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丁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成都 61007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提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不仅是对全党广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忠心更有效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又一次政治动员,也是全国各级各类党校成人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恪尽职守、切实奉献和推进自身建设上新台阶、新水平的重要历史机遇。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为此,党校成人教育,不仅要根据党校的特色、特点以及根本任务,而且还要尊重干部成人教育的客观规律,以健全干部和成人学员人格和促进引导其全面地发展进步为根本立足点,认真思考、科学谋划、务实高效地将“四种意识”切实地统一起来,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之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提出了增强“四种意识”的政治动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前进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头,要求全党进一步树立并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宗旨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清醒敏锐,始终奋发勇为、昂扬向上,始终寄情于民、谋利于民、奉献于民,始终崇尚真理、坚定信仰、牢记宗旨、锲而不舍。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国家及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四种意识”作为执政党对于全体党员和广大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内涵丰富,蕴含深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忧患意识发于未然,应于事理,是人们对于未来吉凶顺逆的预知与防范,作为思想和精神因素,它使人们时刻处于居安思危和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处处处于防患于未然和高度戒备状态之中。忧患意识是人类普遍具有的防患于未然、自警于隐忧的情绪和心理,在中国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中国共产党历来特别强调保持忧患意识。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求全党防患于未然的“两个务必”。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重要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十分重视在党内加强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八项新规”,并且首先做出表率。当今中国,国家发展遭遇瓶颈,社会转型面临风险,执政党自身亦潜藏着严重危险和危机。国际上,世界形势波谲云诡、险象环生,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依旧充满荆棘和坎坷。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世界形势处于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保持高度清醒和理智,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历史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要求。
创新意识起于鉴戒,着于时要,是指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各自运动变化和发展进步的生命逻辑与演进历程。创新和创造是事物和事业生命运动的动力和活力源泉,任何事物和任何社会事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离不开创新和创造。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民族,历史上由于创新取得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辉煌,为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但中华民族同时还有待于创新意识的培育和不断加强。历史上特别是近代时期由于固守陈规、迷恋天朝、妄自尊大、不思鼎新而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一落千丈、遭人宰割。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经过创新才发展进步到今天的。实践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尊重和运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智慧的条件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才具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和精神风貌,才具有今天这般的昂扬生机和生命活力,才具有今天这等对于未来前景的自信和自豪。当代中国,已是在创新和创造的基础上独立和富强起来了的伟大年轻民族,但在国际上又遭遇世界历史的新的变化态度,在国内又前进到了党内存在严重危机、社会运行出现许多自变和因变的不确定因素,国家和社会发展受到瓶颈阻碍,改革开放的成果离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同时还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建设的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在这样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创造意识从而切实的创新实践一旦遭到弱化和淡化,甚至完全和普遍地被因循守旧、贪图享乐、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所取代,党和国家、人民和社会、民族和时代,必将没有出路,没有希望,进而终将失去生命的气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原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和教训、西方文明发达国家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无疑都是促进和警醒我们今天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
宗旨意识,乃总的和根本的价值追求及目标旨趣,立于根基,贯于血脉,对于人类及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特别是具有宗旨意识的政治组织具有根本的意义。宗旨对于人,对于政党,是价值目标的根本方向,是顽强奋斗的内在动力,是自我认知的精神家园,是感染凝聚的鲜明旗帜;它是灵魂、心脏和主脑,是贯注于生命以及自觉自为的生命运动之中的永恒志趣与担当;是提供和规定人与政党的精神及情感寄托、行动及无私奉献的客体指向、价值和交往态度的根本立场、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的人文性质,以及社会影响和民心民力凝聚的信度与效度的根本性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就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这就进而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其宗旨就是以其全心全意和无私奉献的服务回报于它自身的生身父母和衣食父母。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宗旨意识的培养和实践,一贯注重根本宗旨的坚持和自我省思,一贯注重宗旨和立场的巩固和强化。邓小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既是作为一个合格党员的真正含意,也是每一个党员的根本任务。②这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精准阐释和概括。
