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影像历史中,农村一再被当做独特的文化、社会与地理空间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成为人们展示传统文化风俗、追寻社会文化身份认可、反思人性本真等的想象性空间。农村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意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总是相对城市而言的,不同的称谓和不同的空间,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如果说城市这个意象表征的是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化,那么农村便相应地成为乡村文明、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的王全安,从《月蚀》到《惊蛰》再到《图雅的婚事》,他将镜头始终站在平民的视点上关注转型中的中国,如果说“现代化繁华景观背后是无数具体的人的痛楚、无奈和辛勤劳作,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意志不断改写个人生命意志的过程”的话,[1]那么《图雅的婚事》所呈现的便是在现代化历程下对个体生命和精神状态的关注。
《图雅的婚事》以开放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嫁夫养夫。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并不刻意营造女主人公艰苦的生活氛围,也不去深入探讨类似于草原生态及牧民命运这样的宏大问题,而只是单纯讲述一个女人的婚事,围绕在这场婚事展开的过程中呈现图雅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正如影片的编剧芦苇所述:“电影不但要讲述故事,还应该讲当下民间生存的真相。”[2]这部影片的重要意义在于,王全安用影像语言生动地讲述了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农村妇女的个人生存困境与抉择,更是关注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处于边缘的弱势人群的道德和精神文化问题。
“嫁夫养夫”作为新闻事件并不鲜见,但是导演却偏偏选中了荒凉的内蒙草原来描述这部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说是寓意深刻。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的蒙古牧民竟然放弃了祖先留下来的代步工具,选择了摩托车、卡车等为替代,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不仅渗透影响了牧民的物质生活,而且还使他们陷入了道德与文化困境中,并作为被动的选择者面对这场文化冲突。从深层上讲,《图雅的婚事》展现了现代化冲击下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状况,具有深邃与复杂的文化现实指向。
在现代化语境的影响下,文明冲突逐渐成为影视作品的叙事主题之一,影像书写中的底层叙事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特定的文化症候。在影片《图雅的婚事》中,导演通过对社会现实情境的再现和塑造不同特征的人物,蕴涵了导演对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处境的关注。
作为传统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影片中塑造的巴特尔是一个亟待拯救的边缘弱者,尽管他曾经作为草原上的英雄,如今却无力挽救家庭的经济危机。正如他挽救不了图雅和他的家庭一样,面对现代化的渗透,巴特尔只能望着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势力侵蚀而无力回天。影片中的巴特尔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他开始试图接受现代化元素,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却一直困扰着他,也帮助不了他,影片中笛声的吹起不仅是巴特尔用自己仅有的男性尊严在哭泣,也是导演对传统蒙古文化的哀悼。石油大亨宝利尔的形象则是现代化代表,已经完全被现代文明所浸染。尽管影片中的宝利尔一直在哭诉着城市多么的不好,希望可以回到草原的生活,但是他回到草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民族文化,他是来带走图雅的,挖掘草原仅剩的财富(石油)。宝利尔已经完全成为一名现代的都市人,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对人情关系淡漠,也抛弃了自己曾经作为草原民族的文化道德传统。而影片中塑造的邻居森格,则是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体,他的身上既有传统蒙古民族的热气、豪放、热心,擅长蒙古族的一切生活方式;同时,他又追求现代化,摩托车、拖拉机、卡车、飞机,他愿意面对一切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发展机会。森格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时代发展产物,他既不会带着图雅离开草原生活,抛弃巴特尔,同时又可以通过现代手段帮助图雅一家获得更好的生活。
影片中塑造的三个男人,是导演摆在图雅面前的选择:传统、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共存融合。生存困境的恶化使得图雅再也不能独立支撑她的家庭,她需要外力来帮助她走出困境;时代环境的变化,她被迫的主动做出选择。
那么,在传统蒙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冲突的语境下,当下的蒙古人民又是做出怎样的抉择呢?在影片中,王全安通过三名女性的不同选择为我们展示了当前蒙古族人民的抉择与生活处境。
首先是巴特尔的姐姐,导演给予的画面镜头并不多,然而在短短的几个出场中她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粗黑、松弛、毫无生气的脸裹在灰紫色的头巾里,臃肿走形的身材……生活的重担已经把她磨成一个如同男人般的女人。巴特尔姐姐身上尽显了中国西部农村妇女的宽厚善良与任劳任怨,是典型的传统农村妇女的象征,对命运缺乏自主的意识,逆来顺受地承担着生活中的一切。生存空间的狭隘、环境的恶劣与贫穷的生活困境使她的肉体和精神变得麻木、呆滞,她的存在就是为了几张要吃饭的嘴,一切听天由命。
