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浩
(河南大学 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传统武术以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作为生存背景,以传统农业文明作为其产生发展的文化根源,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继承、发展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近代以来,西风东渐,西学作为近代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空前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开始在更为广袤的空间内展开,传统武术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现代化之路;与之相应,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就具有了国际化的意义。当然,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并非由此肇始,本文也并非将传统武术的现代化之路作为其国际化的发韧,但从客观角度来看,相较于中古时代背景下零散而不具规模、不成体系的自发性的传统武术国际传播而言,在现代化语境中的传统武术国际化显然更具张力,而且也更能体现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诉求。由此,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就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必须直面且不可回避的命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但对传统武术发展之路的探究至关重要,而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武术国际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动形式的规范化。传统武术国际化必然是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进行武术交流、借鉴,通过找寻各国武技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制定规范化的运动形式,以便更好地加强武术的国际交往。二是指导理论的科学化。传统武术国际化应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功能和运作机理做出科学的解释,消除长久以来对其价值模糊性的表述,减少不同文化背景的认知差异,找到大家普遍认可的科学规律。三是运动主体的社会化。传统武术国际化必须考虑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符合现实需求。因此,要实现传统武术的国际化,首先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国际传播、学习和交流,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认识;并通过国际间的武术比赛,取长补短,相互协调规范其运动形式。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传统武术国际化的基本涵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空前频繁,传统武术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按照“规范性——科学性——社会性”的逻辑顺序,逐步加强与世界各族人民的联系,不断增强传统武术活动的国际性,促进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武术国际化是国际体育文化沟通、协调的结果,通过文化交流扩大传统武术的影响和发展规模,推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从而使传统武术为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和接受,进而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就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使传统武术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与传播,以加快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传统武术在当代发展的时代诉求。因为长期以来传统武术所依存的农业文明背景,决定了其发展方式的家族性、血缘性与地域性等特征,虽然增强了传统武术的神秘性与多样性,但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武术发展的局限性。而在工业文明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快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移民等国际交往频繁,文化成为了一种能够彰显国家形象的名片与符号。所以,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一种能够提升国家形象的文化名片与符号,成为了外国朋友学习中国文化的钥匙。又因为百余年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的西方体育的全球化发展,最终造成诸多体育社会问题,不仅导致了西方体育的异化发展,还造成了其它民族体育文化的逐渐没落和消亡,那么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显然可以为世界体育的多元发展补偏救弊。具体而言,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综合性大转变,它不单是物质、器物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结构、制度以及人们价值观等相应变化[1]。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就是要摆脱传统武术对农业社会的生存依赖,针对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背景在物质、制度、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变化,使传统武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播。国际化是以各国之间的相互接触为特征、以现代化为基础的一种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一般来讲,国际化以现代化为前提,现代化程度越高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所以,传统武术要想在各个国家之间建立广泛的交流与传播就必须以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为基础,不断提高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水平,最终使传统武术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具体来讲,要进行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就必须摆脱它在农业文明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对家族、血缘、师徒、寺院等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转换,结合工业文明社会中的标准化管理、统一化运作、制度化运行,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这也是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是针对国际化的生存背景所做出的适应调整和变革。所以,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必然会加快武术现代化的进程,使其能够全面融入现代社会。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被某些国家和民族所误读,相继提出了中国威胁论、黄祸论、中国崩溃论等,以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对这些歪曲的舆论宣传,中国政府则提出了“和平崛起”,呼吁世界各国“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在2011年推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以改变和重塑被扭曲的中国形象。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化传播中常常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2],使附属于传统武术文化中的艺术、医学、哲学、伦理等中国文化元素得以传播,使练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文化进行学习和认知。胡锦涛总书记在毛里求斯访问期间曾提出:“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温家宝总理则以太极拳的练习开启了“晨练外交”,显示了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传统武术国际化已取显著成效。