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话养心

2013-12-06 05:19文/余
少林与太极 2013年2期
关键词:素问物欲养心

文/余 力

养生的方法固然很多,但若按中医的观点,关键在养心。当然,这个所谓的养心,养的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而是中医经典《素问》所谓的“生之本”,或是现代通常所说的与生理相对的心理。

国外曾有过对一些政要人物之寿命长短的统计。统计数据显示出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凡有过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的,较之那些为政清廉的,平均寿命短;前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也相对要高。又经进一步研究,统计者认为:那些不太清廉的,由于曾多少参与过不太光彩的事,他们始终心存疑虑,唯恐东窗事发,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的阴影中,故而,身体状况显得不那么健康。

这项统计正好与中医视养心为养生之关键的观点,即认为“情志与五脏相关”吻合。中医认为心理因素对人体各种器官能否发挥正常的机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如此。单就上述统计便不难说明。倘若我们对看似无序的生理病变作深入地剖析,往往都能找到心理上的致病因素。

既然心理对生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调整心理,亦即该如何养心?《素问·古天真论》概括地提出了“恬淡虚无”。细加分析,这四个字还确是养心的要诀。

先说一个“恬”字,它是要我们恬静平和,让心境始终处在祥和安宁的氛围中。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要做到“恬”字,岂非要我们脱离社会,躲进深山老林不成?其实不然。《素问》所说的“恬”,不过是要人守好自己的方寸之心。虽然环境难免对人的心理有所影响,但是,犹如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营造出一方温馨的小气候一样,心境毕竟是自己能够把握的。所以,它要求将心养到“恬”的地步,并非让人不现实地与环境绝缘,而是希望人们努力使内心的这片天地达于清静自然。

再说一个“淡”字,它是要人们内心清静,进而对外界的物欲也看得淡泊些。人生有限,物欲无穷,如果对身外之物,无论名利,孜孜以求,无所节制,物欲便会转化为物累,见物而不见人,人反成了物的附庸。于是乎,由得而喜,由失而悲,周而复始,终无了时,心境就会无一日安宁。如果养心能让我们跳出物阵,于名于利,淡然处之,那么,人便获得了与生俱来的自由,由心而身,都将受益无穷。

最后是“虚无”两字。这“虚无”并不是要躲避人生,否定生活,倘若连人生、生活都不要了,我们还要养什么心?养心要求的“虚无”,是要让心境化出一片晴朗的天地,其中既无妄想的阴霾,也无邪思的迷雾,坦坦荡荡,往来无碍,倘若养心能臻于这般境界,那么,这心境便百分之百地属于自己,其对生理的妙用又如何说得完全?所以,这“虚无”绝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切切实实的把握。

猜你喜欢
素问物欲养心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夏至养心喝“三茶”
夏季穴位养心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玲珑欢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