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丞峰,李冰琼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巴蜀石刻造像之中的体育文化成因研究*
欧阳丞峰,李冰琼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为探究巴蜀地区石刻造像之中体育遗迹的文化内涵,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四川、重庆等地的石刻造像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得出了巴蜀石刻造像之中的体育遗迹是受到了唐宋时期军事战争、宗教文化、统治阶级与社会意识形态等四个方面的重要影响而形成的。巴蜀石刻造像中的体育遗迹是古时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反映。
巴蜀石刻造像;体育文化;宗教文化
在巴蜀石刻造像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广泛。造像中的文化体系有许多是从古代历史典籍剥离出来的,也有的是社会人民生活当中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但是从石刻雕琢的迹象来看,石刻造像内容大部分是现今流传书籍中所遗失的另一方面。不少知名的专家、学者深刻认识到,巴蜀石刻造像中所呈现的文化框架与历史记载有很多出入,甚至是断代的现象,这些不确定因素将会给未来的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众多历史专家、学者都积极的参与到破析巴蜀石刻造像文化研究中,他们翻经阅典,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数十年磨一剑,在不断的推演、不断的磨合历史与现今的出入,撰写了大量知识面丰富、广泛的优秀成果,专家、学者虽然对巴蜀石刻造像文化的研究范围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活动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更是对巴蜀地区的体育文化无太多详细而全面的介绍。因此,研究巴蜀石刻造像中的体育文化,以便能更好地去了解巴蜀地区人民所倡导的体育风俗,获得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这对于认清我国体育文化形成的基本脉络有着重要的价值。
体育的形成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环境相兼容的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社会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所杂合之中而孕育出来的,它既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又深刻的阐释了人民对不同体育内容所寄托的不同感情的心理需要,或者说是身体力量形体的外在需要。体育活动的形成并不是像戏剧小说一般横空出世那么简单,它必须得有孕育其产生的土壤,而孕育体育活动的土壤毫无疑问是军事战争的推动具有很大关系。观摩巴蜀石刻体育文化之中天王、金刚力士所彰显的肌肉、对练格斗与兵器文化,这使我们不得不去追溯封建社会的军事化体系内容。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巴蜀石刻造像沿袭了重要的军事体育内容,为了能深刻的揭露社会的本质面貌,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多角度、全方位的仔细观察、揣摩巴蜀地区石刻造像之中所展现出的体育形态,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因素都受巴蜀地区或者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军事战争的影响。巴蜀地域、地貌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地带向外面延伸的,这也就构成了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地理气候因素也就决定了巴蜀地区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地带,然而在古代粮食的丰产就意味着为军队的士兵提供良好的粮草保障,解决因战乱造成的劳动力急剧减少所引发粮食匮乏的问题。因此,正是巴蜀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丰富的粮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扩大疆土、权利争夺的重要区域。军事的影响造就了巴蜀石刻造像中军事体育文化的形成。