以少林拳为例,自1982年以来,前来少林寺归山拜祖的海外朝圣团体连年递增,高达数百个团体40万人之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日本前首相小泉、黎巴嫩总统拉胡德、俄罗斯总统普京、瑞典国王及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等,先后观摩了少林武僧的功夫表演[3]。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武术表演团组建以来,足迹踏遍东西欧洲、东南亚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4];目前被少林寺认可的海外少林功夫传播中心已经达到38个;另外,还存在着许多没有通过少林寺认可的少林武术传播中心。美国加州议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1日定为“嵩山少林寺日”,2006年7月来自美国少林寺拳法联盟的500名学员前来归山朝圣[5]。2012年9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德国柏林和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6],开启了少林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篇章。由此来看,传统武术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其它民族认知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无疑将从身体文化层面快速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世纪以来,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奥林匹克运动广泛传播,这不仅丰富了人类的体育文化生活,也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刻影响着全球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然而,西方体育文化在全球独领风骚的同时,由于其文化根源的单一性与母体文化本身的缺陷,带来了体育发展中的一些弊端,这已成为阻碍世界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瓶颈。诸如:大量体育场馆的建设要利用较多的土地和资源;人工草坪、塑胶跑道、用于竞技体育比赛的高尖端科技产品等的建设与开发、兴奋剂的研发与使用,使原本就是贴近自然的身体运动逐渐地脱离了大自然,形成与大自然的二元对立;人类的运动方式也越来越固定化、模式化[7]。所以,进入21世纪,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奥运会的体育发展模式,关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可能为世界体育健康发展所提供的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的相对割裂,东西方体育文化是两个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化系统。受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浸润所形成的传统武术,更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相互和谐的天人合一境界,对于弥补西方体育文化的不足十分有益。武术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可以减缓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独大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因此,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将有助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所以,我们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对待传统武术的国际化问题,使其能够成为世界多元体育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完善多元共存的世界体育文化格局,使人类体育文化向着良性循环的健康方向发展。
传统武术是华夏民族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身体文化。康戈武教授认为:“依据发展的思路而言,一种优秀的‘传统’一经形成,不仅能在其发祥地流传发展,还有可能传入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中,乃至发展为全球的、世界性的‘传统’。目前流传较广的拳种,均是循着从发源地逐步传向大江南北,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途径发展开来。”[8]所以,在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民族性,体现出民族精神,如果失去了民族性,传统武术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脉。此外,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还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不断地提炼和充实其新的内涵。
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必须跟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要体现时代性。具体而言,21世纪是东西方体育文化交融与发展的世纪,传统武术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其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主动融入世界,探讨具体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差异乃至流行时尚等因素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另外,体现时代性必须发挥传统武术的技击与健身功能,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武术的基本特征,更是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满足人们需求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武术能够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长期以来,通过历代拳家对传统武术技术与理论的不懈探求,传统武术形成了蔚为壮观、庞杂繁复的文化系统。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应继承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传统武术能够满足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广大武术爱好者在不同层面的需求。因此,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理应站在文化共享的高度,摆脱民族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跳出以往狭隘保守的国际化发展理念。“传统武术的丰富资源和社会对武术的广泛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海外运动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8]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参考其它国家成熟的体育发展模式,创新和完善传统武术的技术和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传统武术推广模式,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夯实根基。由此,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
民族性、创造性、时代性是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三位一体的核心理念。在这里,民族性是传统武术国际化的根脉,创造性是传统武术国际化的灵魂,时代性是传统武术国际化的方向;离开了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离开了创造性,民族性就会失去生命力,从而走向消亡;离开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理念。
回顾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历程,可发现以前的传播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以武术组织为纽带,以武术赛事为核心而展开。尽管传统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在此模式下已经取得了斐然成绩,但是要实现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不仅需要完善现有的模式,还需探寻新的路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借鉴其它体育运动项目国际化推广的成功经验,还要契合传统武术的发展实际,进而形成具有多种选择的传统武术国际化路径。
