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义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类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机械大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具备质量检验、质量分析与改进技术的基本技能。针对目前国内《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从事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体会,并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已的一些具体想法。
《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课程包括“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两大部分。“质量检验”侧重抽样理论、缺陷分析、检验规程编制,产品可靠性等应用,内容比较抽象;“质量管理”属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不完全侧重实际操作。本课程就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有一定实践性的专业课。通过对本地区的很多企业的调研,机械类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要在机械制造及相关行业生产从事技术工作,解决现场及工程问题,应具备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运用质量检验标准如抽样标准GB2828.1-2003、各行业和企业标准和ISO9000、TS16949 的基本技能,会针对企业实际使用QC 七大手法做质量分析与改进。针对这些情况,确定了《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把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放在核心地位,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在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操作和企业实际操作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1]。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纯理论课,教学内容枯燥、理论与企业实际严重脱节以及教学手段单调乏味等问题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抱怨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直接把GB2828.1-2003 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搬到课堂,照本宣科,理论性太强,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教学灌输过多、过细,缺乏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该课程特点,难懂的名词术语多、抽象的概念也很多,好多名词都是国外标准直接翻译,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理解和运用。
2)受教师自身实战经验和质量检验、质量管理方法能力的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提高。由于现在很多高校教师都是直接从学生到讲台,没有经过企业实际能力的锻炼,缺乏企业实际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的经验,导致无法采用适用的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学习困难,尤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要求,所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与企业实际要求脱节。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还停留在完全靠检验来保证不合格品不流出企业的现状,质量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企业质量事故的发生和不断改进企业质量控制方法,逐步达到依靠控制作业流程来控制不良品的发生和减少质量成本。而目前的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纯理论课教学,学生难以根据企业实际,无法找到企业实际的案例,运用专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工具,达到企业的需求。
因此,通过调研企业实际状况和需求,分析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现状,结合本地区和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项目教学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实际操作、分析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及解决此类问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考虑本地区企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精选,不追求面面俱到,以本地区实际的汽车类中小企业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需要为基础,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为主,实践知识贴近企业实际,强调和企业合作,突出常见质量检验内容、检验抽样方法、数据处理基本知识、QC7 大手法、TS5大工具等的正确使用,突出常见质量检验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管理技能的培养,将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共设置了6个模块和6个理实一体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内容安排
1)抽样方案的制定与结果处理:GB2828.1-2003;抽样检验方案的制定;检验结果分析与处理;二次抽样方案的制定。
2)汽车部件质量检验与缺陷分析处理:原材料检验与缺陷分析处理;汽车零部件过程产品、成品检验与缺陷分析处理;制定冲压件、注塑件的检验规程。
3)汽车零部件产品检验规程:汽车雨刮电机功能参数检测与问题处理;汽车钢板弹簧参数检测方法与问题分析处理;汽车冲压件参数检验规程。
4)产品可靠性试验方案制定与结果处理:分析产品某汽车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建立某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分析模型;设计汽车钢板弹簧寿命试验方案;开展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工作。
5)产品生产工艺质量改进方法与应用:失效模式(FMEA)应用;QC7大工具应用;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方法应用[2]。
6)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职业资格:内审员知识、能力要求;分析企业ISO9000 内审案例;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训练;内审员资格认定;初级质量工程师知识点。
课程以突出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每个项目学习时,按照能力本位要求设计的工作任务,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来组织引领课程内容,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学院,《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课程设置54个学时3.5学分,理论与理实一体比例为1:2。课程改革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解决企业质量问题”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企业检验和质量分析与改进的案例和学习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遵循“实践带动理论”的教学模式,选择和设置企业实际的实训项目,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常用质量检验、质量分析与改进工具正确使用。
在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实际情况,编写了学生实训指导书,要求学生学会利用EXCEL、MINITAB 和SPSS等软件,掌握QC7 大手法、抽样方案的制定等在软件中的使用方法,设置的实训项目主要有:利用Excel 和Minitab进行概率分布计算、Minitab中抽样方案的制定方法、描述性统计及图形绘制、统计基础实训、利用Minitab进行统计过程控制图的绘制和分析等[3]。学生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参阅资料,自己动手操作软件、自己分析实验数据,这样既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训练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被分析的数据主要选择本地汽车类企业实际的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案例,这些案例企业本身学生比较熟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专业和企业的认识[4]。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基于工作体系、项目式、案例式、团队学习、企业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在培养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探索的工作作风,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素养培养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PPT、Minitab、Excel、Spss等软件等进行讲解、分析、演示,变抽象为形象,将枯燥的数据演变成图形和动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课程改革立足于应用具体知识解决企业实际质量工程问题,项目的选取也充分考虑了机械制造类行业的产品的特点,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全满足“能力本位”的教学培养思想。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 王亚盛,吴希杰.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 何桢,周善忠.面向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管理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2005(5):38-41.
[3] 马敏莉,袁国定.基于过程方法的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9(7):49-53.
[4] 刘婷婷,汪惠芬,李东波.本科层次生产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