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延东
在经济学中,企业被定义为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基本经济单位,成本、竞争、利润等是其核心概念。然而,在社会学视野中,企业不只是独立的经济单位,而是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的社会单位。具体到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状况,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营是在经济转型、制度转轨以及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具体运作和实践的。因此,探索企业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中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对于深入研究企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企业社会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随后的十年时间里发展相对缓慢。但在近些年中,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学的关注呈现回暖的态势,依托我国社会转型的实践,在公有制下的企业研究 、企业的起源与转化分析 、交易秩序的探索以及企业文化的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丰富企业社会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企业社会学的研究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其最大瓶颈在于还未形成独特而系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框架。
在以往的企业社会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帕森斯“AGIL理论模型”分析法、弗雷格斯坦“政治文化方法”以及布迪厄的“结构性历史学”等等,其局限性体现为一是没有兼顾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二是没有实现在具体的“过程—事件”中进行研究;三是没有达成个体理性行为与社会制度结构的结合统一。
笔者尝试提出“过程的行为—结构”综合性研究视角,其特点在于: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行为”、“结构”理念的内涵,并纳入“过程”的事件分析维度,着力于寻找一种既具经验分析能力,又有清晰简易形式的研究框架。采用“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力求实现三方面的有效结合统一。
对于微观层次的行为分析与宏观层次的结构分析似乎是自社会学诞生以来永恒的话题,具体到企业社会学的研究,这就需要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本文提出的“过程的行为—结构”分析方法正是从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建构的综合性研究视角。
在企业社会学研究中,无论是微观个体主义,还是宏观结构主义,完全依靠某一面向是无法实现此学科所要达到的既有经验指导意义,又具系统而全面分析力和解释力的目标。面对这一困境,“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对此可以作出重要的弥补,实现微观个体主义和宏观结构主义的结合统一,这是在继承和发扬韦伯、吉登斯曾采用的“行为—结构”的综合分析视域等理念发展而来的。
“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引入“过程的”理念也是探讨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必要面向,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1)强调在历史的变迁中。强调历史的维度是对以往企业社会学研究缺陷的必要补充,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制度主义只是注重了其相互关系的横截面,而缺乏关注历史视野的纵向过程演变和分析。对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不仅应当研究企业的当前阶段构成和状态,而且应该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企业的生存发展资料信息等等。
(2)注重在特定的场域中。注重特定“场域”和“情景”是社会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但是在企业社会学的研究中往往为了追求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分析力和解释力而予以忽略,“过程”视角的引入,能够对于特定情境、特定时空和特定关系的事件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尤其对于“偶然性事件”的把握和剖析常常会有“意外收获”,“过程的行为—结构”正是在特定情境中而展现出对于“抽象的因果分析”的超越,从而迈向偶然的、现实的和实践的分析方式,最终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融合。
(3)侧重在联系和运动的状态中。这是相对于理性经济行为和结构分析共同的局限而提出的,采用“过程的”理念就是以一种灵活性和生动性的姿态充分发挥社会学所擅长的描述和解释功能,使其成为探讨“不同条件下”的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力工具。
纵观以往企业研究的理论基点都是建立在对纯粹经济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如马克思认为“企业不只是为了利益而存在的微观经济体,而是由丰富内容构成的‘经济系统’”,韦伯也从家庭、氏族、伦理、宗教、法律、政治和制度等不同层面探索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反击古典经济学思想最激烈、最有力的要数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他摒弃了任何经济决定主义的思路,他指出,不能放弃企业理性经济运行的面向,企业不仅包括规则、制度等社会因素,还包括根本性的科学生产和理性计算,他们同时构成了企业实践运作。“过程的行为—结构”则有机地结合个体理性行为与社会制度结构,系统、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企业是经济系统中的组织,具有经济属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多种属性,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和模式需要研究视角的“系统全面性”。“过程的行为—结构”正是这样一种综合性分析范式,在重新解读传统经济学思想魅力的基础上,实现微观行为主义与宏观整体主义、横向特定场域与纵向历史变迁、个体理性行为与社会制度结构等三方面的结合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深化体制改革,逐渐放松对于公有制企业的控制和管束,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外自由竞争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农村,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转型以及乡村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乡村民营企业成为企业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也成为探索乡村企业与乡土社会互动机制和模式的有效工具。
“过程的行为—结构”的研究视角从微观的乡土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入手,探索和剖析乡土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网络、道德伦理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乡村民营企业的生产运作所呈现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状况。在实践运作中,乡土生活的诸多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同样,企业的生产运营也对乡土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从中观的乡村政治结构维度分析乡村政治与企业管理的相互作用模式,运用社会学中的制度、结构、功能、流动以及文化等基本概念来剖析乡土权力与企业管理的互动关系。是否拥有乡土权力或受到乡土权力的庇护,往往成为乡村民营企业生产、管理和运营的关键,反之,乡村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也是决定乡土权力转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从宏观乡土社会变迁维度探讨乡村民营企业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制度转轨的大社会背景下的生产发展逻辑。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诸多传统的制度和规范都被破坏,而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政策的转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社会舆论力量的突生都对乡村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宏观背景下,乡村民营企业通过在实践中的“适应”与“对抗”,将其乡土性和现代性进行有效整合,较为迅速地实现企业的转型,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发展路径,这对于我国乡村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在分析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展现出较强的分析力和辨识力,相信,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新视角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社会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