在传统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武术组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5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筹委会的影响推动下,欧洲武术联会、亚洲武术联会、泛美武术联会、非洲武术联会和大洋洲武术联会等五大洲武术组织相继成立。经过五年的积极准备,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200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成员。截止到201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已拥有144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在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不懈努力下,有关传统武术的比赛、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频频举行,这对于促进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民间国际武术社团组织对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民间国际武术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以开放的组织形式与灵活的运作方式,生存在有武术土壤的世界各地。客观上来讲,民间国际武术社团组织的出现弥补了官方武术组织在传播传统武术方面的不足。如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是一个致力于扶持太极拳教练员和练习者的开放性组织,该组织在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伊朗等国家都有相应的会员团体,并定期举办陈氏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仅2012年在河南大学举行的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就有249名代表参会,其中有92位国外代表,分别来自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9]。此类交流活动的举办对于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就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实际而言,国际武术组织的数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一些组织的运作缺乏创新,推广力度不够,不能够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习练者组织起来;还有一些拳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组织机构缺乏,也难以形成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看到国际武术组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国际武术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通过举办比赛来推动国际化传播,是诸多体育项目的通用做法,也自然是推动传统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会员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不同级别的国际武术竞赛相继举办。目前,已形成包括世界体育大会、亚运会武术竞赛、东亚运动会武术竞赛、东南亚运动会、南亚运动会,以及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武术散打、世界传统武术节、亚洲武术锦标赛、欧洲武术锦标赛等多种比赛在内的国际武术竞赛体系。武术赛事的影响是巨大的,就世界武术锦标赛而言,目前已经举办了11届,其中有7届是在其它国家举办,第1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已经有100个国家的1000多名运动员参赛;而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也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运动员参赛[10],这无疑对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尽管,武术赛事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和其它体育项目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武术还不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未能进入世界体育竞技的最高殿堂,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影响力相对不足,参与的国家和人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国家的技术水平较低;武术在一些国家未能受到重视等。由此,我们要坚定武术申奥的信心,积极探索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吻合的武术奥运竞赛新模式,早日实现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目标,加快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进程。
武术教育的国际化路径是指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来推动传统武术在各国的发展传播,主要包括国际性的教育机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及各国学校中开展的武术教学三个方面。国际性的教育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孔子学院。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孔子学院开设了武术课,太极、长拳、功夫扇成为武术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国家汉办已向全世界48个国家派出了近5000名具有一定武术基础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在孔子学院教授武术课程[11]。外国留学生中来华学习武术的也不在少数。在登封市的各大武术学校中,都有为数众多的洋弟子。仅少林武术国际教育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的十余年累计共有9000多人[12];在一些高校的留学生中也许多学生主修武术。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外学校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国际传播活动范围和影响相对较小,很多学校只是将武术作为选修课来开展。如在新加坡中小学中约有60%的学校将武术课列为课外活动课(CCA),仅有10%的学校将武术课列为体育必修课[13]。武术教育活动对于传统武术在国外的开展普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影响力来说还显得相对不足,存在着普及面较窄,学生选择的人数较少等问题。所以,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努力使武术成为国外武术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
从广义角度来看,武术产业覆盖所有与武术相关的经济活动,如武术技术产业、武术用品产业市场、武术人才市场、武术文化产业[14]。武术产业的国际化路径就是按照国际武术市场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武术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形成一定的规模,最终推动传统武术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近年来,武术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如少林塔沟教育集团成立于2006年,目前占地面积达2300余亩,建筑面积73万余平方米,练功场地45万平方米,大型练功房23座,文化课教室600多个,有设施一流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生理化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等,现有师生3万余人[15]。每年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在少林武术产业化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之时,太极产业也被社会各界所重视,2012年12月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10亿元,开建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16]。另外,武当、峨眉等与武术有关的风景名胜区也都相继推出了武术产业的相关内容。在国外以武术技术传播的武术拳馆、俱乐部等有些已经初具产业规模,如美国的少林拳法联盟在美国已经拥有30多家武馆,遍及46个州,在校学员4万多人,在册会员20多万[17]。总体而言,武术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初现端倪,有些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就整个武术的发展来说,武术产业化的程度依然较低,影响力不足,很多只是小规模运作,没有成形产业化的规模。这就要求武术界要顺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大潮,充分挖掘武术可能为人们所提供的需求,进行产业化运作。
