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生 荆国杰 姚晓腾 林才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在目前的临床统计当中,特重型颅脑外伤占据相当的比例。而颅内压的变化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1]。其中对颅内压的监测对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收集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22例特重型颅内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22例特重型颅内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患者,对照组男6例,女5例;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为(44.4±15.5)岁。观察组男7例,女4例;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为(43.8±16.2)岁。两组患者治疗前的GCS评分均在3~5分,都符合有关疾病治疗标准,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和血氧饱和度进行随时监测。观察组在手术过程当中使用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技术,使用光导颅内压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硬膜下腔、侧脑室持续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控制在7~13 mm Hg。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主要包括治疗中的临床表现,生理特征,影像学资料等等。如果发生颅内压升高现象及时的采取有关降压措施[2]。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前后进行专业性的评分,将标准定为恶劣、良好、满意3个等级。恶劣3~5分,良好6~7分,满意8~12分。对住院时间长短和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治疗的前后进行评分,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之后,观察组评分为(9±3)分,平均住院时间14 d,出现并发症现象3例,死亡1例;对照组评分为(7±2)分,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2例。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评分、并发症概率和住院时间长短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分析
颅内压,根据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指南,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 kPa(80~180 mm H2O、6~13.5 mm Hg)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 mm H2O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 kPa(40~100 mm H2O)。颅脑损伤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3]。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果严重,死亡率高,应特别警惕。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临床应用中对颅脑损伤分型只能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受伤部位和病理类型做出诊断和分型,而无法对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判断[4]。我国于1960年首次制定了“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标准,按昏迷时间、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将病情分为轻、中、重和特重型四个类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患者具有伤后昏迷深、大脑强直、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伤、休克、生命体征严重紊乱等临床症状。颅内压升高是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对颅内压进行及时的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雷鸣的《国内关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方法分析》和凌英、黄纯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0例临床观察》当中指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当中采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患者的脑损伤和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5-6]。而在本次试验当中,在治疗之后,观察组评分为(9±3)分,平均住院时间14 d,出现并发症现象3例,死亡1例;对照组评分为(7±3)分,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2例。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评分、并发症概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长短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观点。传统的检查技术依靠的是临床治疗当中患者的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为依据。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特征;颅内高压致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头颅CT示脑室受压缩小,中线结构偏移等[7-8]。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只是依靠这些表现是不足以及时放映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即时信息,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9]。所以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当中也应该依靠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李增惠,只达的《颅内压监护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和贾军,钟天安的《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的监护及其临床意义》也说明了这一点。这说明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当中要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可以更有效、及时地控制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的脑水肿及脑肿胀,提高治疗水平,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减少患者的各项开支具有重要的意义[10]。在临床治疗当中可以广泛的推广。
[1]雷鸣.国内关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方法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5(3):45-46.
[2]凌英,黄纯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0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8(3):45-46.
[3]朱福阳.陆路交通损伤中颅脑损伤合并全身骨关节损伤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9(14):17-18.
[4]盛英武,韩德清,陈玉光,等.颅脑损伤损伤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3(32):39-40.
[5]关艳杰.颅脑损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2(14):33-34.
[6]杨智勇,温中华.重型颅脑损伤并高钠血症死亡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9(13):58-59.
[7]梅海峰,王大鹏.老年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8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8(17):22-23.
[8]李增惠,只达石,张赛.颅内压监护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2(1):105-106.
[9]周红杰,王景周,张侨申,等.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无创动态监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7):14-15.
[10]贾军,钟天安,黄仕春,等.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的监护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08,6(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