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总目录

2013-12-18 07:44:05付广华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类学广西民族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

关于当今中国亚国家层次民族概念及英译的新思考 (一)—— “族元”概念的学术初探马俊毅 席隆乾 (1·1)

公民教育与认同序列优化: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研究 任 勇 (1·9)

论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于春洋 李瑞君 (1·18)

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由民族属性所衍生的话题 陈茂荣 (1·25)

中国民族团结互动论南宁经验的理论表达徐杰舜 (1·33)

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广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研究之二黄金海 (1·40)

中国民族政策系统论 哈正利 丛 蓉 (2·1)

关于当今中国亚国家层次民族概念及英译的新思考 (二)——National ethnic unit:我国亚国家层次民族英译的新探索马俊毅 席隆乾 (2·9)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障碍与对策 马冬梅 李吉和 (2·15)

新媒体时代我国民族事务管理与创新 龙运荣 (2·22)

包容与开放: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胡兆义 (2·27)

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磨合论的理论表达何月华 徐杰舜 (2·32)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政策与实践特色郝亚明 (3·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忠斌 郑甘甜 (3·9)

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以利益协调为视角安民兵 (3·16)

论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五大新动向何生海 刘一鸣 (3·23)

论协商民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谭万霞 (3·29)

民族国家建设的多维向度 钟贵峰 张会龙 (3·35)

社会认同: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实践形态研究——以天津T社区为例 陈 纪 唐梓翔 (4·1)

论以自治区单行条例替代自治条例的法理阙成平 (4·9)

族群身份、资本治理与现代国家的领导权——以东南亚地区为视域 傅景亮 (4·16)

坚持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与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黄仲盈 (4·2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指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的方法论意义 江明生 (4·32)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散杂居社区民族工作的新探索:上海样本的启示 何乃柱 (4·38)

试论民族识别与归属中的认同问题——以云南克木人、莽人、老品人、八甲人民族归属工作为例 张艳菊 (4·45)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视野中的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访人类学家纳日碧力戈教授韩雪军问 纳日碧力戈答 (1·46)

人类学中国宗族研究的嬗变与创新刘 芳 刘树奎 (1·51)

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述评与展望 赵巧艳 (1·57)

理论创新: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的新进路陈英初 (1·66)

馈赠与回馈——壮族与客家经济关系研究之二袁丽红 (1·73)

论学术自觉——兼论如何传承费孝通的学术遗产刘 锐 杜园园 (2·38)

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的生成 徐赣丽 黄 洁 (2·44)

传统礼俗消费的经济人类学考量——兼以桂东南为例 杨天保 袁丽红 (2·52)

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以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为例 黄英兰 (2·58)

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探论 刘俊珂 (3·43)

忌讳型“潜在民俗”的民俗志书写策略——以多元记忆的周公庙“撵香头”祈子习俗为例王志清 陈 曲 (3·50)

西部少数民族流动趋势分析——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邓作勇 高文进 (3·5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广西民族研究动态与趋势 江田祥 (3·66)

杨成志与彝文文献收藏研究 陈棣芳 朱崇先 (3·74)

从功能论到历史功能论——兼谈经验材料对理论的修订功能张丽梅 胡鸿保 (4·50)

论民族志者在田野作业中的“自我”意识 康 敏 (4·57)

民族志文本生产与话语剧场创造——格尔茨《作品与生活》的文本现象学李清华 (4·64)

二战后ethnohistory在美国学界的兴起 刘海涛 (4·73)

人类学理论视域中的物质文化研究 马 佳 (4·83)

彝族“相配”观念与生产协作 赖 毅 严火其 (4·93)

·壮学研究·

壮族家庭伦理解析——循《布洛陀经诗》思想之流而展开罗森壬 (1·78)

壮语量词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类型学取向 蓝利国 (1·86)

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经滕 星 海 路 (2·67)

侬与农:从姓氏变化看靖西壮族的族群认同罗彩娟 (2·73)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壮族布洛陀经诗研究王 红 (2·80)

壮泰群体先人越人及其后人自称源流 白耀天 (3·80)

广西构建“侗台语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基地”的设想 黄海云 (3·90)

市场经济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吴国阳 吴德群 (3·97)

瘴疠保护了西瓯、骆越人及其后裔 范宏贵 (4·102)

“那”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传承的时代困境吕俊彪 兰天术 (4·107)

壮族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志巧 唐凯兴 (4·114)

·瑶学研究·

瑶族向越南迁徙的最早批次—— 《周玄柜信歌》之考证 莫金山 (1·95)

仪式结构与“结构”仪式——云南麻栗坡马嘿村蓝靛瑶“度戒”仪式调查谷家荣 (1·103)

越南瑶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为例玉时阶 (3·103)

民国时期广西瑶民的地理分布 胡列箭 (3·110)