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东西方文明之间,仍旧存在着许多隔膜与误解、冲突与仇恨。如何由对抗转向对话,使冲突变为和谐,既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这种沟通与交往的互动中求同存异,最终能够成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武术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路径就是把武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武术的舞台演绎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思维方式展现给观众一种方法,进而推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目前,武术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种是代表官方的武术文化国际交流路径,主要包括武术作为政府出访或迎接外宾时所进行武术表演活动。如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作为国际交往需要的访美;2004年,少林武僧团随胡锦涛主席出访巴西的武术表演;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观看武术表演;2011年8月中国武术在联合国举行的主题为“和平、友谊、健康”的武术表演等,都属于官方武术文化国际交流的范畴。代表民间的武术文化国际交流路径则主要包括应邀到国外进行的武术演出、国际武术文化节及各种迎接外国朋友的武术表演。如:少林武术表演团应邀出访过欧亚、拉美、澳洲、南非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欧洲少林文化节的举办,各地国际武术文化节的开展,各种拳派的国际交流活动,外国朋友来中国参观武术文化圣地等,都属于传统武术文化国际交流的范畴。武术文化交流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对话与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用一种身体的语言进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理解,从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促进世界的和谐,同时也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与传播。
传媒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高度信息化了的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播媒介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武术传媒即指武术的传播媒介,或者说传播武术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网络、影视等媒介中所有与武术相关的内容。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有声的武术传播媒介与无声的武术传播媒介,无声的武术传播媒介主要是指书籍、报纸、杂志、期刊、电子数据等,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没有出现以前,它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它依然有着独特的生存价值,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声的武术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视频、动漫、唱片、各种可以自行选择的有声工具等,是传统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中介,是对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媒介,很多外国朋友都是通过武侠电影、功夫影片等来认识中国武术的。武术传媒在当下武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武术传媒的广泛传播使武术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使更多潜在的武术爱好者开始认识武术,使武术传播由原先的平面传播转变为多维度的传播。因此,武术传媒的国际化发展是实现传统武术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武术是一个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动态概念。时代变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与生活需求也随之而改变,武术自身及其传播范式也要随之而改变。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大转变的时代,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都在进行着快速更新,传统农业文明的生存空间已不复存在,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制度、经济全球化模式等现代性因素使得全球各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间的交流互动已成为一种常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实现现代化转型是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笔者看来,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国际化发展的未来走向,为传统武术在当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的借鉴与指导。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型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整个社会结构被分成了若干单元或系统,个体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与活动范围,决定了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性质、生活结构来选择相应健身与娱乐方式。在农业文明社会结构中传承的传统武术具有多种功能,是融技击、养生、艺术为一体的多向度的实用技术,人们通过武术的习练可以同时获得技击、娱乐、养生等功能的多种体验。不可否认,多向度的实用功能使传统武术在农业文明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在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由于受西方理性分析思维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更强调对事物单一功能的认知,这就使得武术失去了它原有的发展优势。所以,武术应该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作出相应的变革,使其发展能够顺应人们的价值观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武术应当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着重于武术某一功能的开发,构建符合某一群体需要的武术体系。显然,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的群体对武术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要构建包含武术技击、武术健身、武术娱乐、武术表演、武术交流、武术教育等的不同武术体系,使武术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在多元共存的新世纪,一方面我们强调保持各民族文化的本土特征,建立多元共存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在全球建立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普世价值。这被很多人误以为是两种对立的、不可共存的价值体系。事实上,尽管文化观念、思维逻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面对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等层面的追求却是相同的。