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诚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外国建立的贸易增多,对外交流的紧密,促使外语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德语就是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这使得很多高等学校开设德语专业。德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流工具,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考毕业生的青睐,很多学生都开始倾向于在大学的时候,能够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并在毕业时能够将其作为一技之长,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截止到2012年10月,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学校开设德语专业。在这些学校中,有很多是在外语方面具有权威的外国语学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其次很多都是一些综合性的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随着德语人才的需求增多,越来越多的三本学校和专科院校也开始开设德语专业。
然而,就笔者了解到的很多院校开设德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很多院校都是根据一些老牌学校的设置标准来设置本校的课程的。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给学生设置基础课程,主要是精读、听力、口语以及阅读和写作,在大三的时候主要设置高级德语的精读、听说以及外刊阅读,这些为专业必修课,除此之外都会简单加设商务德语、科技德语、旅游德语、德国文学、德国语言学、德语翻译等课程,这些课程看似很丰富,而实际上,都只是让学生当成专业选修课来完成的,所以学生并不能在毕业之后就立即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所在的工作中。很少有学校的设置专业方向是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
从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三本学生的特点来看,三本学校德语专业设置方向很有必要。
德语学生在毕业后,主要分为出国深造、国内高校读研和参加工作这三种情况。就笔者之前的班级同学来说,大部分都是选择就业,其他很多学校的学生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德语就业方向主要为:在外事部门工作、担任翻译、从事外贸、担任高校教师和在培训部门工作等等。在外事部门工作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很多都是通过考公务员来实现的,但是这种岗位需求少。担任翻译的学生中,做笔译的人数居多,一般是小型的翻译公司。从事外贸行业的人当中,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从事中间贸易,很少有人是去德企工作的。因为中国的德企数量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其次在德企工作的很多人还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工程师。现在有很多的人出国留学,这就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去培训机构工作。很多学语言的女孩子都是通过深造,在高校当老师。就德语工作人群的分布来看,大多数毕业生都去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其次是沿海城市。因为很多外企都是先选择在沿海城市发展,而一些随后兴起的外贸公司也都是借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沿海城市的便利,在这些地方办起了公司。外贸的发展也促进了翻译公司的成长。但毕竟只有很少的城市提供这样的机会,所以相对来说,外贸需求的岗位还是很少的。另外,留学归国的人使得国内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余地更少。在这个大背景下,就业的形势严峻,使得三本院校的课程设置改变势在必行。
结合笔者三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三本学生和重点本科的学生有着很多的不同。
首先,“学习能力差。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能力欠缺,学业的拓展能力比较弱”。[1]一般的三本学校管理制度较为严格,在这种的严格管理下,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平常是老师让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不会自己去探索学习方法,也不会主动去看更多的课外书来充实自己。同时,英语和德语也是相通的,很多语法都是相类似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英语学得不好,很简单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会弄混,这让他们在学习德语的时候雪上加霜。
此外,态度常常决定一切,三本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持续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缺乏恒心和毅力。三本的学费相对较高,所以很多学生的家境都较好,他们在家养尊处优惯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都会采取逃避的态度,很多人在学习中会半途而废。在学习中的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已经很难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寻觅了。德语本身是一门严谨的语言,散漫的作风势必会成为学习的拦路虎。
曾连续20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雷克·博克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从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统领全局的大学目标,其中一项就是就业能力的培养,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本学生原本在基础和自觉性上就有所欠缺,如何去和一本、二本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呢?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德语教学改革多着重于提高德语的基础教学。“新大纲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促使教师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基础教学的关键所在。”[2]但笔者认为,虽然这样的改革有益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就业困难的问题。三本学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本身就弱,如果和重点学校一样仅仅提高语言能力,恐怕还是没有优势。
那么优势要怎么样来体现呢?现在的大学也是要面向市场的。没有很多的企业或者公司愿意花钱为员工提供实习和上岗培训,所以如果招来的员工熟悉一下业务后立马就能上手,这对公司、对社会都是一个资源的节约。所以,笔者认为,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最重要。
三本的学生在学习的能动性以及钻研上要差一些,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选择就业。笔者经常翻阅各种德语人才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如:(1)有销售经验一年以上;(2)德语口语流利;(3)录用后公司提供优厚底薪+提成+各种福利待遇。[3]发现大多数都是小型外贸进出口公司,也有很多公司招聘翻译,翻译的内容大多是以经贸类、科技类、和说明书之类较多。其次是培训机构招聘培训教师,另外还有一些是招收导游。
基于这些现状和思考,笔者认为三本学校的德语教育一定不能走寻常路,而是要立足市场,在努力提高学生语言专业能力的同时,要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也就是要分专业方向,可以将专业方向分为经贸德语、科技德语和旅游德语。
和比较成熟的英语教学一样,本科生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德语的基础知识,夯实德语基础,为学习方向知识做准备。在大一的时候,主要给学生开设综合德语和德语听力。这个时候是学生的入门阶段,学生得最大限度地熟悉德语的讲话模式,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好多开设综合德语课,一周10节。综合德语课和英语专业的精读要有所区分,也就是在这个课上要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而不要单纯地只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每一个话题上都可以有话可说,说得出来。听说课为4节,这样给学生多听和多说的机会,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在大二的时候,在大一的综合和精读的基础上,增加口语课。只有专门的口语课,才能让学生真正放开去说,一周可为2节。在大二的时候,开设综合、听说、口语课的基础上增设阅读和写作。大二是比较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个时候要对学生所学有个验收,那就是参加德语专业四级的考试。这个考试是对学生的听力、基础、阅读和写作的一个综合考验。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在教学的同时传授一些解题技巧。有本像样的证书,也是就业时候的一块敲门砖,尤其是对三本的学生来说,更是学得好的一个有力证明。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重视学生的考级成绩,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鞭策。
在大三和大四的时候就设置专业方向,笔者对于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如下构想:
经贸德语专业:在大三的时候,可以开设经济交流德语、德语商贸信函的写作,同时还要开设一周四节的高级德语课程,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德语知识。当然学校必须还要给学生开设经济学方面的相关课程,所以笔者建议,在大三的时候,学生应该要开设相应的管理学和经济学课程,例如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和贸易课程。当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选修专业的机会,在大二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选修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是市场营销专业,这样学生学起德语知识来更容易理解,同时也为今后就业提供储备。在大四的时候,开设外贸流程和经济交流德语。
科技德语专业:因为德国的科技制造和建筑业比较发达,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经济交流增多,使得科技方面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更多。所以在大三阶段,开设科技德语阅读、科技德语翻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立马用上。在大四的时候,开设科技德语口译及科技德语写作,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熟悉这些语言及技能。当然,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选修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专业知识。
旅游德语专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国旅游。中国和德国之间互相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德语导游的需求增多。很多旅行社在招收外国语种导游的时候,一般都希望可以直接上岗。大三的时候,开设德语国家概况、德国人文地理、跨文化交际以及导游用语。这些都是让学生能够提前掌握旅游地点的情况,很快适应工作。大四的时候,可以开设中国旅游地点,和导游讲解及技巧。当然学生在课外要多阅读历史、地理,丰富自己的知识。
当然专业的划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肯定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设置,这些都需要各位参与德语教学的同仁们深思。三本学校德语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以上仅是笔者个人对于三本学校德语专业在本身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上的一些想法,希望各位能够对此提出更多的见解,共同促进三本院校德语的发展。
[1]杨洋.三本学生学习困难心理的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黄克勤.谈德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实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4.
[3]http://search.baijob.com/job?jid=4785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