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海,刘爱芹,于胜海,王风玲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62)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替加氟为常用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其不良反应严重,如何使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替加氟为母体,分子中引入1,3,4-噻二唑类杂环和酰氨基团,设计合成新型化合物 M 1,使其抗肿瘤活性叠加,毒性降低,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合成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1.1 细胞株、动物、药品试剂及仪器 人胃癌细胞株HGC27、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5(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小鼠肉瘤S180(引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昆明种小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动物中心);氢氧化钠(上海华美医用精细化工厂,分析纯);盐酸(宜昌市银海化学试剂厂,分析纯);甲酸(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分析纯);二氧六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分析纯);氨水、二甲基甲酰胺、硫代氨基脲(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RPMI 1640(美国Gibco公司);MTT(美国 Sigma公司);红外光谱仪(Nicolet Nexus 670 FT-IR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固体KBr压片);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 Avance 600、Inova-500);元素分析仪(Perkin-Elmer PE2400);质谱仪(Trap VL);水套式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Forma公司);多标记检测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倒置生物显微镜(重庆光学仪器厂)。
1.2 M1 的合成
1.2.1 1-(四氢-2-呋喃基)-3-乙酸基-5-氟-2,4-嘧啶二酮的制备[1]称取3-(甲氧基羰基甲基)替加氟6.8 g于250 ml三颈圆底烧瓶中,加35 ml甲醇,加热使其溶解,滴加10 mol·L-1NaOH溶液,于50℃水浴中反应4 h,减压蒸除溶剂,加入50 ml蒸馏水及50 ml乙酸乙酯,有机层用50 ml水萃取1次,合并水层,然后用1.2 mol·L-1HCl调pH 4,再用乙酸乙酯萃取(50 ml×2),合并有机层,加入无水硫酸钠10 g干燥0.5 h,过滤,蒸除溶剂,得白色固体4.7 g,收率为73.4%。
1.2.2 2-氨基-1,3,4-噻二唑的制备 于 250 ml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酸2.14 ml和硫代氨基脲3.65 g,搅拌下滴加14.6 mol·L-1磷酸11 ml,在85 ℃水浴中加热8 h,将反应液倾倒入冰水中,并用浓氨水调至pH 9,析出白色沉淀,减压抽滤,粗品在水中重结晶,得白色结晶2.8 g,收率为69.3%。
1.2.3 1-(四氢-2-呋喃基)-3-乙酰氨基-(1,3,4-噻二唑-2-基)-5-氟-2,4-嘧啶二酮(M1)的制备 将2.58 g 1-(四氢-2-呋喃基)-3-乙酸基-5-氟-2,4-嘧啶二酮、1.26 g 2-氨基-1,3,4-噻二唑加至500 ml三颈瓶中,加入200 ml二甲基甲酰胺,搅拌使其溶解,置冰浴条件下搅拌降温,缓慢滴加含2.06 g DCC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100 ml。在此温度下搅拌3 h,室温下继续搅拌8 h,减压抽滤。将滤液置于1 00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300 ml乙酸乙酯及300 ml蒸馏水萃取,弃去水层,乙酸乙酯层用20 g无水硫酸钠干燥0.5 h,过滤,将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一半,室温放置,长形白色针状DCC聚合物结晶析出后,过滤,滤液放置48 h,析出白色结晶M1,重结晶得纯品0.71 g,收率为20.8%。
1.3 抗肿瘤活性试验
1.3.1 MTT法观察M1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取接种培养24 h的肿瘤细胞,分别加入浓度梯度为100.00、20.00、4.00、0.80 和 0.16 mg·L-1的 M1,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DDP),每组设3个平行孔,药物作用48 h后,于535 nm处测定各孔吸光度(OD)值,计算平均OD值,采用LOGIT法求IC50值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3.2 M1对小鼠移植瘤S180的实验治疗作用 分别取18~22 g健康小鼠60只,于右侧腋窝皮下接种小鼠肿瘤细胞悬液0.2 ml(5×106个),接种次日按体重随机分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M1高、中、低剂量组,阴性对照组鼠数20只,其余各组10只。M1使用时用NS配成含1%DMSO的无菌混悬液,现用现配。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 50、25、12.5 mg·kg-1,阳性对照组给药氟尿苷,给药剂量为50 mg·kg-1,阴性对照组给予等容积溶媒。腹腔注射给药,每日1次,给药体积每只0.5 ml,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动物,解剖瘤块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瘤率。
