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亚 王雪 杨松恋 海彬 于成博 齐燕姣 刘志远(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人们对生活、办公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室内装修中使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成为了室内安全的隐患。这些装饰材料释放出来的某些污染气体严重恶化了室内空气品质,其中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环保局(EPA)列为可疑致癌物。
调查结果显示典型室内空气主要的污染物有:(l)甲醛、苯、多环芳烃等挥发性有机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2)氨气;(3)颗粒污染物(包括悬浮污染物和微生物等);(4)氧及其衰变子体;(5)CO和 CO2;(6)NOx、SOx和 O3。 其中 VOCs具有易挥发性、分布广泛性和种类多样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年排放量仅次于SOx、NOx的第三大气态污染物。而室内建筑、装饰材料中的甲醛与室内其他有机污染物相比,其健康影响在室内环境中最为突出,故引起人们广泛重视。
甲醛是一种高毒性物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低浓度的甲醛可导致结膜炎、鼻炎、咽炎等,高浓度可发生喉部痉挛、肺水肿、肺炎,甚至死亡。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接触甲醛的人可引起鼻腔、口、咽喉部癌,消化系统癌,肺癌,皮肤癌,和白血病。因此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性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在我国有毒化学品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然而,大部分室内甲醛浓度都超过卫生标准,尤其刚装修的房间甲醛的浓度,因此研究室内空气中甲醛的脱除对于现代人具有现实意义。
表1 化学试剂汇总表
表2 所需的仪器设备汇总表
在去离子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解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在一定范围的温度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量取一定量的水合肼溶于去离子水中,和硝酸银溶液同时慢慢滴入三口烧瓶中,溶液变为黑色,产生棕色泡沫,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实验。然后反应液用无水乙醇和丙酮超声洗涤三次,离心分离,最后置于鼓风干燥箱在50℃下烘干得到纳米银。
用透射电镜(TEM)表征其形貌,结果如下:
图1 纳米银透射电镜图
首先将反应器内甲醛的含量控制在甲醛测定仪的量程范围内,接着用纳米银吸收甲醛时,以甲醛吸收剂为溶剂,将纳米银超声分散到甲醛吸收剂中,最后将含有纳米银的吸收剂放进反应器中进行反应,透过测定仪上LED显示。忽略数字上升阶段甲醛与反应器的反应,当显示器达到最大值时记做反应初始值,然后数字会下降,此时是甲醛与反应液反应所致,当数字下降至稳定时,为反应完成值,由显示器数字变化得到甲醛与反应液的反应程度。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空白、吸收液、Ag/吸收液甲醛去除效果测定。甲醛吸收液分别为蒸馏水、无水乙醇、无水乙醚。
图2、甲醛吸收剂与去除剂的比较
图2中直观的表明了空白效率、吸收剂治理效率以及Ag-吸收剂治理效率的对比。分析来看,甲醛在房间内的自然消除较难。放入吸收剂后,在同等条件下处理效率较高,平均达到57.6%。但加人纳米银粉之后,甲醛去除率明显上升。从检测的三组数据来看,甲醛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说明银粉作为催化剂,对于甲醛吸收液的治理效率有明显提高。
图3 反应前纳米银的红外谱图
图4.反应后纳米银催化剂红外谱图
根据两图对比可得,催化剂在吸附甲醛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图4的红外吸收峰:在波数1600cm-1以下,出现1051.01cm-1、1353.55cm-1、1594.72cm-1 和 2363.02cm-1吸收峰,其中1051.01cm-1可以归属于亚甲二氧基的C-O的伸缩振动,1353.55cm-1可以归属于分子吸附甲醛的C-H的摇摆振动,1594.72cm-1可以归属于亚甲二氧基的C-H的变形振动,2363.02cm-1可以归属于单齿吸附的甲酸盐的OCO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在波数2700cm-1以上出现一个吸收峰,3440.41cm-1可以归属于甲酸盐上的C-H的伸缩振动[1,2]。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前人研究[2],可简单探讨纳米银催化剂上甲醛催化氧化机理。甲醛在纳米银催化剂上的吸附物种主要有4种:分子吸附甲醛,亚甲二氧基(DOM),甲酸盐和少量的多氧亚甲基(POM)物种。纳米银的加入促进了亚甲二氧基向甲酸盐的转化,甲酸盐分解成CO,CO2,从而促进甲醛催化氧化消除,氧化的活化过程是在纳米银物种上进行的。
本论文对纳米银催化剂上甲醛吸附-脱附及表面反应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以化学还原法合成纳米银,银粒子达到20nm,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与甲醛的反应选择催化氧化法进行实验,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将纳米银超声分散到无水乙醇中甲醛进行反应,再用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催化剂上纳米银的存在。实验表明:纳米银作为催化剂,具有很好的甲醛去除效果,甲醛去除率达到94.5%,且无二次污染。由此可见,此方法对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了环保和节能的途径,纳米银在装修安全、去除室内污染气体方面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MAO C F,VANNICE M A.Formaldehyde Oxidation over Ag Catalysts[J].Journal of Catalysis,1995,154:230-244.
[2]BUSCA G,LAMOTTE J,LAVALLEYJ C,et al.FT-IR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maldehyde on oxide surfa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87,109:5197-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