使命意识切于运命,动于召唤,是受命出征和出使所肩负的任务,以及所应担当的全部职责。它是宗旨所包括的全部内涵,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具体化和全面展开,它通常由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所涵括,并具体化为现阶段目标和任务、中长期目标和任务以及远景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根源于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一切使命要求均既是对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期盼和追求的深切回应,又是对于社会历史前进运动指向合规律的积极响应,还是对于现时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国家发展进步要求的真诚呼应。最根本的,还在于彻底地不折不扣地和完全忠诚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具体地从事实际的工作,以便于在目前阶段切实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项文明的健康发展,以便于越来越充分地满足于人民群众对于各个层次需要的积极需求,进而达到促进和推动其全面自由发展历史进程的目标及憧憬。中国共产党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不间断不松懈地完成各个时代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历史任务,在达到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具体目标之后进而实施下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以此不断推进、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不断跨越,直至在更高的基础上规划和进行更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③党的十五大报告说的更加深入,“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并告诫全党同志:“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④
总之,宗旨意识是灵魂和主脑,决定价值旨趣以及根本立场和根本方向;使命意识是憧憬和追求,决定前进道路和奋斗方向;创新意识是动力和牵引,决定发展和跨越;忧患意识是警钟和号角,决定自觉和自新。“四种意识”,是党在历史上践行宗旨、担当责任、履行使命、克服逆境、实现飞跃的无数次实践的反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开展革命斗争、进行国家建设、实施改革开放、克服盲目自我、战胜惊涛骇浪等等各方面实践逐渐在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识之中“逻辑地固定下来”⑤的结果,是观念、意志、情感逐渐充分内化和积淀的结晶。“四种意识”的建构、形成以及不断成熟,需要党及其党员的理论认知活动的进一步深化,也需要全党和党员美感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强化,更需要党和党员的意志和信念活动的进一步固化;同时还需要党及其党员的上述“四种意识”通过向实践的实际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同具体实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强化的进一步坚持和提升。
党校是特殊的成人教育,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⑥作为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事业,党校教育“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是在党委领导下,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培养理论骨干,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这也是“党校的地位和应尽职责”。⑧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方面,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党校作为党的组织肌体和事业的有机成分,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之下,以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以及理论人才,以保证全党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上的务实高效为目的。广大干部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党性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培训和锻炼训练,是党校党性教育的根本,居于党校工作及其课程的核心位置。
中国共产党历来一贯重视党校以及党校的事业与工作,将其视为党的建设的最基础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从巩固和发展党的统一、邓小平从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面、江泽民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胡锦涛从党办党校党管党校的原则、习近平从党校治校之道等等视角,给予了党校地位、作用以及职能职责以高度的重视和准确深刻的凝练概括。
“党校姓党”,这一方面表明党校是党的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表明党校事业及其工作是党的事业及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一方面表明党校“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必须听党的指挥,必须在党的原则和大政方针的要求下从事工作、发展事业。党对党校性质、地位、职能的这一深刻认识,既是我们党对党校发展历程及其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对自身建设和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党校姓党”,同时也赋予并规定了党校之根、党校之魂和党校之脉。“党校姓党”,根本的是党校及其全部规划和一切具体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原则,紧密围绕并忠诚和高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而切实开展,在指导思想、教学科研、学员管理以及学校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符合党的要求,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党的需要,并自始至终保持同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战略上的高度一致。
“四种意识”,是党校安身立命之根本之基础之动力,是党校职业操守之依据之标准之境界,是党校教育培训之灵魂之核心之主体,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之动力之保证。“四种意识”,决定党校的根本、决定党校的灵魂、决定党校的命运、决定党校的地位、决定党校的效率、决定党校的前途。宗旨意识,决定党校是否能通过教育培养、促进和帮助广大党员及干部而真心诚意地高效服务于民,是否能通过服务于党的工作和事业而真心实意高效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建设,是否能够通过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素养以及执政为民的各方面才能而真心实意地高效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发展的事业,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和教育宣传而真心实意地高效带动和促进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优良健康文明风尚的普遍形成和巩固发展。可以说,宗旨意识是党校教学科研、运行管理、建设规划的根本方向,是党校“姓党”的基本保证,是党校“我之为我”的立足点和根本点。没有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宗旨意识,党校便跨出了党的轨道,成为了无依无靠、无根无源、无依无据、无归无宿的“空中浮沉”。只有有了党的宗旨以及宗旨意识,党校才拥有了由以生长的根基、由以安身的依归,由以趋附的指向,由以自持的动力,以及由以撑持的保障。党的使命,是党校跟党走、为党工作、与党共进退的基本依据和内在动力。党校树立使命意识,一方面是要自己有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而奋斗的意志,有在党的领导下为党完成各个历史阶段具体目标任务而勤勤恳恳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教育和培养广大成人干部学员,激扬其敬业拼搏的斗志、激发其创造进取的活力、激励其扎根奉献的精神。使命和使命意识,不仅存于党校以及党校人身为“灵魂工程师”的头脑,同时还存于党校和党校人用以授人以“鱼”的课堂及教材书本之中,还应存在于党校用以哺育人、教化人、催化人的校园文化之中。党的忧患意识,是党校承担任务、履行使命、担当职责的动力,是党校革故鼎新、再造公仆灵魂的警钟和抓紧干、务实干、高效干、更好干、持续干的冲锋号角。树立忧患意识,使党校自觉积极主动坚定地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解愁、为党服务,是党校党性的真实体现。创新和创新意识,是党校工作和党校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对党校的重要期待,还是新形势下新环境新任务对党性的新要求。
