新的话题又提了出来:谁是四川第二城?其后颁发的城市汽车车牌也许提供了一个无声的答案:绵阳——川B!
经过这些年的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谁是四川第二城”开始有了新的动向。
德阳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基础雄厚,点多面广,层次清晰。
以二重等大厂为龙头的重工业是德阳工业的第一大支柱,德阳牢牢地抓住了世界装备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建成了“中国重装基地”。以剑南春、蓝剑和什邡烟厂为代表的食品烟草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德阳工业的第二大支柱。而以宏达、美丰为代表的化工堪称德阳工业的第三大支柱。另外,新材料、制药等行业也迅速发展,有望成为德阳工业的第四大支柱。
与德阳的“多引擎”相比,绵阳经济无疑是“单引擎”的。上世纪的最后10年,是长虹大展宏图的10年,也是绵阳经济腾飞的10年。正是这个“黄金十年”,让绵阳一举成为“四川第二城”。
然而,最近几年长虹的滑坡却是不争的事实。长虹与绵阳唇齿相依,长虹的危机必然会导致绵阳的危机。绵阳有很多电器厂和包装材料厂就是依赖长虹而存在的,有的甚至是因为长虹而搬迁到绵阳来的,长虹的发展必然给相关企业带来影响。
在经济总量相当的情况下,在工业上,绵阳的“单引擎”显然没有德阳的“多引擎”具有后劲。
但是,在农业和第三产业上,绵阳和德阳则各有千秋。何况,绵阳和德阳的比较完全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经济指标就可以比较出来的,“德阳目前在经济上某些方面也只是稍微超越绵阳,并不构成绝对实力,只能说在经济水平上,两座城市各有优势,水平相当”。网友“雕刻岁月”在其博客中写道。
从城区面积来说,绵阳大于德阳,人口比德阳多,这些都是成为大城市的先天因素,所以这一点绵阳有先天优势。就城市建设而言,绵阳在基础建设方面已经具备成为大城市的雏形,而德阳停留在中等城市的建设规模上。在文化教育上,两座城市都各有优劣。新中国成立以后,绵阳就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行署专区——“绵阳专区”,这让其独具厚重的政治文化基础。
绵阳、德阳两地“同根同源、山水相连、人缘相亲”,这种感情既源自曾经共处一个母体,也在于震后并肩作战、共克时艰。
共同经历3年重建,德阳、绵阳均于2011年站上GDP总量过千亿的里程碑,就像过去数年一样,绵阳GDP领先德阳约50亿,德阳财政总收入多出绵阳约80亿,区域实力在伯仲之间。
2009年4月,时任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曾率绵阳党政代表团赴德阳考察,说起德阳,啧啧称赞其重装产业是“母机产业”,需求稳定、效益可观。
德阳现在有5只“大机”,1000多只“小机”。即东汽、东电、二重、东锅、宏华及其带动的1470余家机械加工配套产业群。不出5分钟,在德阳能够找到任何机械设备所需要的主、零部件,这种配套能力在全球都难找。
绵阳、德阳的共同之处:均在灾后重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下,拉出了漂亮的“V”型反转。绵阳凭借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2亿元,形成了一个千亿级产业和一个500亿产业,高新区总产值首过500亿,园区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81%,产业集中度居省内前茅。
仔细品味,德阳看到了绵阳的后劲:虽然财政总收入德阳保持约80亿元优势,但代表地方可支配财力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则相差不大,均在65亿左右。
从对望走向对话,寻找彼此快速发展的奥妙,探索共同携手组成城市群,应对将来之大区域竞合,有着相似基因的绵阳、德阳,有更多的合作空间。
在最近召开的绵阳市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绵阳市委书记罗强的话语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通过分组观摩实地感受,2012年,绵阳取得的显著成绩可用‘实、多、大’三个字概括:成绩实在摸得着,亮点纷呈看得见,实惠很大感受得到”、“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地看到差距,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思路”……
站在新的起点,绵阳如何续写辉煌?
一份《绵阳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调查资料,让与会人员在自我陶醉中猛然惊醒:绵阳经济总量从西部城市第五位,下滑到2011年的第16位,不及成都五分之一;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相当于成都的“零头”……对比数据显现出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绵阳经济总量占西部及四川的比重不断下降,‘块头’日渐缩小,影响逐渐减弱。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自满情绪严重、经济结构不优、投资效益不高,县域经济较弱。”与会者的话让人们看到了绵阳的清醒,“‘四川老二’‘西部第五’,这些曾经戴在绵阳人头上的桂冠,如今与我们渐行渐远。”
正是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绵阳才有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压力。
看到差距的同时,也要明确自身固有优势。在谋势中谋事,绵阳有哪些比较优势?
在经济基础、人文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绵阳有其独有优势。
正是有这些底气,绵阳最近提出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市(州)加快发展”的机遇,要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经济、文化、生态——从三个维度勾画了“幸福绵阳”的富民强市之梦,而全市上下努力实干将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1月6日上午,重装之都德阳正式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授予“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称号,这标志着德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迈上了新的更高平台。
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企业构成的德阳重装产业集群,在国内影响举足轻重。
就是这样一位风光无限的“工业巨人”,也曾步履维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德阳工业损失惨重,4000多户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占四川全省工业损失的40%左右。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德阳工业雪上加霜,一度持续低迷。
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德阳的传统工业。近年来,部分主导产业进入调整周期,增长速度放缓,调结构、转方式,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何在?
传统的优势,隐藏着持续的危机;发展的困境,孕育着突破的先机。
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德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快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装备制造业加快向先进制造业延伸,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
“工业是德阳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说,通过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德阳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德阳制造”正在向“德阳创造”转变。 按照规划,到2015年,德阳新型化工产业产值将达550亿元,年均增长20%。
通过德阳看工业之变,一条“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