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建,曾姿霈,苏美意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广州510095)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是其主要病因,祖国医学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1]。本文对5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分别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配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本组共5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即按来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子午流注纳支法和常规针刺组,各29例。其中治疗组男8例,女21例,年龄(38±20)岁,病程(2±1.5)年。对照组男11例,女18例,年龄(40±21)岁,病程(2±1.6)年。经统计,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1 分组方法 本文病例采取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进行对照观察。
2.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制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Ⅱ)[2]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制定:1)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乏力或白天嗜睡等症状均继发于失眠。2)每周至少发生3次以上上述症状,且持续1个月以上。3)失眠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引起。
2.3 治疗方法
2.3.1 治疗组 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择时选择本经补泻或子母经补泻的取穴方法。根据相关经络经气旺盛的时辰,灵活取用十二经五输穴。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安眠。配穴:肝郁化火证:午时,泻神门、少府。痰热内扰证:辰时,泻厉兑、足三里。阴虚火旺证 :酉时,补阴谷 、太溪;戍时补复溜 ;午时,泻神门、少府;2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心脾两虚证:午时,补神门、大都。心虚胆怯证:未时,补少冲、胆俞;酉时,补阴谷、胆俞;2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
2.3.2 对照组 采用单纯辨证取穴治疗。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安眠。配穴:肝郁化火证:泻行间、太冲、侠溪。痰热内扰证:泻丰隆、内庭、曲池。阴虚火旺证:补太溪、涌泉、然谷。心脾两虚证:补阴陵泉、内关。心虚胆怯证:补心俞、胆俞、内关。
2.3.3 针刺操作 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操作者的手指及患者穴位皮肤,后用单手进针法将毫针刺入穴位,针具选用0.25mm×40mm的环球牌一次性毫针,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手法,留针20 min,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2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疗效。
2.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统一睡眠率公式[3]: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达到75%以上;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达到65%以上;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达到55%以上;无效:症状如前,睡眠率在40%以下。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表示计量数据。
3.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29) 例
3.2 2组睡眠率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睡眠率比较(±s,n=29)
表2 2组睡眠率比较(±s,n=29)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睡眠率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1.73±7.09 80.74±9.58###对照组 59.81±8.13 74.63±11.35##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调查显示[4-6],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失眠的发病率为12.9%,大学生失眠发病率为13.93%,中老年人失眠发病率为26.27%。长期失眠不但影响日间正常活动,损害生活质量,还会导致多种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失眠问题,广受关注。失眠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西医多采用镇静安眠药治疗,但这类药不良反应大,易产生依赖性[7]。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针灸疗法在治疗失眠症方面,疗效佳,不良反应小,颇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好评。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云:“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半夜的时候阴气最盛,从半夜以后,阴气就逐渐衰减,到早晨时,阴气尽,而阳气生。中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从日西斜,阳气就逐渐衰减,到日落时,则阳气尽,阴气生。在半夜的时候,阴阳之气相会合,此时人们均已入睡,称为“合阴”。到早晨则阴气尽,而阳气生。如此循环不息,和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由于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消长与之相应,机体随昼夜晨昏而产生协调性变化:即觉醒和睡眠。失眠从中医理论来讲,是人体内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及紊乱不按时辰流注的结果。
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人体气血运行,融合年月日天干、地支,灵活取用十二经五输穴进行虚补实泻的一种独特的古典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分为按天干开穴的纳干法,或称纳甲法及按地支开穴的纳支法,或称纳子法;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其中纳支法是以十二地支代表时辰,按气血流注顺序,每日寅时从肺经开始,依次流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至丑时流注于肝经为止,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循环流注不息,气血流注到哪一经,此经则气血旺盛,而气血刚流注过后的经脉则气血衰退,正所谓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随而济之。本文运用的纳支法运用气血流注,依据阴阳演变之道,与人体五输穴相结合,其中包含了宇宙天地阴阳的信息,符合“天人相应观”[8]。
子午流注纳支法具有取穴灵活、疗效佳、无不良反应等优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本病在采用针刺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调护,减轻焦虑情绪,并加强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恢复更有裨益。
[1]张燕,张在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5(3):22.
[2]张明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Ⅱ)的现场测试[J].上海精神医学,1990(2):151.
[3]管遵惠.杏轩针经[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8-15.
[4]马赫,丁晓帆,赵思佳,等.城镇中老年人睡眠质量状况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2(9):53-56.
[5]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
[6]李作佳,郝伟兴,周秋华,等.中小学教师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3):118.
[7]王若梅,王玉慧.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4(2):30-31.
[8]于秀梅.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失眠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