2.1 M1结构鉴定 经 IR、MS、元素分析、1HNMR结构表征,合成的化合物与设计的目标化合物结构一致。化合物的IR、MS、元素分析与1HNMR 数据如下:IR(KBr,cm-1):3480(νN-H),2895(νCH2),1680(νC=O),1574(νC=C);ESI-MS(m/z)正离子检测:341.9[M+H]+,363.9[M+Na]+;元素分析C:42.03%,H:3.57%,F:5.33%,N:20.65%,O:18.91%,S:9.51%(理论值 C:42.23%,H:3.54%,F:5.57% ,N:20.52%,O:18.75%,S:9.39%);1H-NMR(600 MHZ,DMSO-d6)δ,ppm:1.92 ~2.05(3 H,m),2.24 ~2.30(1 H,m),3.81 ~3.85(1 H,m),4.26 ~4.30(1 H,m),4.71~4.80(2 H,m),5.95~5.97(1 H,s),8.08~8.09(1 H,s),9.20(1 H,s),12.99(1 H,s)。
2.2 M1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GC27、SMMC7721和HCT15等3种人癌细胞株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以100 mg·L-1作用最为明显,分别为18.21%、22.29%、20.15%,且在0.16-100 mg·L-1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未超过50%。
2.3 M1对小鼠移植瘤S180的实验治疗作用 化合物M1对荷肉瘤S180小鼠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给药剂量50、25 mg·kg-1对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为分别50.28%、46.41%,同时药物治疗组的小鼠生活状况较好,精神正常、饮食正常、活动自如、皮毛光滑,体重有不同程度增加,在本试验有效剂量范围内,无明显毒性,试验过程中动物健康、无死亡;阳性对照组小鼠干瘦,精神呈萎靡状态,饮食欠佳,皮毛稀疏、干燥、粗乱、蓬松,体重明显降低。见Tab 1。
据文献报道噻二唑类衍生物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惊挛、抗真菌等生物活性[2-3],多数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药理活性,又易于与有机体形成氢键,也可能改变药效,化合物M1是以替加氟为母体设计合成的新型化合物,分子中引入1,3,4-噻二唑类杂环和酰氨基团,可使其抗肿瘤活性叠加,毒性降低,生物利用度提高。
Tab 1Therapeutical effect of M1 on S180bearing mice(±s)
Tab 1Therapeutical effect of M1 on S180bearing mice(±s)
*P<0.05,**P<0.01 vs the negative group
group Dose/mg·kg-1Tumor weight/g Tumor inhibitory rate/%Negative - 1.81 ±0.77 -Positive 50 0.79 ±0.26** 56.35 M1 50 0.90 ±0.34** 50.28 25 0.97 ±0.39** 46.41 12.5 1.36 ±0.44 24.86
本方法工艺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合成中间体时,为了降低成本,加入过量的甲酸;合成目标物时,采用缩合剂DCC及催化剂DMAP,经多次试验发现DMAP的催化作用并不明显,最后仅采用DCC。滤液浓缩体积至一半,有助于物质的洗出,因杂质与产物溶解度不同,DCC产生的聚合物首先析出,然后是目标物,最后母液含有其他杂质。避免了柱层析分离的繁琐及节省了洗脱剂,目标物纯度达99%以上。
M1体外对HGC27、SMMC7721和HCT15等3种人癌细胞株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0.16~100 mg·L-1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未超过50%,表明药物体外无明显细胞毒作用,但体内抑瘤试验结果表明药物50、25 mg·kg-1剂量组对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均>40%,具有体内抑瘤活性[4],究其原因为M1在体外只是前体化合物,脂溶性高,须在体内转化为5-Fu而起抗肿瘤作用。
[1]梁宝臣,陈 慧,杨俊杰.头孢他啶侧链酸及其活性硫酯的合成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33(4):206-9.
[1]Liang B C,Chen H,Yang J J.Study on the synthesis of side chain acid of ceftazidime and activated thioester[J].Chin J Antibiot,2008,33(4):206-9.
[2]蒋庆琳,吴林艳,吴 勇.N-1-(芳)烷酰氧亚甲基-5-氟尿嘧啶的合成及其初步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1):12-4.
[2]Jiang Q L,Wu L Y,Wu Y.Study on the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N-1-(aryl)alkyl acyloxymethyl-5-fluorouracil derivatives[J].West China J Pharm Sci,2005,20(1):12-4.
[3]石德清,陈 琦,李中华.含氨基酸席碱的5-氟尿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有机化学,2005,5:549-53.
[3]Shi D Q,Chen Q,Li Z H.Synthesis of Novel 5-fluorouracil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mino acid schiff base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J].Chin J Organ Chem,2005,5:549-53.
[4]甄红英,甄永苏.抗肿瘤药物实验法[M]//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62.
[4]Zhen H Y,Zhen Y S.Experimental methods on antitumor drugs[M]//Xu S Y,Bian R L,Chen X,Chief editor.Experimental methods in pharmacology.3r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3: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