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尧,黄帝全,梁峰,杨日旭
(1.华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体育系,广东 茂名 525000)
到2012年为止,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的布点学校已达272所(广东 11所)[1],近年增长的趋势明显。各校体育特长生招生的规模是当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体育特长生)参加高考可享受招生政策的优惠(如参加单独考试或高考成绩达“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 65%”[2])。即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高考入学文化课要求比其它学生低,而且队伍规模庞大,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一直以来,社会对特长生招生议论较多:一种认为体育特长生文化基础差,学习成绩跟不上,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大;另一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在校成绩差,影响学校的就业率;还有认为体育特长生高考成绩差,又能读好的学校,影响高考的公平性。这使不少人对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办学质量提出质疑。本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历届 200位体育特长生校友为研究对象,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0份,有效卷168份,并进行相关分析,从体育特长生的入学成绩、入学后的文化学习情况、毕业就业情况和对工作适应性等方面入手,探讨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实意义及对策。
1)入学文化基础。通过近年高考华南理工大学最低投档分数线与体育特长生入学成绩比较,发现甲组(广东省规定高考文化分在二本 B线以上体育加分录取者)体育特长生与普通生最低投档分数成绩相差 20分左右,相差不远,但具有二级运动员以上成绩,且能考到此成绩的学生非常少;乙组(教育部布点学校布点项目按当年省内二本分数线 65%(2007、2008年为60%)或一级以上运动员参加学校单独考试录取者)相差在281~338分;而参加单独考试的学生,由招生学校命题,成绩无法评估,按规定具有一级运动员以上资格的考生才能报考,可想其学习至少比乙组的学生更差,反映体育特长生与普通生入学成绩有较大差距。而且这些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参差不齐,运动水平越高、越接近专业水平,学习成绩越差。
2)入学后的学习成绩。在对统考科目英语、政治和高等数学3科公共课成绩比较发现,体育特长生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仅占 9.3%(近年普通生通过率 90%以上)、高等数学通过率为 53%(普通生 92%,近年学校控制普通生高数通过率不宜不低于88%)、政治课体育特长生通过率为 66%(普通生 94%);另外,从工商管理学院教务资料了解到,其他课程的体育特长生一次考次及格率也比普通生低30%以上(甲组差别不大)。
另外,体育特长生的学时也比相应的普通学生少。特长生的总学时数比普通学生要少 440学时(必修少264学时、选修少176学时);学分要求也少27.5个,按照选修课平均每门2个学分计算,两者差距相当于13门课程。
由于体育特长生文化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加上入学后要为学校训练和比赛,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学习时间。尤其在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和连续不断的比赛使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被占用,消耗大量的精力,别人在学习时他们却到运动场上训练。这也是导致特长生后天学习成绩比普通生差的原因之一。
3)教学管理情况。长期以来,高校对体育特长生一般采用单独编班、插班教学、联合办学(上门授课)、寄资料函授等教学形式为主。由于办学目的差异,各校对不同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式不同,因而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异。平时管理上,有时半天训练半天上课;有时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到有比赛集训期间白天训练晚上上课或提前一学期就减半课时,甚至停课训练。而从华南理工大学的情况来看,上述教学形式都存在,平时在校体育特长生以每天课后训练为主,一般为每天下午4点半后训练两小时(布点项目周六上午增加训练一次)。这样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学习又能兼顾到训练。
在成绩管理上,多数学校对特长学生学习的要求与普通生有区别,采取体育加分、免修、免考等多种形式。平时成绩管理一般采用教练给30%成绩,文化课教师给70%成绩,比赛期间相反的做法,这样对于教学管理来说,工作繁锁,而且不规范,无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但不同学校差别较大,有的学校较严格,甚至要求学生比赛结束后重新补课及考试。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一定的保障,但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说,难度加大了不少,华南理工大学一般也按此做法执行。
行政管理方面,高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教学与体育训练管理处于分权状态,通常教学由学生所在学院(系)负责,而运动训练和比赛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正所谓“各自为政”、“同床异梦”,体育部门为出成绩,教练不断加大学生运动训练量和比赛次数,大量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体力;而院系担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差,影响教学质量,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比如在一些比赛或训练期间学生请假、课时调动问题上,经常冲突。学生不听教练的,教练就惩罚学生,而学生考试不及格时,学院又按章处理。体育部门与院系及理论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授)之间冲突是常有的事,受罪的是学生,教学管理难度很大。