中国古人对此早就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途同归,致而百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正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中国文化能够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视角来探讨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从而在传统武术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处理上取得最佳效果,并对传统武术的“常数与变数”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因此,在多元共存的新世纪进行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就要求传统武术在价值观念上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但同时又必须将这种变革建立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并将其定位为基于传统武术文化之上的一种调适。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形成了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的发展走向,客观地讲,它确实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导致了传统武术的革新与转变,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发展思路已成为传统武术推广的羁绊。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对这段武术历史的认知,辩证地看待武术发展中的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使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能够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传统武术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推广方式与传播方法的多样性,也即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继承现有发展方式的同时改造其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发展模式之中。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武术国际化路径的繁杂性,并在这种繁杂性中摸索出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多样性方式,充分利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对传统武术进行适应性改造,采用各种有利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传播方式,快快推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体育发展模式的同时,挖掘武术传统发展方式的优点,充分发挥扩散性思维,结合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坚持特色与保持独创的基调下,以开放的胸襟和足够的自信走进多元发展的世界文化格局。
近代以前,传统武术主要以家族、血缘、寺院、门派等管理方式为主,我们且不去探讨这种小作坊式管理的优劣,但这种农耕社会背景下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不适合现代社会背景下武术国际化传播则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一种制度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革新与转变,否则只能逐渐走向消亡。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武术也走进了“举国体制”时代。无可否认,武术与体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是武术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又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外来的竞技体育项目相比较,传统武术是一个相当繁复的文化系统,包含着众多的武术内容,单一化的管理显然无法适应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如今,武术的组织化、联盟化、集团化、社团化等形式的出现也正是对单一管理模式的有效补充,并有效地证明了家庭、寺院、门派等传统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转化成为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目前由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也必将进行新的变革,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依托各级武术协会、各种民间组织、武术社团等非政府武术组织共同参与的武术管理体制,对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实施全面管理,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一体化、制度的并轨化、文化的对话化,使得整个国际社会处于一个“地球村”的概念体系当中,这要求人们必须摆脱传统农业文明的思维定势所给我们带来的遮蔽与阻挡,认真研究传统武术在工业文明社会下的生存背景与生存空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位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就当下而言,传统武术的国际化意味着运动形式的规范化、指导理论的科学化、运动主体的社会化,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有助于加快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世界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传统武术的国际化要坚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地通过传统武术组织、赛事、教育、产业、文化交流、传媒等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快速地推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在未来,应形成一个多元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不断改革传统武术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传统武术管理体制。
[1]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8.
[2]邱丕相,曾天雪.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4):50-57.
[3]释永信.在文化全球化、标准化浪潮中,少林功夫的保护和振兴——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Z].2002.
[4]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学院简介[EB/OL].[2013-01-23].http://www.shaolinepo.cn/xyjs_xyjj.html
[5]大事记[J].禅露,2006,43(秋):55.
[6]邹相.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纪实[J].中华武术,2012(12):40-44.
[7]洪浩,孙向豪.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J].中华武术,2012(4):10-13.
[8]康戈武.传统武术期待腾飞之日[J].中华武术,2002(11):44-46.
[9]宋献霞.2012年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在河南大学召开[N].汴梁晚报,2012-05-02.
[10]人民网.黄山·2012第五届传统武术锦标赛[EB/OL].[2012-11-5].http://ah.people.com.cn/GB/227122/339532/.
[11]李颖.孔子学院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19-122.
[12]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13]王丽娜.新加坡中小学武术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4]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29.
[15]河南少林塔沟教育集团简介[EB/OL].[2013-01-22].http://www.shaolintagou.com/jtjj.asp.
[16]程梁.十亿元打造太极文化生态园[J].太极拳,2012(4):10-12.
[17]独立纪念日皈依少林时500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J].禅露,2006,42(秋):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