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君 张立君 李江博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导致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周身症状[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负担。本院于2009年2月-2011年12月对VMC患者给予护理干预,促进了病情稳定,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的VMC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9例。干预组男10例,女19例,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遵医嘱维持治疗。对照组不采取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患者出院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74)对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测定。随访1年,1年后分别对患者进行ADL和GQOL174测定。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随访1年ADL评分情况及1年后生活质量情况(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维度)。
1.3 护理
1.3.1 健康教育 利用宣传栏宣传、组织专题讲座和小组学习等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VMC的诱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让患者对VMC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减轻了焦虑、抑郁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诱发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2]。
1.3.2 饮食指导 要求患者少食含糖较高的食物,限制脂肪摄入量,适量摄入蛋白质,多食瘦肉、鱼类、豆制品、鸡蛋及新鲜蔬菜、水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少食多餐。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影响心肌供血,饮酒会造成血管功能失调,故应戒烟忌酒。
1.3.3 休息指导 急性期无论症状轻重均需严格卧床休息至少3~4周,急性期后仍应休息2~3个月。严重心肌炎伴心界扩大者,应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明显好转后,开始逐步增加活动量。心肌炎后遗症者,可尽量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但不宜长时间看书、工作甚至熬夜。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心悸患者宜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增强体质[3]。
1.3.4 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观察记录尿量,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密切观察心率与心律,及早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他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发情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4]。
1.3.5 用药指导 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1.3.6 心理护理 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工作情绪,耐心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控制自身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在进行各种治疗和检查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打消思想顾虑,取得患者配合,对患者要关心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应以慎重的态度,向患者解释病情。注意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因素,使病情向有利方向快速发展。
1.3.7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调整和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饱餐等,戒烟酒;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心肌代谢与修复。指导其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肌酶等。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的节律和频率的方法,发现异常或自觉有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随访1年患者的ADL评分及1年后患者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测评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测评比较(±s) 分
心肌炎患者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心理变化与之前有极大的变化,而且常有焦虑、抑郁等并发症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日益认识到,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患者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变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喜欢运动等,能保持有益的健康行为。参与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这些活动能增加患者与社会的联系,增添生活情趣。使心脏功能得到恢复和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
总之,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护理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1]金春杰,陈丽娟,丁旭,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3(4):322-324.
[2]周淑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4):479-450.
[3]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4]申慧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124-125.
[5]王兆翠.循证护理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出院指导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8,24(11):1118-1119.
[6]苑翠珍,韩菲.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研究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11):283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