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

2013-12-12 22:47:36程凯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2期
关键词:声母发音方言

程凯

语音是语言存在的基调,语言与语调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效果,因此,良好的语音基础会使人们的人际交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具有地广人多的特点,而方言种类繁多是我国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带来了语音僵化现象,特别是当今社会英语的广泛使用,促使积极改善学生语音问题成为语言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皖方言区学生存在的语音问题及分析

安徽省横跨江淮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导致其方言系统分布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可分为皖西赣语、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客籍话、皖南徽语、皖中江淮官话和皖北中原客话。这些地方方言所带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语音僵化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的脚步。以下以学习英语为例,总结出皖方言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的常见语音问题。

(一)元音

1.英语的/ei/常误读成/e/

汉语中的复韵母uei、uen中的ei、en皖中江淮官话的方言中常常被舍弃,发音为短而平的n音,这种发音习惯带来的问题就是英语的/ei/常被误读成/e/,双元音直接当做单音节发声,没有前后音长的变化和力度轻重的改变,例如,age和egg的首字母发音混淆。

2.英语的/æ/常误读成/æn/

英语的/A/常误读成/æn/在安徽六安地区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是方言中的鼻韵母an的错误发音方式造成学生在读英文元音/æ/时,会习惯性地加上鼻音/n/。在英文发音中,读/æ/时应当舌尖抵下齿,舌前部向硬腭抬起,相对于发/e/音稍低,双唇向两边平伸,口应张大,上下齿间距离大约为可容纳叠食指和中指。

(二)辅音

1.清浊音和辅浊音不分

在皖方言区中的潜怀方言区的潜山、绩溪、岳西、望江、祁门、宿松和欲县、休宁等地方,送气声母和不送气声母区分不清,例如将拼音z音发成c音,“现在”读成“苋菜”;拼音 d音发成 t音,“稻子”读成“套子”等等。

2.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不分

安徽皖方言区中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不分是其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代表性特点之一,在某些地区,这两个声母都存在但是并没有严格区分,可以随意交换念,在有些区域,有鼻音声母/n/而无边音声母/l/,还有些地方,有无鼻音声母/n/而有边音声母/l/。

3./r/的发音不准

皖方言区中除去中原官话区(寿县、风台、颍上、蚌埠市、金寨、霍邱等地除外),唯有江淮官话区的绝大部分县市存在/r/的发音,而其他地方则无/r/声母的发音。

4./tr/和/dr/读音的异化

在安徽有些地域的方言里zh、ch、sh的发音通常是由z、c、s和 j、q、x的发音来代替了, 这些舌尖后音声母在方言发音习惯里常常省去了舌尖上翘的过程,由发音较为干脆的其他读音来取而代之。

二、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的意义及执行过程

在皖方言区学生中,新生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语音错误,其带来的干扰和负迁移成了新生接受和掌握新语音的最大绊脚石,难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从正面或侧面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挥。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不仅是能够优化小组活动,而且也是改革语音教学的一种有效实用的策略,将成为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言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新的语言习惯。

(一)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生涯中,与“个体学习”相呼应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通常可以认为语言学习是环境和人脑思维相交互和结合的结果,1983年Long曾指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也就是人际间的协作活动。

皖方言区学生普遍存在语音问题,因此可根据地域划分小组,共同合作,建立起共同的学习目标。同时老师针对学生地域差异实现分层教学的构思,并创造学生自主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语音学习氛围,促使个体的思维和智慧能被整个小组成员分享,也能最大化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效降低因地域差异带来的心理差异和负担,激励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有助于教师在帮助皖方言区学生学习语音时更具针对性。

(二)“地域性小组”模式的执行过程

相对于一般的小组模式,“地域性小组”模式执行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和语音教学领域的实用性。其基本执行过程可归纳总结如下:

(1)对安徽地区学生生源信息做出初步统计,针对皖方言中各地区的方言差异将学生进行系统分类,分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地域性”小组。

(2)针对目前各区域各方言之间的语音现状做出统计和分析,梳理出常见易错语音问题。

(3)对所有参与进来的学生进行语音测试,观察并分析测试结果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然后对结论所反映出来的语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追溯其产生的原因。

(4)教师针对上一步所反映出的各方言区的语音现状得出的最终结论,开展工作,设计多套教学方案,对不同的“地域性小组”采用与其对应的教案,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后达到改善皖方言区学生的语音问题的目的。

三、“地域性小组”模式在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中的应用及前景

据统计,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外语语音水平普遍偏低,在我国以应试为主导思想的教育背景下,对大多数的外语教师武断地强调外语中读、写能力,对听、说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语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众多地区方言复杂,对外语语音负迁移影响极为突出,绝大部分学生的发音不标准,“因材施教,实用性为主”成了时下语音教学的发展趋势,“地域性小组”的建立,提高了实训在皖方言区学生学习语音中的作用。

由于安徽地区横纵跨度大,又有皖西赣语、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客籍话、皖南徽语、皖中江淮官话和皖北中原客话等根深蒂固的方言系统,因此在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时,应当避免盲目分组,不经调研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在这一体系中占有主导作用,应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例如,针对英语的/ei/常误读成/e/的同学,可分为一组,针对该方言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课堂中循循善诱,对易错点重点强调和反复讲解,同时多提供学习语音练习和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口,以此来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

21世纪以来,英语在各个领域的受重视程度都在节节攀升,学习英语产生的语音问题也日益突出,而方言引起的语音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重视。而在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首肯,这一模式的优越性,使得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的前景形势一片大好。

近年来,由于方言等原因导致的语音僵化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皖方言区这种音素的缺失带来的各种问题尤为明显,如何寻找到有效途径来缓解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地域音素的特点并结合语音实训的“地域性小组”模式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总而言之,通过“地域性小组”模式,将皖方言区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分类划组,打破了传统的学习小组组合方式,更加契合语音教学的特点,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可有效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做到“对症下药”,实现“因材施教”,同时提高学生对语音学习的积极性,解决皖方言区由于音素的缺失而带来的语音僵化问题。通过对“地域性小组”前景的分析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改善安徽省方言区学生听力及口语等语音问题皆可在构建此学习模式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1]吴蓉.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喻萍芳.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与教学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王电建.中外英语教师在师范类英语课中的小组合作教学与教师发展[D].兰州交通大学,2008.

[4]唐丽丽.影响安徽方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D].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06.

猜你喜欢
声母发音方言
I’m a Little Teapot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声母韵母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声母歌
Playing wit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