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娃哈哈集团迎来了创业25周年。回顾过去,宗庆后动情地表示:“娃哈哈的25年,是紧随祖国、共创辉煌的25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娃哈哈的发展,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得益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娃哈哈以能够和中国经济共同飞速发展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实体经济创造财富,虚拟经济分配财富”。宗庆后曾经在多种场合表达自己坚持实业的信心,事实上,娃哈哈也始终坚持“小步快跑规模发展”的经营思路,坚持把食品饮料主业做大做强,坚持谨慎的滚动发展,坚决不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坚决不做自己心中无底的事情,但一旦抓住机遇就大干快上,把小产品做成大市场,同时坚持不负债经营,至今没有一分钱贷款。通过规模优势,娃哈哈产品的质量与价格和国外产品相比均占有绝对优势。
25年来,娃哈哈通过产品技术和营销的不断创新,一直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2012年1月至11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90亿元,实现利税131亿元,上缴税金56亿元,利税、税金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16%。各项经济指标已连续14年登上中国饮料行业榜首,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有发展潜力的饮料企业。
爱心支教活动,宗庆后送别志愿者。
“企业生存于社会,就应当回报社会,我始终认为,企业家应该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现在掌握的财富最终都是全社会的。”宗庆后表示,做企业就是为了用自己的财富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整个社会。
25年来,娃哈哈通过在全国各地实业投资,扩大就业、积极纳税、支持西部及三农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至今娃哈哈已在全国29个省市投资建立了170家公司,直接吸纳了3万多名员工就业,其中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员工占80%以上,并通过在全国各地建厂间接带动了原材料、包装材料、水电、运输等相关行业150万人就业。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经销商和供应商因娃哈哈的发展而受益。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创造利税是其应尽的职责。娃哈哈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依法纳税,25年累计上缴税金近300亿元。
据统计,娃哈哈在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即达50多亿元,建立了60多家分公司,均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这种“造血”式的扶贫,不仅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当地人民生活得到实惠,相关产业受到拉动,更重要的是带去娃哈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促使贫困地区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娃哈哈在全国西部及贫困地区建立了60多家生产基地
作为中国先富起来的一代企业家,宗庆后始终保持了质朴的生活习惯,在公司没有接待任务时,他脚上穿的是“千层底”,身上穿的是普通的夹克衫,三餐吃食堂,生活十分俭朴。但是宗庆后在公益事业方面从来没有吝啬过,一直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公益事业。集团成立25年来,已累计为慈善事业捐赠达3.6亿元。仅2012年,娃哈哈就通过“营养快线爱心筑巢行动”为贫困地区小学爱心宿舍建设捐赠4000万元、斥资7000万元捐赠浙江大学设立食品研究院、为杭州“春风行动”捐款1000万元定向用于困难家庭的助学援助。
20多年来,娃哈哈一直秉持“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的“家文化”,把每个员工当作家人来对待,积极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并努力为员工提供不断进步和提升的机会。
位于海宁基地的廉租房
生产设备
娃哈哈创办20多年来,一直不断给员工加工资,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1999年通过转制,全体员工成了公司的股东,可以通过分红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员工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目前娃哈哈员工的收入与创业初期相比,增长了100多倍,增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员工每年享受带薪旅游假。
在杭州整个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娃哈哈积极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企业创立以来,一共分配住房近2000套,并率先实行住房货币补贴,特意建造廉租房解决外来青工的住房问题,让员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解决了后顾之忧。
为了员工成才,娃哈哈舍得投入,每年拿出数百万元作为培训经费,通过“请专家进来”、“送员工出国”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素质得到提高;公司为员工设立了顺畅的人才成长通道,分设行政干部、专业、管理、营销、工人五大类职业通道,让员工根据自身情况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正因为员工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关心,共享了企业发展成果,所以娃哈哈的员工队伍稳定,流动率低,精神风貌好,成为娃哈哈事业腾飞的重要保证和依靠。公司多次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国最佳雇主”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