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敬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四川成都 610039)
筝,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的传统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流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想,新声妙人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等生动诗句来描绘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此外,《史记·李斯谏逐客书》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以“筝”又称“秦筝”。古筝既可演绎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筝曲《茉莉芬芳》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于1992年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古筝独奏曲,是现代筝曲的典型代表。《茉莉花》属于小调里的鲜花调,是在原鲜花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做了旋律的加花修饰。从本曲的创作上看,作曲家运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采用和声复调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将古筝的演奏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从本曲所表达的情感上看,作曲家通过对茉莉花娇柔芬芳的赞美,含蓄的表现了男女之间纯真无暇的感情,耐人回味。接下来,笔者将从教育者和演奏者角度,通过剖析本曲,初探演奏技巧与情感的合理运用。
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生命与灵魂,是音乐艺术的闪光点与动情点,音乐情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演奏实践,认为古筝中的情感主要包括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两大因素。这就要求演奏者对作曲家通过乐谱所要表达的情感给予充足的体验,经“以情带声”的表现,将所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从而引起情感共鸣。音乐表现的最高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在古筝演奏中两者同样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即,没有技巧的演奏,称不上是真正的演奏,至于情感的运用也是空谈;脱离了情感的表达,技巧的释放也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价值。总之,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满的传达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实现曲目创作的最终价值。
引子段落的音乐形象为:纯净、柔美。虽然只有短短一行,但却集所要表达意境于此。尤其要注意的是,在乐曲一开始要控制好右手摇指的力度,由远及近,由弱到强的摇出茉莉花柔美中带坚强的品质。
紧接着,开始进入由慢渐快的左右手琶音段落,要求手指灵活,弹奏时音符具有颗粒性。在此可以紧扣题目,发挥想象力,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可将这一段的画面描述成:一颗颗的音符仿佛雨后茉莉花上残留的水珠,晶莹剔透,活泼动人;茉莉花娇柔的身姿,在微风中自由摇曳。有了想象力,我们就会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演奏者只有将这种二度创作投入进情感,才会在演奏时时刻向所描述的画面靠拢,也就做到了演奏技巧和情感的有效结合。
主部主题的音乐形象为:端庄、浪漫。伴随着引子的结束,主部主题以缓慢典雅的气质出现。在弹奏着一段落时,最好采用稍夸张的手法,刚中带柔的表现音乐(如运用大臂、小臂,将力量集中于指尖,提腕落音的方式演绎)。纵观此段落,我们不难发现,左手并没有复杂的和弦伴奏,而是更倾向于单纯的单音,这样更能衬托出曲调的高贵。
a、a1相同的旋律采用不同的音区,恰到好处的将主题加以巩固,犹如一个少女,端庄中稍显浪漫。这对演奏者来说,一定要做好旋律与伴奏声部的自然衔接。a2相当于主题的华彩段落,是对主题的变化发展。音乐力度加强,旋律明亮畅快,左手低音为音乐添加了和声色彩。音乐发展到此,可谓一个小高潮,为接下来快板呈示部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副部主题音乐形象为:活泼、欢快。完全颠覆了主部主题的音乐形象,是整首曲子的最高潮,曲作者借对茉莉花的描述,旨在刻画人的活泼个性。整个段落欢快明畅,以每分钟152拍的速度向前推进,所以在弹奏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旋律线。由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变奏再现三部分组成。
主题的变奏(54小节开始)从左手低沉有力的大撮音开始,节奏感十足,这种美妙的切分音效果强化了曲作者所要表达的画面。紧接着,右手开始在中高音区弹奏清脆明亮的小撮,62小节开始是对之前乐句的卡农式模进,音区也比之前乐句阺一音区,造成一问一答的生动场面。从96小节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分解和弦,音乐仿佛开始紧张,旋律线也似乎模糊起来。尤其是129小节处低音“拉”的出现,紧接着在后一小节做八度跳跃,不禁让我们感到其始终在试图寻找一个稳定的落脚点。
主题的再现段落一定注意前后韵味和速度的统一。141小节开始,可以说是副部主题的小高潮。此处,较多的运用右手摇指来刻画茉莉花主题,这也是享誉中外的鲜花调《茉莉花》的经典主题。弹奏时手腕和小臂一定要很放松,注重摇指的颗粒性,仿佛充满朝气的舞者,在欢快轻盈的曼舞。
此段音乐形象与主部主题音乐形象基本相同。在欢快、热情的快板段落之后,音乐渐渐平静柔和下来,与主部主题相呼应。在弹奏时要注意速度和情感的把握。其中,a段音乐是对之前乐句的完全再现,到此刻,似乎曲作者笔下的茉莉花全然开放,向世人展现柔美的身姿。最后,伴随着三个泛音的出现,音乐渐渐消失,令人回味无穷,只留下茉莉花的淡淡芳香。
[1]刘乐婵.从古筝谈对《渔舟唱晚》的情感运用.陕西.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78期.
[2]吕婷婷.古筝教学系统论.辽宁.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27卷第2期.
[3]杨小丹.《茉莉芬芳》演奏艺术探讨与分析.湖北.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
[4]盛霞.古筝曲《茉莉芬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提示.黄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