1)就业率。调查了解发现,体育特长生就业情况与普通学生差别不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就业率无差距。有98%人表示他们毕业后马上找到了工作。长期以来,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处在95%以上,说明在就业方面体育特长生与普通生的水平没有差异;第二,大多数体育特长生分布在文科类专业,被调查学生中大部分所读专业的比例排名为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国贸、财会、行政管理、电力、船海等。从事的职业分布以企业为主(42.8%),其次是事业单位(25.3%)、自主创业(12.6%)、商业及营销人员(11.1%)、公务员(4.8%)和其它人员(3.4%),表明体育特长生在文科类专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第三,工资水平无明显差别。体育特长生待遇也不差,大部分校友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有 25.3%学生认为他们的工资水平是一般(3 000~5 000元/月),41.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工资水平比较好(5 100~10 000元/月);认为工资水平非常好的学生也占19%(10 100元以上)。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水平相符合。第四,体育特长生中也有一些管理(或领导岗位)人才。比如,就田径队来说:88届自动化的梁秋霖现任广州市机电安装公司董事长,97届的淡瑞霞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党委副书记,96届郑小娟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无论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都有一些体育特长生在岗位上有突出的表现。
据了解,在就业市场中,所学专业与工作相关程度偏低,有利于体育特长生竞争。从目前就业情况来看,只有26%的人认为他们大学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吻合,认为有一定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的占43%,而认为没关系和根本没有关系的占 31%[3]。即就业市场中对专业对口要求不高。另外,问卷还发现,有41.3%的体育特长生表示在找工作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终决定聘用他们的是看重毕业学校,只有 33.3%的人表示看重所学专业,其它因素如学习成绩、体育特长、人际关系、个人能力等共占 25.4%;可见,在他们看来,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并不是影响就业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历和专业只是帮助打开职场大门的敲门砖,即使专业不对口,个人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培训来实现换工作的目的”[4]。这样,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与普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就没有差别。
2)工作过程中的适应性。本研究还进行了体育特长生对工作的自我评价调查,在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他们普遍认为综合能力非常好的占25%,认为比较好的占60.7%;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30.4%人认为非常好,有 57.1%的人表示比较好;而“对新工作的接受能力”方面,表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共占88.8%;而“对工作的胜任度”方面,表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共占 94.6%;这都表明,体育特长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表现并不差。在被调查者当中,只有 9.5%和 4.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工资待遇”比较差和非常差。
调查还表明,有75%的学生表示他们比一般学生的身体好,有73%学生表示他们能吃苦耐劳,有63%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活动(公关)能力强,有 75%学生表示他们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强,有 59.6%的学生表示他们处事反应敏捷和果敢。这些都说明体育特长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3)后续发展的适应。调查发现,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影响他们后天工作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3个主面:
第一,体育特长生的高学历结构比例偏低和工作后感到知识不足。回校被有效调查的168名校友中,平均工作年限为8年,最长的22年,本科生占90.4%、硕士研究生仅占 8.2%,博士研究生仅占 1.5%,作为国家 985工程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毕业时间如此长,高学历者的比率偏低,说明他们毕业后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比例不高;而在“本科毕业后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调查中,有 98.5%的校友认为需要继续接受教育,说明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除了工作繁忙以外,在问及“何原因使你不接受继续教育”时,他们认为研究生入学门槛过高,尤其是英语(28.26%)和高等数学(56.5%)基础差而影响入学是主因,从而使他们的后续发展机遇受到一定制约。
第二,管理岗位人员偏少。从就业状况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体育特长生工作大部分都分布在事业单位(27.9%)和企业单位(41%)中,而公务员只有 6.1%,作为文科和管理类专业生,公务员考试应占有优势,但他们的文化基础,难以与普通学生竞争。
第三,高职位、高职称者较少。在职位调查中还发现,体育特长生高级(正处级或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务人员0人,副高职称或职务6人(占3.8%),中级职务或职称29人(占17.2%),其它大部分是初级职务或职称(占30.3%)和普通职员(33.9%),这也反映出体育特长生由于文化基础差,使其在后续发展的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
