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进
(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 352200)
甬优9号系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籼粳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8~2009年在古田县城东街道永洋村等地试种,2010年开始在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3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 260 hm2。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组合的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不同抛秧密度对甬优9号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以期探明甬优9号的最适宜抛栽密度,其结果如下。
甬优9号,561孔塑料秧盘。
采用单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设计,设抛栽密度为:每667 m2抛栽1.5万丛 (A)、1.8万丛 (B)、2.0万丛 (C)、2.2万丛 (D)4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2个小区,小区面积13.34 m2,小区间用农膜包田埂隔开,每667 m2施用纯氮13 kg,N∶P2O5∶K2O 为 1∶0.6∶1,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4∶1。
本试验于2011年在古田县城东街道永洋村陆道淼责任田中进行,海拔高度340 m,前作冬闲,田块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4月28日播种,采用软盘育秧,穴播2粒谷,5月26日移栽,秧龄28 d,按小区抛栽丛数定量抛栽,基肥统一于抛栽前1 d施下耙匀,分蘖肥于插后7 d同除草剂一起施用,穗肥于7月12日施用,9月25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50 d,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每小区定点10穴,定期查苗,观察茎蘖消长动态,成熟时各小区随机取样5丛,进行室内考种,各小区实割测产。
由表1看出,以处理C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 (下同)达650 kg,其次是处理D,为640 kg,处理B、处理A产量分别为630 kg、605 k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F=9.95**)。进一步对产量差异进行分析,处理C与处理D、处理B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C与处理A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抛栽密度条件下,产量差异比较明显,若要取得高产,生产上适宜的抛栽密度为每667 m22.0万丛。
表1 不同处理产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比较不同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表2),有效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产量影响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抛栽密度主要是影响甬优9号的有效穗数,继而影响产量。处理C与处理A、处理B相比,在有效穗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甬优9号在每667 m2抛栽1.5万~2.0万丛的范围内,有效穗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密度为2.0万丛时有效穗最多,达20.1万穗,随着密度增大有效穗又略有下降。处理A每穗实粒数最多,有效穗最少,产量最低。处理B与处理A相比,有效穗略有增加,但每穗实粒数减少;和处理C相比,有效穗明显减少,因而产量不高。处理C和处理D在有效穗数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但处理C与处理D相比,有效穗增加了0.4万穗,实粒数增加了6.1粒,千粒重增加了0.2 g,结实率增加了0.6个百分点,处理C的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因而实际产量最高。
表2 甬优9号产量分析及构成因素比较
通过田间定点定期观察,甬优9号是一个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株高中等偏高、分蘖力中等的高产组合,低密度处理A、B尽管群体中个体发育充分,成穗率高,穗型较大,但群体生长量不足,最终因有效穗较少,导致产量降低。而高密度的处理C、D群体与个体发育协调,产量三要素穗、粒、重适度,产量较高。
表3 甬优9号生育状况与进程比较
甬优9号是一个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的高产组合,要发挥其产量潜力,在种植时应该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本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甬优9号时抛栽密度偏稀会导致最高苗数偏少和有效穗数减少;而密度过稀或过密均会影响有效穗数、穗长和穗粒数,进而影响产量。因此,在古田县中等肥力的田块种植甬优9号每667 m2较适宜的抛栽密度为2.0万丛。
本试验只是研究抛栽密度单因素对甬优9号的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因水稻栽培是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对于甬优9号栽培的其他耕作和管理措施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