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丰安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中共十七大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发展规划的主体。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就必须抓住人才队伍中的‘短板’,重点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新能源的实现需要一定技术支撑的技术经济模式。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具有几种不同的技术经济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线性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种模式需要的是环境代价的付出。第二种是经济发展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的是污染治理代价极大。第三种是经济发展采取源头治理的模式,即所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对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返归自然界。这种模式的运转需要制度完善、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第四种就是新能源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即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新能源经济是一种需要新技术支撑的新的经济模式,只有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技术模式,才能使得新能源经济真正得以实现。
新能源主要有: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源,潮汐能,核能等。所谓新能源产业科技人才,指的是具有扎实、精深、广博的新能源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的科技人才。现代大学教育,特别是我国的理工科院校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时代特征鲜明的,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新能源产业科技人才。
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科技政策在整个科学活动中,表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发展什么,限制什么,保证科学技术朝着一定的目标,沿着正确的路线有序发展,起着协调控制的作用。科技政策的创新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而国际间的竞争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技术是新能源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虽然通过CDM我们可以获得部分世界上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但是,技术转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希望发达国家无条件地转让这些技术,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才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新能源的工业化。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中,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政策,为引进的优秀人才创造优厚的条件,重视科技人才的发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强调具有一定的技能或知识,既是时代对当今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人才的本质属性所在,是人才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的内在依据。另外,人才在劳动性质方面的创造性是人才属性的核心。创新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灵魂,能否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是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性区别。基于技能、知识基础上的一系列人才的劳动是以复杂劳动且具有创造性的劳动为主的。所谓创造性的劳动就是指“一种提供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成果的活动。也即是一种开拓创新的、非重复性、非一般性的实践活动”。好的素质仅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创造出比一般人大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只有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才能具有。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主导推动力。所以,高质量、高素质的科技和创新人才队伍的拥有,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保障,同时也是体现各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重庆市实现新材料新能源的结构进一步升级、提升竞争力等的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新能源产业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对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带来新的影响。从2008年重庆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情况来看,还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新科技能源人才,资金投入也需要大量增加。因此,准确把握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教育部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有140个。这些新设置本科专业包括纳米材料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能源经济、传感网技术、水声工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药物分析、生物制药、核安全工程、中药制药等,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研究发现,混合动力新能源产业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油效率。不过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能效大幅提高将导致系统非常复杂;二是如果实现复杂系统的动力装置,成本将非常高,难以产业化。而如不这样,将技术标准维持低水平的话,能提高的效率空间则比较小,没有多大利润,从而形成能效、技术难度和实现低成本之间的矛盾。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新能源产业其他领域中,如燃料电池新能源产业已具备很好的能量转化效率,但是由于其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的耗费太高,目前也难实现大规模生产。
我国各种一次性能源资源储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态势,使能源供应问题越发严重。按照科学的划分,交通能源转型有3个阶段: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供应;通过新能源产业的量产有效利用新能源。单纯在新能源产业技术上实现突破,甚至成功进行示范运行,并不能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如果新能源产业化战略规划不能够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即使企业在新能源产业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会没有竞争力,从而置身于危险的境地。问题是,目前中国大规模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远未建立,国家也还没有制定出新能源大规模供应和能源基本转型的具体计划和时间表,从而使得新能源产业的长久、稳定发展缺乏新能源供应这一物质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多数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走上了合资发展的道路,如一汽和德国大众合资、二汽和日本本田合资等。合资解决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也方便了我们了解世界产业发展动态。但是,也导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研发的核心团队越来越弱化,企业越来越依赖国外技术,造成本国技术空心化,多数企业成为“洋新能源产业的打工厂”。在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潮流下,部分企业若还想走这一条老路,必将造成自身核心技术缺失,丧失追赶国际先进的机会。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靠的是市场的需求,而市场需求的主体是消费群体。目前,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有一部分政策支持,但是这些政策大体上都是针对源头生产企业的,对于广大的新能源消费群体,国家并没制定完善的政策。由于目前的新能源售价普遍比传统能源高出1~2倍,甚至数倍,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补贴缺位,市场需求无法兴起。
新能源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要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就需要在大众中普及认识,形成消费心理,养成消费习惯。目前,我国在新能源的宣传推广方面虽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不够,普通民众对于新能源的使用还持保守态度。
资金方面:与传统新能源产业开发相比,重庆市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尚需大量资金。一方面,在基础技术研究、关键部件和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电站、加氢站的广泛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第三,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示范推广工作,这些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重庆市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新能源产业的基础研究、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研发方面,需要大量的相关科技人才。另外,随着新能源产业示范工作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大规模展开,新能源产业管理人才也将出现较大的空缺。
重庆市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尚处中间水平,与直辖市的水平不相适应,为适应产业的发展,预计重庆市新能源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将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文化知识高移。拥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
二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将占据主导。兼设计和生产于一身的“灰领”人才,以及一专多能型“通才”,将在技术工人总数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三是管理技能型人才将迅速增多。随着企业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企业大量的具体生产管理工作将逐步向一线转移,生产一线的技能骨干将进一步发展为管理技能型人才。
四是高素质的服务技能型人才需求显着增加。在未来5~10年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促使第三产业也向高端转化,以金融服务、现代通讯技术服务、高科技电子产品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将催生大量的高素质服务型技能人才。
世界能源结构和能源燃料的大幅度改变必然导致支撑技术和人才的新的需求,这包括需要在高校开设新的专业,或者已有专业扩展新的方向。环保低碳的理念在上海世博会中完美亮相,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而低碳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此我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与低碳能源相关的专业,培养低碳专业人才。低碳专业是大势所趋,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称,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通知,有关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实际情况,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
从以下数据中,可看出目前重庆市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比较欠缺:两院院士10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6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88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4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340名。因而,需要不定期大规模地引进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直辖市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对科技人才的要求。
一是建立健全考评和激励机制。依靠科学的、公平、公正人才考核和评估机制,运用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动力。
二是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分配机制。依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多样化与公平的合理分配机制,通过优胜劣汰,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要根据各行业领域不同情况来建立比较系统全面的任命和晋升制度,为人才流动和晋升提供依据。
四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方面的分配制度。要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的人才激励制度,积极推行科技人才的股份期权等方面的制度,充分调动创业和创新人才的潜能。同时,对有突出的或特殊贡献的科技人才要给予重奖。
五是完善经费管理制度。要大力改革和完善科技方面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总体目标是加强公共财政的建立,科技的经费使用效率要着力提高,奖励要大力提高比例,要真正体现出科技的资金扶持和引导作用,体现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人文关怀。各相关部门在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制订和完善好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政策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的交流和沟通,尽量满足他们创新活动中合理的各种需求。
要废除对人才流动的许多限制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流动制度,使人才的流动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要积极鼓励人才向急需科技人才的单位和行业流动。
还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政策,大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确保国内新能源产业人才供应体系的稳定。
新能源产业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参加世界范围内产业的分工,人才共享,以减少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是指在较高层次,而不是在高耗能、劳动力密集、附加值小的生产环节方面的交流。
[1]姜洁.发展重点领域 开发紧缺人才[N].人民日报,2010-06-13.
[2]郭建新,李燕,胡蓉,等.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培训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1(10).
[3]许文靖,张旭宁.混合动力新能源产业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5:285-286.
[4]季喜军.混合动力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发展状况及市场前景[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3):86 -88.
[5]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6]崔大鹏.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7-05.
[7]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7A):33 -35.
[8]蒋益民.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J].新湘评论,2008(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