研究表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能提高运动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解决这些特长生的出路问题,但研究中发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还存在着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和体育特长生的大学学习成绩较差的问题。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正确处理好“体教结合”的关系,努力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
第一,高校应正确协调好体育部门与体育特长生所在学院的关系。高校体育特长生由体育部门和院系双重管理,目前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办学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体育训练部门提出的运动成绩本位观点;二是学生所在院系提出的学习成绩本位观点。大多数学校把运动成绩放在首位,经常加大学生训练强度,大量透支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使这些学生难以完成课程,然后由学校出台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政策(如体育加分、免考、免修等)给予填补,使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大打折扣。类似于“文凭”与运动成绩的“交易”。这就形同于欺骗社会,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被学校利用之后,再度成为社会的真正负担。因而,认真处理好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关系非常重要。高校必须认清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在保障学习的前提下取得竞技体育成绩。
第二,从中小学抓起,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紧密结合。可通过把体育运动学校合并到教育部门中,由教育部门办竞技体育,从中小学开始就重视运动员学生的学习,以保障运动员学生的学习质量。中小学以“阳光体育”工程为基础,以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为动力,以吸引中小学创办运动队为实现途径,形成一套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一条龙”体育强国的人才培养机制[5]。摆脱目前这种长期由国家投入、“脑体倒挂”,仅以眼前利益为主的功利性的专业队办学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从而形成体育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培养机制,从源头上缩减小运动员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学习差距[6]。
2)教育主管部门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
由于各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在教学方面的自主性较高,不同学校其办学目的不同,有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有的只看重学生的运动成绩。使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差别较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高水平运动队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由学校执行。并对高校这方面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督。对学校的教学和训练进行测评,并公布结果及处理意见。或在大型运动会开展前,对参赛的体育特长生进行某些文化测试,对测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禁赛,或将测试结果作为比赛成绩之一计入总分,以激励学校抓紧特长生的文化教育,防止学校只顾运动成绩不顾学生文化学习的现象发生。
3)学校应建立灵活的教学模式。
体育特长生相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一个小群体,而且这一小群体的文化成绩参差不齐,要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进行区别对待,除了目前的分班统一的教学模式之外,可增加网络学习途径,让学生训练之余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学习,解决一些学生训练忙无法学习的问题,尤其是对现役专业队学生最有效;另外,还可采用“导师制”教学模式教学,由教师单独辅导,像带研究生一样,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成绩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途径是正确的,符合我国体育政策和国家整体利益,从成功培养的例子就可以看到,只要抓紧教学工作,就能确保教学质量,使运动员学生的知识增值。同时也能更好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虽然中国的“举国体制”体育政策还没有改变,体育运动员的后路还要高等学校的不断支持,能否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体育特长生,是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EB/OL]. http://gaokao.haedu.gov.cn/2012/04/23/1335169359603.htm,2012-12-20.
[2] 池建. 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释[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
[3] 雍容秋水. 专业 VS职业调查:“工作和专业对口的仅26%”[N/OL]. 北京娱乐信报,http://www. huaue.com/jy/2005523171206.htm,2005-05-23.
[4] 文庭孝,刘晓英. 科学知识增长及其评价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4):13-17.
[5] 高民绪,郑鹭宾,刘洪春.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条龙”训练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86-89.
[6] 黄帝全,罗志尧,周成,等.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模式探索[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