前秦统治后巴蜀之地出现了暂时的安定、繁荣。为了实现宏图大略,秦国不仅在巴蜀地区加强练兵,还利用巴蜀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强农业建设,鼓励兴修水利工程。由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也由此诞生。有了都江堰这个大型的水利工程做为农业水源,秦以后巴蜀之地的农业发展,不仅仅只是限制于成都平原一带,已经延续到围绕都江堰为中心的周边平原地区,并且得到了不断扩展。巴蜀之地的农业化进程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起来,为后来三国时期刘备为了“光兴汉室”所进行的军事斗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从秦末的蜀汉之争开始,到南宋政权被元所灭,巴蜀地区在朝代更替中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即使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巴蜀地区也有大量的驻军从事着相应的军事训练活动。军队作为古代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封建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在我国古代有军队长期驻扎之地或者是饱受战火影响的区域,社会意识与风俗习惯都受到了军队的重要影响。军事文化浓郁的巴蜀之地自秦末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从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所带来的农民暴动,再到东汉末年的诸侯争霸,都为巴蜀地域石刻造像之中的体育形态构造提供了活力。及至后来三国时期,巴蜀一带作为蜀汉的疆域,在三国鼎立,割据战争不断中,蜀国为加强军事练兵更是将巴蜀的尚武体育形态推向了顶峰。鉴于此,在战乱之时,军事体育必然兴盛,如在军队锻炼士兵的肌肉力量的举重项目,增强士兵体力、耐力性的角抵运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骑射训练等等。不仅如此,为了赢得战争,为了使军队训练内容更符合战场的实战性,模拟了士兵相互对练的“小型战场”模式,士兵两人相互间进行武术格斗的对练,其目的是练习士兵的应战能力。各个朝代军事内容在巴蜀人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已形成了其基本的框架,军事体育的尚武之风也逐渐融入社会,社会上以武术为展现形式的对抗性运动自然会受到人民的喜爱。统治者开始重视并倡导民间百姓也开始石刻造像的开凿,把军事体育内容全部都雕刻在石刻上。现今所看到巴蜀地区石刻造像中一些描绘身披铠甲以武术对练、进行摔跤的人物都是当时军事体育盛行的一种重要反映,这也更加说明了军事战争对于巴蜀石刻造像之中的雕凿内容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封建社会里各个不同特色的宗教教派流传甚广,但是后来形成鼎立之势的儒释道三教却始终贯穿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后来三教不断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意识思维形态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巴蜀地区历来盛行着宗教文化,被宗教文化深深浸染,这种巴蜀之地的宗教文化对于石刻造像之中体育遗迹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起源之初并没有传到我国。后来汉武帝为了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命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之行的结果开通了大汉朝通往西域多数国家的道路,后来命名为“丝绸之路”,此路带来许多优秀文化、科学技术,同西域人民相互交流日趋成熟,到了东汉,佛教顺着此路传入亚洲,继而传入中国内陆。佛教教徒为了传播教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化吸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系并借助于本土的道教进行弘扬。此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尚武遗风的影响下,佛教徒把佛教教义的经典浓缩成了一套套宗教武术如少林棍法、少林拳法和至上的少林心法易筋经等等,遗憾的是,佛教并没有被统治者重视,因此佛教的宗教武术必然也得不到推广。但到了梁武帝时期,他尊崇佛教,把佛教尊为国教,并且大建寺院,仅在建康就有500余座大大小小不同特色的寺院楼阁,寺院的建设对传播佛教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佛教武术的传播。很多平民的孩子以少林俗家弟子的名义进入佛教传播教义的地方——少林寺学习少林至高的精粹武学。唐高宗、武则天、唐肃宗、唐宪宗更是把佛教推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统治阶级对佛教的重视必然提高了与宗教相生的宗教武术的社会地位,许多平民百姓冲着学少林武学出家当和尚,足见佛教散发的魅力,也反映出了唐朝社会的尚武之风。此种学武的社会氛围对当时唐朝盛行的雕刻艺术无疑是一笔莫大的文化财富,也形成了现今巴蜀石刻造像体育文化中少林棍法、拳法、腿法的雕刻与宗教艺术相得益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和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并驾齐驱,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道教看重的是身体的内在修炼,注重的是躯体的内在建设。因此,出现了“导引”、“气功”、“击剑”等宗教文化、武术内容。道教产生的宗教武术,不需要有强壮的肌肉,只要身体能够驾驭相应的武术内容便能达到身体健康、长寿的目的。
