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和以往的“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相比,形式更加灵活了,它跳出了前两类命题的“条条框框”,考生审题立意的维度宽泛了;也正是由于考生审题立意的自由度增加了,反而使一些考生在阅读新材料的时候变得无所适从,“题”审得茫然,“意”立得蹩脚!
一、夯实思想水平,关注社会热点
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的思想水平,是高考作文的一项重要考查任务,即作为一名高中生能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社会人生,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观点态度。所以,笔者认为高考作文首要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这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基于此,在应考作文训练中学生不妨结合社会热点谈观点、谈见解,并且力求这些观点、见解鲜明深刻。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了,则立意能力自然也就会得到提升。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立意(提炼思想)训练:
草原上开满了鲜花,但牛群的眼里只有饲料。
行文前,从材料出发,再结合社会热点可以得出如下的立意:(1)关注自己最需要的,做事情要抓住事物主要的方面;(2)人不能只关注物质生活,也要注重精神生活;(3)眼光要放得长远、宽泛一些,不要拘泥于狭隘的某一点。
——像这样结合了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进行思想训练的方法,对新材料作文立意能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二、抓住关键词语,提高审题能力
由于新材料没有给出话题范围,而是需要考生独自从对材料的审阅里边提炼观点,又由于所给材料蕴含的“哲理”不是唯一的,这就给考生审题增加了难度。 许多考生读完材料以后可谓是“百感交集”,从材料里看出了许许多多的“哲理”,但是这些“哲理”往往互相“打架”,如此考生似乎有千言万语,但又无从下笔,不知道自己的立意确定在什么地方,往往在行文之中多个主旨并行,造成主旨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考生在审阅材料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思维的清晰,有了清晰的思维,才会有明确的思想!这就要求考生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的关键词往往“暗示”了写作的角度和方向,是万万忽视不得的。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所给材料的字里行间可以挖掘出如下立意角度:如,“动机和结果”、“机智和时机”、“信息和成功”、“生存法则”以及“坚持不懈”等。
这些立意的角度都是根据文中的诸多关键词确立的,诸如文中“等待时机”、“错误的信息”等都是立意的切入点!抓住关键词再立意作文的审题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考生就可以避免在所给材料故事的“外壳”旁边徘徊,就可以很快地进入到最佳的行文状态!
此外,选好写作角度。材料内涵丰富,写作时切不可面面俱到,需要从一个角度立意、生发、拓展。如,此材料考生可以从海龟、老鹰、好心的游客、海龟和老鹰、好心的游客和海龟以及好心的游客和老鹰等几个角度选择其一作文。
三、“审”的果断,“立”的新颖
所谓“审”的果断,是说应试审题的时候要明确地确定写作角度,不要犹豫不决,一旦确定写作角度就要一贯到底,不要把材料反映的所有“哲理”都反映在文章当中,不要在行文中偷换自己的主旨,那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审题要全面,而这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主旨,切忌片面,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所谓“立”的新颖,是说立意的时候一定要扣住时代热点,只有时代性强的立意,才会在众多的作文当中脱颖而出!立意,指的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也由它特殊讲究。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点创意。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引起读者品味,这样的文章才算得好文章。
总之,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前提和保障。
作者简介:岳冰(1972-),男,吉林东辽人,吉林省东辽县甲山中学教导主任,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