影片中另一个强烈的对比人物是作为缺席的在场的森格妻子萨日娜,无所顾忌奋力追逐现代化的女人。萨日娜就如同隐形的现代化城市文明,我们看不见,却对传统的蒙古牧民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同图雅、巴特尔姐姐一样,萨日娜也遭受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但她经受不住现代物质生活的诱惑,违背了传统的道德情操,无所顾忌地选择自己的命运。萨日娜屡次跟男人跑、追逐金钱,目的其实和图雅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只不过萨日娜完全背弃了传统投入了更现代的怀抱,而图雅则阈于传统情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而陷入矛盾中。
图雅的个人命运抉择是导演极力想要表达的现实困境,她与巴特尔姐姐、萨日娜遭受着同样的生活困境与文化冲突。与她们不同的是,在图雅身上不仅有蒙古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面,重家庭、重亲情、互助友邻,而且她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一面,主动、坚定地选择自己的命运。然而,站在现代文明与原始落后的交接处,生存的现实逼迫图雅使图雅陷入了矛盾与困境,现代与落后的冲突、生活与情感的纠结,使她无法主动而强硬地决定自己的命运。作为传统蒙古文化代表的巴特尔和草原牧民,在物质和精神上既无法自救也无法拯救他人;现代文明化身的宝利尔尽管提供得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却是建立在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残忍扼杀之上;森格的出现也许是图雅最好的选择,既能提供物质帮助,不抛弃传统的同时又能带来进步。但是,图雅的选择真的能够解决她的问题吗?
影片中导演表现出一种大度的宽容性,并没有对任何人的选择做出道德评判,而是用电影语言讲述着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并用他内化的哲学视角注视着这个问题。影片以写实的叙述手法表现出了个体生命意识对现代意识的萌动与困惑处境,这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文化冲突是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现象之一,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影片中人民赖以生存的草原被现代工业已经破坏得再也不适应放牧甚至居住,与此相对照的是城市先进的代步工具、设备先进服务全面的疗养院、装修豪华的旅馆……将现代城市与传统农村的巨大差距毫无遮掩地展现在影片中,直白地表达出了现代文化对传统蒙古文化的巨大冲击。影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王全安将文化冲突与图雅个人的生命记忆联系起来出现在影像中,所展示的世界是同个体经历、生活现实感受密切相关的世界。从生存的意义上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是游离于人的生存之外的,它们悄悄地、无形地约束着人,而蒙古族人民的生存感受,尤其是焦虑感与困境感也来自于这片土地。在现代化语境下,这片土地的社会文明变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受这种文化语境的影响,影片中的农村世界影像演变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在这些凝固的影像空间中,一切传统文化的存在尽管还具有民俗风情的特点,但这些都已经被抽离出了具体的历史与生存环境,秀美的草原、奔腾的马群这些都只在现代化的媒介(电视)中出现,以其强烈的震撼力和复杂的寓意而成为抽象的存在。王全安在影片中隐喻了笼罩在整个少数民族人生存之上的巨大压力,这个压力既来自于自然生存条件,也是来自于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普世价值对世界、对人的整体理解、规范和意义的建构。
“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当中,文化就造成了人们的文化无意识”。[3]社会转型是文化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文化冲突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文化冲突应接不暇,这一切从价值层面加剧了人们的文化无意识的困扰。正如亨廷顿所言:“全球经济现代化的转型,一方面使人超越了长期以来的本土认同,另一方面又导致民族国家不再是唯一的认同根源。”[4]因此,文化间的冲突也就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
作为现代文化一部分的电影艺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选择这种文化或是那种文化,电影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引起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正如影片所反映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意志不断改写个人意志的生命过程,我们应该回归到对个人生活现实的关注、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关怀与反思。这或许正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深刻寓意。
[1]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4.
[2]沈小凤.《图雅的婚事》:回归现实的另一种可能[J].电影文学,2007(19).
[3]易中天.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5.
[4]察斯.《图雅的婚事》:文化冲突下民族电影的抉择[J].语文学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