随着宗教文化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民众参加到宗教体育活动中,使宗教体育活动不断社会化,这对于唐朝兴盛的石刻造像不得不说是一个契机。石刻造匠把当时流行的宗教武术元素融入到石刻造像中,如一些道士等拿着刀、枪等各种形式的兵器来进行武术的对练和武术套路练习,还有一些气功、类似于太极拳术的操练;在描绘佛教武术中浮雕的人物造像拿着棍子、兵刃似乎在等待与敌人搏杀。这些宗教武术文化之中的石刻造像人物被石匠工人雕刻的栩栩如生,他们充分利用浮雕艺术瞬间性的特点,把宗教体育文化以一个个经典性的肢体动作完全展现出来。
宗教体育借助宗教教义来传播,宗教教义借助宗教体育丰富其内容。宗教体育是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宗教文化的载体、表现形式,所以巴蜀石刻造像之中则出现了诸如武术、对弈、神将体态等宗教体育元素。这种宗教体育元素受到了当时盛行在巴蜀之地的宗教的影响。
统治阶级思想方针、政治决策对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主导着社会的风气、氛围。巴蜀石刻造像起源于北魏,唐代中叶发展到鼎盛时期,宋代以后巴蜀石刻造像使没那么积极,巴蜀石刻造像的主要因素是朝代的统治者对于宗教都有一种崇拜,如唐代兴佛教、宋代兴道教等等,而兴盛的宗教要表达出来就必须得依靠一些实质性的物质形体。正是因为统治阶级对于宗教痴迷的崇拜所以开窟造像,统治阶级要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加入到石窟造像之中,而唐宋之时正是我国古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巴蜀造像之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的体育遗迹。
巴蜀石刻当中门前站立的天王、金刚力士,他们袒胸露臂的肌肉圆满,凸显有致,动作刻画更是刚劲有力,天王、力士雕像的夸张手法,把威武的形象完全展现了出来。其威武雄浑气势对于护法神的天王、金刚力士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但细细研究巴蜀石刻造像不同朝代的天王、力士后发现,唐朝的天王、力士肌肉块比历代的肌肉版块更强大。特别是由唐代名将韦君靖主持建造的毗沙王天王,头戴宝冠,身披铠甲,一身武将装备极其奢华,站立时姿势的威武,颇显众多霸气,精、气、神的精华集结于身体的方方面面,身上穿的衣物“彼起彼伏”。唐朝力士、天王石刻雕像强调骨骼、肌肉的健美匀称,使用雕刻美学的韵味展现自然存在的完美力度之感,使天王更加具备男性阳刚之美的风范。通过石刻造像的肌肉文化差异,可以窥探到巴蜀石刻鼎盛时期不同统治者的思想方针背景下所倡导的体育文化的差异。
隋朝时期为接待外来使者而流行的百戏在唐朝得到了大力发展。统治者为了体现大国的风范,使异域使者感受丰富的文化,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来发展百戏。另外,文化输出的一面必定也有文化输入的一面。异域使者带来的马球、蹴鞠等外来体育娱乐项目也受到最高当局统治者的爱好,并且在宫廷非常流行,如唐太宗、唐中宗、唐玄宗、唐宣宗等都喜欢这些体育项目。为了与民同乐,也是为了加快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马球、蹴鞠体育娱乐运动实现了平民化,在社会中掀起了广泛的影响。及至唐朝中叶统治者也受到社会体育风潮的影响,崇尚尚武之力,正式设置武举制度用来遴选武将,并提倡社会习武。朝廷内外出现了重武轻文的现象,武将、武官被统治者大加重用,往往加官进爵升迁的较快,文臣墨客们则逐渐在朝廷失去了中心地位。统治者为了选出社会精英,在选拔官员时文武兼修的人才往往优先录用。在这种风尚之下民间男性都以身体肌肉凸显有致为美。基于此因,这对于唐朝中叶兴盛的石刻造像,不得不承认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唐朝所建的巴蜀石刻造像中的天王、金刚力士所雕刻出来的肌肉不同于历代的造型,更具男性备阳刚之美的体育风范。而且在巴蜀石刻之中,有着关于马球、投壶这些宫廷体育项目的刻画,这更加说明了巴蜀石刻造像体育文化的结构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要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代表了当时文化的主流,也是历史社会现状的一种真实反映。巴蜀石刻造像开始之际是由国家出资建造大型的石刻造像,后来在政府、统治者的倡导下民间的富贾大商们也出资建造石像,只是相对政府投资建设的要小。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百姓建造的石像虽然小,但是其建造的都是龛窟和石刻群,在数量上小而多、密而紧凑,也彰显了特有的气势。最为典型的就是大足石刻区域,严逊开凿了石纂山造像群,赵智凤开凿了宝顶山等,他们的行为带动了大批民众加入到了造像供养之中。民间造像活动,把大批民间的文化内容融入到石刻造像之中。体育活动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之中,尤其是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市井之中存在的体育活动,十分丰富,如流行于民间的百戏,一种由很多体育杂耍活动组成,类似于当代社会的杂技表演,具有很强的娱乐观赏性;再如民间还流行的相扑摔跤活动等对练性体育活动,强调以身体的对抗。体育活动是唐宋之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民间供养建造石窟造像的时候,注入了大量的体育遗迹内容。体育这个形体运动,必须要依靠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人这个有机的整体。体育从人的意识思维中剥离出来,它隶属于人,而又是社会意识风貌的精粹体现,体育的肢体语言无不展现了时代背景熏陶下的文化内涵。