党校树立和增强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决定于党校姓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这就要求党校首先需要具备坚定顽强的党性基本素质,并注意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和修炼。共产党及其党校的党性是什么呢?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历史上指出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⑨在当代依旧应该成为最忠诚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先锋队性质和优良德性与德行。形势和环境随时代而变,目标任务和具体条件随实践而变,党性作为一个不断丰富的德性体系,亦需要党和党校不断地赋予并切实地践行它的新内涵。“四种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急需党校忠实地按照党的宗旨和使命所内在地要求那样,胸怀新时代的这“四种意识”,厉行新环境新任务条件下的这“四种意识”,灌输并促成其内化、凝结、作用于一切需要以自身德才兼备并力行实践去建设党、建设国家、建设社会并同时教育和提高人民的广大党员及干部的心灵与脑海之中。“四种意识”,就是四项要求、四项任务、四项工作,它要求党校在新形势下积极地采取措施,承担好党和国家以及人民交与的又一时代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经历了纷繁复杂和波谲云诡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国家、社会、人民以及执政党亦在改革开放、构建和谐和推动发展的主题下经历了影响甚重的重大变化。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要求、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和谐与共同发展的理性及善良愿望日益强烈,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异常艰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克服国家继续发展的瓶颈与社会健康转型的矛盾冲突以及各方面的障碍,道路异常坎坷曲折,中华民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时代任务异常繁重艰难。值得并必须引为关注的是,作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发展事业之领导核心和力量中坚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国内外复杂因素的消极干扰和影响,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却在一定范围内程度不等地遭遇到各种极坏风气的严重腐蚀和损害,使得党的肌体健康、党的肌体活力以及党的领导力、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因之遭到一定破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其巩固的执政地位和重要的社会政治价值是历史和实践所赋予的,其广泛而牢固的国际地位与崇高声誉是人类正义的内涵、中国现当代文明发展的长期辉煌成就所印证的。中国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命运、福祉以及各项发展事业离不开她。治国必先治党,只有拥有一个不断日新、永远日日新并始终成为领导核心、运动中枢、中流砥柱和旗帜方向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执政党,国家和社会才有希望,人民和民族才有希望,事业和前途才有希望。
可见,严峻而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繁重艰难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已经将培育和增强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鲜明而严肃地置于全党面前。这是党校作为党的肌体和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应自觉积极担当的神圣职责与义务。为此,党校应该紧紧围绕2000年中共中央10号文件对党校工作所作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基本规定,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为中心,立足于当前的各方面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着眼于党与党的事业从而国家和人民以及民族的事业的发展,着手和着力于党的十八大关于增强“四种意识”所要开展的本职工作,在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等方面夯实基础,坚持宗旨,创新方法,实现成效,完善提升,发展进步,采取正确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取得“四种意识”教育培养工作的新成就。
具体地讲,就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开展好具体工作:第一,在自身系统中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将全部精力和心思集中于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增强“四种意识”的号召中来;第二,对本系统本单位特别是全体教职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理论功底、政治水平、知识储备、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党性修养等方面,着手加强素质的自我培训;第三,在教学、科研、规划、管理、交流等领域和环节,加强“四种意识”的渗透和贯注;第四,加强“四种意识”的科学理论研究,从本系统、本单位、本地区的干部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在本部门接受培训教育的所有成人干部学员的领导工作和业务工作的特点以及现阶段本地区党员和干部的素质状况,研究和实施方便易行、易于接受和吸收、易于内化和转化、可持续性强的系统教材和辅导材料;第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科研和交流条件,把资源集中使用在能高效服务于加强“四种意识”教育的工作上和环节中;第六,协同党委组织部门、会同党员和干部学员单位,采纳本系统本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有益建议,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学员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增强“四种意识”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持续性;第七,加强教育培训评价的经验总结和交流,不断完善形式和内容,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拓展渠道,全面创新,在不断的努力中提升“四种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④《党的十五大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⑤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⑥《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1995年9月)。
⑦《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年中央10号文件)。
⑧ 胡锦涛:《面向21世纪努力把党校教育事业提高到新水平》(2000年6月7日新华社电)。
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