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老子哲学几乎不谈境界”语辨析——《老子》境界阐释

2013-12-12 17:28吴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俗人赤子冯友兰

吴丹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五十六章》引述道:“老子哲学和庄子哲学最大的不同处,便是老子哲学几乎不谈境界,而庄子哲学则着力于阐扬其独特的人生境界。如果老子的哲学有所谓‘境界’的话,勉强可以说‘玄同’的观念为近似。”[1]

陈先生的观点里显然是判断老子 “几乎不谈境界”,意即委婉地说老子不谈境界。若必须涉及 “境界”,那只有“玄同”勉强算是。

陈先生的话究竟是否公允,还有待考证。下面我们将对陈先生的这个判断做一个辨析,同时对《老子》中的境界简单梳理一下。

一、对“境界”的理解

“境界”一词本身就是微妙而难以准确表述的。若将境界看成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多数时把境界划分几种,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如主体在某件事物上所处于的水平。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所以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佛家云,境界是空间、人生达到的深度。

冯友兰先生亦如是说:“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冯友兰提出了“觉解”的概念,认为觉解层次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亦不同。[2]

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一番,便可以对《老子》中的“境界”做一个归纳划分,而不必盲从于陈鼓应的“无境界”论断。

二、《老子》境界阐释

通俗一点说,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可以肯定,老子是谈到境界的。老子的人生境界是紧紧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是人生理想状态的形上表现,是老子为人生构建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人生之本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作为万物的普通一份子,产生于“道”,“道”是本原,是人生存、发展应该效法的最高准则。

“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道的运动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是离开出发点又仿佛回到出发点。通过“体道”、“守道”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境界,逐步摆脱异化,超越现实,最终返回与“道”合一的应然状态,实现人生之理想。

引领迷途之人返璞归真是老子人生境界的宗旨,“道”是老子判定人生境界的圭臬。依据离“道”之远近,对“道”觉解程度的高低,可将老子阐述的内容分为三种人生境界: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

(一)俗人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3]

俗人境界是对实然人生的概括,是人生境界的最低层次,与“道”相悖,离“道”最远。俗人是失“道”之人,是绝大多数众人。涉世之初的俗人,纯洁无瑕,初识世界,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万事万物在他们眼里都还原成本原,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处于俗人境界的人觉解程度最低。随着社会生存的需要,他们往往易走入过分“争”、“为”的道路,欲望膨胀,追求享乐。老子这样描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老子·二十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十三章》)。他们甚至经常发动战乱,以致出现“戎马生于郊”的现象。抑或者争强好胜,广敛钱财,“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老子·六十七章》),出现“朝更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老子·五十三章》)等现象。这种人生境界“非道也哉”。类似于冯友兰笔下的功利境界以及自然境界(恰巧合乎道德的除外)。守此境界,必定造成主客体的对立,使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和谐造成破坏,最终“失者,同于失”。这一境界实质上是 “无境界之境界”,必须否定和超越。

(二)圣人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

圣人境界是几于“道”而又不同于“道”的境界,是理想人生境界的第一个层次。这种境界的人觉解意识要高于俗人境界,是对俗人境界的否定。若与前文对应这个境界似乎与人生四境界之“道德境界”相似。此境界显著的特点是“啬”。“啬”既是一种得道之术,又是一种接近“道”、向“道”靠拢的境界。“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老子·五十九章》)

“啬”在精神上表现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老子认为,纵情声色、私欲膨胀有害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是离“道”叛“道”的重要原因和表现。圣人应保持本性,减少私欲,“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竭尽做到“无为”、“不争”。

圣人境界几于“道”却不同于“道”,因为这些圣人仍纠缠于物我、主客间矛盾而无法彻底超越,无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高度和谐。圣人还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道”,他们体“道”、守“道”,还需谨慎小心,“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十五章》)。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假乱真。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因此,圣人境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赤子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3]

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和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之“天地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觉解人之性人之理,而且觉解宇宙之性宇宙之理。这是以圣人境界为基础的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赤子即未孩之婴儿,指人生之自然本初状态。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赤子境界和冯友兰先生的“自然境界”是有区别的。尽管老子讲:“常德不离,复归婴儿。”(《老子·十五章》)这里的“复归”是“仿佛回到出发点而又高于出发点”,即在更高层次上回归赤子、“比於赤子”(《老子·五十五章》)。

这种境界与“道”合一,与万物同宗,《老子》中的“无为”、“玄同”、“慈”等都是其具体表现。赤子境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柔弱不争,如水般处下积蓄而连绵不绝。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和谐是赤子境界向我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综上,可见从《老子》中是可以阐发出丰富的境界内容的。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3]五灯会元[A]//中国佛教典籍选刊(繁体竖排版)·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俗人赤子冯友兰
十分钟的朋友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做一个俗人
赤子
最好的尊重
鹧鸪天·赤子赋
我不想让你误会
“海外赤子”指的是谁
拜佛
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