盛唐时期的长安成为了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一些先进的文化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为亮点的是妇女地位得到了提高。缠足的社会风气逐渐减弱,妇女的人权意识加强,渴望得到尊重,审美观念与先前产生很大变化,女子越来越想把美丽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国家安定、繁荣滋生了民间纯力量性的体育运动,如民间兴盛的摔跤、相扑、武术对练。男性通过拥有健壮的肌肉而具备非比常人的力量,从而加入其中。另外除了力量性体育活动外,还盛行如演武、击剑等兵刃之类的体育活动。唐朝时期民间体育运动的兴盛、发展,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健美意识,巴蜀石刻中大部分的石刻造像都是由百姓出资建造,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内容能刻在石刻上,给后人一个亮眼的展示,所以在建造石像时石匠把社会的体育文化融入到石刻造像中。
体育文化的成因是中华民族先辈们通过一代代的实践,逐渐产生的习惯行为动作而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这些精华部分被深刻的反映在巴蜀石刻造像内容中,铸造了现在所呈现在世人眼前气势恢宏的巴蜀石刻造像的体育文化,留给了后来人一笔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发展体育事业的蓝本。宗教文化的渗入,饱满了巴蜀石刻造像中“人”的表情,使之透露出一种人文气息,石刻周围宗教文化的图案与体育文化巧妙结合、搭配,丰富了巴蜀石刻的精神风貌。统治阶级的重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鼓励民间大力开窟造像,把社会文化复制于石刻中,记录了当代的社会风土人情。总而言之,巴蜀石刻造像是我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1]徐泉森.石刻造像体育遗迹与体育文化关系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4):26-28.
[2]闫玉峰,徐泉森.巴蜀石刻造像中的体育刻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84-86.
[3]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王凤杰.我国古代武举武学与体育教育发展之关系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3):49-51.
[5]郭发明.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3):55-57.
[6]洪浩.传统武术国际化路径寻绎与历史走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1-7.
[7]钟晓峰.武术文化的特性及当代价值[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3):37-38.
Sports Culture of Carved Stone Statues in Bashu District
OUYANG Cheng-feng,LI Bing-qiong
(Sport Dept。,Chongqin Art and Science Inst.,Yongchuan 402160,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arved stone statues in Chongqin and Sichuan province.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sports relics of the stone statues in Bashu district is influenced by war,religious culture,ruling class and social ideolog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ports relics of the stone statues in Bashu district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cial ideology in ancient times.
carved stone statues in Bashu district;sports culture;religious culture
G85
A
1672-268X(2013)05-0060-04
2013-08-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TY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