茶山瑶族源、迁徙与继承 刁光全 (3·120)

美国国会图书馆瑶族文献的整理与分类研究何红一 黄萍莉 陈 朋 (4·119)

中越瑶族信歌的作者、年代及写作地点之考证莫金山 李大庆 (4·126)·仫佬族研究·

广西仫佬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及影响因素何朝峰 罗之勇 (2·87)

从民族习俗看仫佬族教育观 阳崇波 (2·94)

·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杨筑慧 (1·109)

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 崔鸿飞 (1·118)

美孚黎丧葬习俗及其鬼魂观念 谢东莉 (1·124)

“多元一体”格局下我国濒危语言的保护与对策 肖荣钦 (1·132)

基督教在广西农村的传播、发展与影响张 毅 蒙绍荣 (1·138)

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特定分析 李 萍 (2·98)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实证研究——以富禄苗族乡抢花炮为例陈 炜 钟学进 张露露 (2·105)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长期任务 冯秋菊 (2·114)

边疆视域下新桂系时代广西的风俗改良王晓军 (2·120)

近十年广西民间信仰研究状况与展望(2000-2012) 许晓明 (2·127)

扎实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拯救文化多样性之良策 罗树杰 (3·128)

近代北海港是“大西南门户”吗?——再论近代北海港的经济腹地 麦正锋 (3·134)

转型期侗歌传承场域的多维走向与价值位移 张泽忠 韦 芳 (3·146)

《徐霞客游记》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 丁智才 (3·154)

论土司制度是“自治制度”的早期形式之一——基于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的思考沈再新 苏二龙 (4·135)

滇黔桂多民族“杂居”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荀利波 (4·142)

传播学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新策略—— “舆论领袖”的桥梁纽带作用 王 颖 (4·148)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瑶族盘王大歌为例陶长江 吴 屹 王颖梅 (4·155)

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格特质的调查与跨文化分析——以广西6所高校本科生为个案 李玉雄 (4·164)

·民族经济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分析:来自“六普”数据的初步分析 王朋岗 (1·144)

树木与树人——关于广西8县实施生态教育移民的调研报告 梁银湘 (1·154)

边境贸易对广西产业发展的影响吴汉洪 苏 睿 (1·163)

城市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钟海燕 (2·134)

广西岩滩库区移民贫困成因与可持续生计路径分析 严登才 (2·142)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与生态思维——以广西某生态旅游村寨建设为例汪建明 (2·148)

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测评与影响因素分析 李豫新 张争妍 (3·161)

民族地区资源特性、旅游价值及人力资本投资机会 吴小立 (3·170)

生计与生态:广西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研究——以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朗屯为例刘建民 (3·177)

经济开放度对少数民族产权制度影响研究谷继建 刘小利 (4·170)

广西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吴海琼 (4·178)

·民族旅游研究·

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纷争之后[以色列]埃里克·科恩著,赵红梅译 (1·173)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社会矛盾疏解研究吕华鲜 苏红柳 (1·182)

中国民族地区的旅游需求及其对地方旅游行为的启示 刘 润 杨永春 李 巍 (2·156)

国外民族旅游研究述评王述芬 何伦志 韩 东 (2·165)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安丰军 (2·176)

作为民族文化资本方式的旅游 潘 宝 (3·183)

从景观生产视角看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以丽江玉水寨为例 桂 榕 (3·190)

对旅游民族志中真实性表达差异的评述甘 露 卢天玲 (4·18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保护存在问题及制度完善——基于对贵州的田野调查 文永辉 (1·189)

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立法建议陈文明 (1·19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保护体系研究 张 魏 李瑞光 (2·182)

“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壮族“布洛陀”文化的调查研究刘 婷 (2·18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叶芳芳 朱远来 (3·197)

·学者与成果评介·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新突破——评余远辉《跨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贾 晔 (1·200)

广西土司制度研究的学术力作——蓝武著《从设流到改流: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介评 钱宗范 (2·196)

民族地区和谐乡村社会建设新探索——秦红增《乡土变迁与重塑》评介王希辉 (2·200)

一个苗族传教士的民族史观与国家认同—— 《花苗史略》评述 苍 铭 (4·196)

中国环境人类学研究的最新力作——付广华《生态重建的文化逻辑》介评罗仁惊瑜 (4·199)

·索 引·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 (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2.10—2012.12)满达日花 (1·203)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 (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3.1—2013.3)满达日花 (2·203)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 (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3.4—2013.6)满达日花 (3·204)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 (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3.7—2013.9)满达日花 (4·201)

·八桂民族研究专家榜·

广西彝学研究的开拓者——王光荣教授 (1·封二、封三)

广西瑶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张有隽教授 (2·封二、封三)

壮学理论的开拓者——潘其旭研究员 (3·封二、封三)

梁庭望教授 (4·封二、封三)

猜你喜欢
人类学广西民族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