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敏,毛 薇
2010年卫生部会同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卫生部于2010年9月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已大幅下降,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和《行动方案》确立的2012年将麻疹发病率降至1/100万以下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2012年国家麻疹监测方案要求排除病例发病率达到20/100万以上,排除病例中最后确诊风疹居多。麻疹和风疹均为经呼吸道传播的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流行特征和防治策略相似。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风疹疫苗的逐步推广,两者的流行特征和临床表现已发生某些变化,特别是轻型麻疹增多,基层临床发生误诊较为常见,麻疹漏报误报时有发生。消灭麻疹的前提是准确的疫情报告。为探求风疹与麻疹的鉴别依据,对经血清学证实的风疹和麻疹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收集2006~2012年5月郑州、开封、新乡、洛阳等地7家医院经血清学证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gM抗体)的麻疹(197例)、风疹(226例)住院病人共计423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1发热
2.1.1体温 麻疹患者体温(38.5~40.5℃)平均39.6℃,风疹患者体温(37.5~39.5℃)平均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麻疹患者体温≥39℃的人数(94.42%)显著(χ2=206.15,P<0.01)多于风疹患者(25.22%)。体温分布见表1。
表1 麻疹与风疹病人体温分布 例(%)
2.1.2热程 麻疹患者热程(3.5~7 d)平均4.8 d,风疹患者热程(1~4.5 d)平均3.5 d;麻疹患者热程≥4 d的人数(83.25%)显著(χ2=100.42,P<0.01)多于风疹患者(34.96%)。热程分布见表2。
表2 麻疹与风疹病人热程分布 例(%)
2.2皮疹
2.2.1出疹时间及顺序 风疹患者中93.36%于病程第1~2天出疹,麻疹患者81.22%是在病程第3天及以后出疹,风疹的出疹时间早于麻疹,差异显著(χ2=241.37,P<0.01)。出疹时间分布见表3。麻疹、风疹病人均以头面部为首发出疹部位居多。
表3 麻疹与风疹病人出疹时间分布 例(%)
2.2.2皮疹形态 麻疹病人的皮疹以较为密集的红色斑丘疹和(或)皮疹融合或合并紫癜(72.59%)多见,而风疹病人的皮疹以较为稀疏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居多,差异显著(χ2=43.33,P<0.01),皮疹形态分布见表4。88.32%的麻疹病人(174)掌跖部出现皮疹,而风疹病人(107)仅有47.35%,差异显著(χ2=79.26,P<0.01)。
表4 麻疹与风疹病人出疹形态分布 例(%)
2.2.3皮疹持续时间及消退 麻疹患者皮疹持续时间≥4天的人数(55.84%)显著(χ2=4.8,P<0.05)多于风疹患者(45.13%),皮疹持续时间见表5。疹退后68.53%的麻疹病人(135例)留有色素沉着和(或)糠麸样脱屑,而风疹病人(48例)仅有21.24%,差异显著(χ2=95.89,P<0.01)。
表5 麻疹与风疹病人皮疹持续时间 例(%)
2.3其他约1/2的麻疹病人颊黏膜粗糙或见典型、不典型的Koplik斑,其余患者口腔颊黏膜光滑或仅见少数充血性黏膜疹,而风疹患者中约半数可见黏膜疹,无1例有Koplik斑。麻疹患者出现眼结膜炎症状(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而风疹患者多为眼充血,畏光、流泪较少;麻疹患者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流涕等)、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较重,风疹患者相对较轻;79.2%的风疹患者(179例)耳后和(或)枕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而仅有26.4%的麻疹患者(52例)有此两处淋巴结肿大,差异显著(χ2=118.41,P<0.01)。
作者观察麻疹患者的体温高温于热程长于风疹患者,与苏翠敏,苏礼辉等观察一致[1];风疹出疹时间早于麻疹1~2 d,且皮疹相对麻疹较轻,与孟蔚等观察一致[2];风疹患者耳后和(或)枕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较麻疹患者多,与张勇等观察一致[3]。作者认为麻疹和风疹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认真全面地了解和分析,特别注意:麻疹Koplik斑(包括可疑的、不典型的)、风疹出疹时间早于麻疹及耳后和(或)枕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是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一般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炎症状、皮疹等麻疹相对较重。注意出疹时间和演变过程,做好口腔黏膜和枕、颈部淋巴结检查。综合诊断效果以出疹时间为最好,在病程的1~2 d出疹无Koplik斑者为风疹的可能性最大。
在当前消除麻疹的大环境中, 应注重发挥防控风疹的协同作用。作者建议:月龄儿童首针使用麻疹、风疹类疫苗, 并提高首针接种及时率以及确保两剂次麻疹、风疹类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对15~35岁育龄妇女开展麻疹、风疹类疫苗接种工作,提高母亲胎传抗体水平,预防小年龄组麻疹、风疹和新生儿患先天性风疹。
参考文献:
[1]苏翠敏,苏礼辉. 麻疹112 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6):230.
[2]孟蔚,左凯,刘月荣.458例麻疹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89.
[3]张勇,张敏.风疹39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