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城市发展理念与模式探讨

2013-12-15 09:18贺书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农业

贺书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城区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城市开始向郊区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形成了城市新区,例如上海的浦东新区、杭州的下沙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等。在城市新区建设的过程中,若能创新思路,建设复合型城市,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社区等方式,力争要素的有效配置,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复合,就有可能有效解决目前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城镇化的浪潮中,2011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为52%。预计到2020年,全球城镇化率将达到55%。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17.92%,到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提高到51.27%,城镇人口数从1.72亿增加到6.91亿。从2000年的35.9%到2011年的51.27%,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1.4个百分点。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一般城镇化率达到70%之后才会放缓,中国城镇化进程仍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

我国人口基数13亿,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提高表明近2 000万人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将带来7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但这么大数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转移,真正要融入城市还面临着户籍、社保、住房等一系列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导致农村土地撂荒、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难以提升,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二元结构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和医疗的投入远远低于城镇等问题越来越严峻。此外,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出现了新的“城市二元结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6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为1.63亿人[1]。这部分农民工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生活,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不能充分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二元结构问题的加剧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隐患,也严重影响到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农村呈空心化严重态势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镇,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留守下来的多数是老弱妇孺。一些村庄出现了人走屋空、土地撂荒的现象,人口的空心化渐渐演变为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乃至整个农村生活的空心化。一方面,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频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较大问题;此外,一些村庄出现了多年无人使用的宅基地,但宅基地私有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些宅基地既不上交也不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3.城镇化质量亟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动,一些城市建设的重心逐渐由中心城区转向新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等城镇密集地区在具备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好的中小城镇或郊县建立了新城区。其他的一些城市也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了新城区。但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将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规模平面扩张,而功能却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也未能相应跟进。城镇化不仅未能完全有效地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而在城镇建设方面贪大求洋,陷入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粗放式增长“窠臼”。“土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三无人群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形成新的社会安定隐患[2]。

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以投资、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城镇化进程出现一些亟待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城镇化可谓任重道远,走怎样的城镇化道路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动力,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3]。中央重要领导多次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4]。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在于城乡协调发展。

二、复合型城市的发展理念与特点

1.复合型城市的发展理念

从世界范围看,国外发达国家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间较早,但在社会经济发展前期,由于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协调,也都经历了城乡对立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各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认识。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理论,采取了大量措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具有较为接近的生活水平。发达国家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为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弗里德曼与道格拉斯主张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关联。道格拉斯从城乡相互依赖角度提出区域网络发展模型,认为乡村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流”与城市功能和作用相联系。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等概念,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改变城乡分割局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5]。在社会和谐发展前提下,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应当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不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的进程。复合型城市正是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想,把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的发展纳入到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中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复合型城市的内涵

国内外关于城市发展模式做了很多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系统的理论描述,如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广亩城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均有所体现,对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人口基数大、城镇化水平较低,上述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并不能完全照搬。

关于复合型城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和权威的说法。地理学里的复合城市是指由原先分隔开的若干个城市聚落通过各自的延伸发展而把建成区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城市聚合体。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框架拉大的情况下,复合城市行为开始出现,如河南的郑东新区和开封新区,郑州向东发展,开封向西发展,逐渐形成城市聚合体。郑州、洛阳、开封等新区建设规划之初曾提出复合型城市的建设理念,即通过功能、产业、生态、空间以及体制的复合,囊括三大产业,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复合型新区,但没有明确提出复合型城市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关于城市建设的模式和理念,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要求,本文认为复合型城市的内涵为: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聚集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各个城市保持自己独立性,相对独立发展,但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统一规划,按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域建设,功能复合;以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

3.复合型城市的特点

复合型城市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复合功能,它不仅包含某一单纯产业集聚或经济技术开发,而且复合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城市和农村不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同时也不是城市与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包含了农业的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复合,经济、生态和环境复合的城市发展状态。

复合型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独具特色、特点鲜明的新事物,在我国保持粮食安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条件下,复合型城市的核心思想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摈弃了以往城乡割裂发展和人为造城的模式。由于按功能进行了划分,能有效解决以往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功能相对单一的弊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前城市建设中“摊大饼”式的扩张。复合型城市在范围扩张时,城市周围要保留部分基本农田,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城市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可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城乡社区,通过城乡相互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复合型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三、复合型城市的框架模式

建设复合型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产业集聚区、高效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着力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6]。实现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复合功能,关键是要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空间的关系。建立产业集聚区,能为发展高效农业园区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供重要支撑,首先可以促进工业发展,能为高效农业园区提供资金、技术与管理支持;其次可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后能够促进人口集中,大规模的人口集中能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来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为发展高效农业园区创造条件,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通过土地的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园区,一方面可以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从传统农业中解放的大批劳动力可以在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得以吸纳,农民可以提高收入,为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提供资金,最终形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功能复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体框架思路见图1。

图1 复合型城市建设框架模式

四、建设复合型城市的政策建议

1.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

培育产业集聚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复合型城市的重要手段。城镇化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有产业支撑,对于传统农业区,可以通过培育产业集聚区实现工业化,以此带动城镇化。产业集聚区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对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发展产业集聚区要与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一是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二是与城市规划结合好,促进人口集中,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并最终对城市的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撑。发展产业集聚区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适度集中,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安居,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道路。

2.科学规划,实现“三区”一体化发展

复合型城市不是简单的城市加农村加产业集聚区,而是城区范围内农业、工业、服务业同时发展,各个区域之间利用生态、交通连接,必须做好系统规划。由于复合型城市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一城市,因此,要在省级层面做好规划,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等要相互配套,功能齐全。要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与农业高效园区规划的统一,确保“三区”规划与县域镇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规划有机衔接[7]。

3.探索集中、集约、集聚发展道路

建设复合型城市过程中,要探索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民集中居住,可以有效改善农村无规划、布局散乱的局面,节约大量土地,为发展高效农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提供条件,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建设高效农业园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可以将相关的产业集中布局,体现“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理念,实现集约化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4.创新复合型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设复合型城市建设,并没有现有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创新其建设机制体制。重点需要解决好复合型城市建设的组织管理、土地流转机制、“三区”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建议由省级政府牵头,建立复合型城市建设管理机构,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二是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在“三区”的管理方面,要创新组织运作模式。政府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可以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参与产业集聚区、高效农业园区的建设,也可以以农产品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原材料。在农业高效园区的规划选址上,要和产业集聚区的布局进行适当衔接,深化产业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

[1]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13.

[2]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12):38-43.

[3]彭红碧,杨 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 理论探索,2010,(4):76-79.

[4]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6-12.

[5]张 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与经验[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5):76-80.

[6]武均琰.河南省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市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7]周圆圆.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与农业高效园区的融合——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57-61.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