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红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农村成人教育对于发展高新技术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民的文化与精神素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能否有效实施,能否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归根结底依赖于各类课程的成功开发。
农村成人教育课程在探索中不断得到调整与发展,但课程体系仍然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学科结构不合理。过去以农业类课程为主,课程种类单一,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又矫枉过正,过分追求经济上见效较快的直接为第二、第三产业服务的课程,而忽视甚至抛弃了具有基础地位的农业类课程,课程开发与设置易走极端。二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内容。过分强调课程的学科逻辑,忽视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繁难偏旧,不适应当前农村实际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需要,不能及时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变化,不能使农民尽快适应个人社会角色转换和个人生活的变换。三是办学模式普教化。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型应用性课程开设较少,农民学了后还是不会用,导致农民对成人教育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四是农村成人群体年龄跨度大、层次差别大、知识结构区别大。农村成人教育忽视课程对象的广泛性,课程目标单一,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不能适应不同的需求与层次。五是课程开发急功近利,过多关注职业与技术的需求,不能满足个人生活和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忽视对农民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引导。六是课程开发照搬照抄、简单拼凑,模式雷同,不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与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
1.课程开发应适应现代农村的新需求,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成人教育在提供有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着重开发农业经济类课程,介绍其基本形态、运行方式及发展规律,培养产供销一体的经营管理人才,推进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尤其要适应农业数字化的发展要求,引导农民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提高有效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水平。
2.课程开发与区域资源优势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应得到充分地挖掘、开发与整合,在此过程中应努力寻找传统资源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契合点,实现区域资源的项目化与产业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于区域资源的课程开发不仅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活力,同时也发挥教育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功能,使课程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实现共荣共赢。
3.课程开发应致力于农村成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农村成人教育应引导农民学会生活,满足个人情感、精神的发展需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使农村成人教育真正成为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1.明确开发原则: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需求。课程开发的原则一般指处理好社会需求、学习者自身发展、知识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又要满足学习者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知识的一定的体系化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实现育人的价值。在农村成人教育课程开发中,学习者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特别要关注的。农村成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所面临的职业与生产生活问题,应强调课程在其实际工作和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价值,帮助学习者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照搬旨在发展认知能力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开发取向;动态发展的社会生活不断改变着对基本技能、学科知识、教育的个体与社会功能的认识,农村成人课程开发应有助于学习者适应社会需要,缓解社会压力,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出现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问题与新诉求,课程开发应关注他们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以及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
2.确立课程目标:层次性、完整性、发展性。农村成人教育课程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农村成人群体涵盖面广泛,年龄跨度大,学历层次差别大,知识需求结构也存在差异,因而成人教育应适应普通农民、农业科研人员、农村干部、外出务工人员等不同层次的需求,灵活设置课程目标,这样才能既把握成人教育的整体质量,又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课程目标应具有完整性。课程理论普遍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与应用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是和谐的统一整体。农村成人教育应突破片面追求技术和技能目标的局限,培养具有新的文化知识结构、新技能、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一定的审美情趣与政治素养的新型农民,真正实现农村成人教育由单纯的“技能培训”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课程目标还应具有发展性。“我们今天对课程所做出的抉择,其结果将在二十年后同我们见面”。[2]课程目标的构建既要强调对现实社会的适应,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3.灵活设计课程结构、组织课程内容:模块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及要求,农村成人教育应采用具有综合性、针对性、拓展性的模块课程,形成“宽基础,活模块”即理论深浅适度,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模块课程包含通识(基础)模块与专业培养模块,通识模块为基本素质培养,主要包括基本科学素质、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现代信息化技术以及积极的发展意识包括熟悉国家“三农”政策、民主参与意识、创业就业意识等的培养。专业培养模块为专业技术内容,学习者根据个人实际按照各自不同的职业、岗位、兴趣以及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选修不同的模块。专业培养模块设置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与需求,在其深度、广度上应有所差异,如对于普通农民,课程设置以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努力改造和优化农业类专业,注重因地制宜开设课程,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与特色,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对于农业科技人员,课程设置以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为核心,努力提高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移能力。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课程设置侧重岗位技能培训、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以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对于农民创业者,课程设置侧重企业管理、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以培养其市场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对农村干部的培训课程则围绕农村政策、农业经济管理等,以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文化技能水平,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工作能力。
4.选择教学策略: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农村成人教育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改变传统的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守业轻创业、重单干轻合作的培养模式,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方法,突出实践感悟能力,激发和培养其自身的活力与创造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二是教学策略必须与学习者的类型相一致,[3]对于年龄、学历层次不同的学习者应采用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必须与具体的学习类型相一致,知识传授类、动作技能类与态度养成类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立体教学。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转换、存储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1.
[3]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