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平
(浙江省象山县社区教育办公室,浙江象山 3157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了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积极老龄化全球行动”。“积极老龄化”是以联合国“独立、参与、尊重、照料和自我实现”的原则为理论基础而提出的一个政策框架,是指老年人积极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使健康、参与和保障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一个发展过程。“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基本特征。在积极老龄化理论的视野下,老年教育需要重新定位和认识,老年教育不只是停留于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满足上,而更要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参与意识,强化权益保障。
当人进入老年时期,迫切需要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基本上没有生理疾病,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沟通和适应能力。老年教育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受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所限,对一些老年性疾病,未能及时发现,以致延误就医。有的老年人起居无常、不爱锻炼、不讲卫生,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老年教育通过“学、乐、康、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传授保健知识、开展保健活动,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先进文化的熏陶,帮助老年人有效抵制和清除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年教育致力于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和精髓。对老年人而言,社会参与是强调“能够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从老年人与老年教育的关系看,一方面,是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国家应重视老年人参与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老年人通过参与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自身、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实践新的生活理念,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是老年教育参与老年人的生存发展。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提升老年人的参与理念和能力,引导和协助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催生老年人新的人生目标,使其认识到自己还可以“有所作为”,生活依然可以精彩,并最终实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保障”是指政府、社会、家庭依照法律规定,向老年人提供政治、法律、经济及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积极老龄化最重要的改变在于把“需要为基础”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致力于把各种权利还给老年人。面对规模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国家、政府和社会必须集结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保障其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从教育的角度,老年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向老年人提供保障性的教育服务,兑现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动组织老年人参与法律法规等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使其对自己的权益保障有明确的认识,有助于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六个方面的保障目标大部分可以通过老年教育得以实现。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素质,有助于老年人得到更高层次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使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老年人逐渐被纳入社区教育发展的框架之内。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满足社区老年人教育文化需求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和变革凸现的年代显得尤为迫切重要。社区老年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老年人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在素质提升、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老年人投身社区老年学校学习,是老年群体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生命质量、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成果、实现精神文化养老的重要选择和有效途径。老年人闲暇时间多,孤独寂寞,如果没有政治性、方向性、主旋律的指引,很容易误入歧途。针对现代老年人的特点、心理变化、生活方式,通过社区教育加以科学引导,使其了解时事政治、经济形势,形成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学会应用现代生活工具,提高掌控生活的能力;使其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提升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使其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促进广大老年人整体素质的提升。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已逐渐下移到社区。社区这块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它,就有可能被封建迷信、邪恶庸俗的文化占领。而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可以始终让先进文化占据主流地位,促进社区文明,形成新型人际关系,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老年学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力军,把文化展出活动从老年学校办到社区,把歌舞体艺活动从教室学练到广场,带动并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区老年人群中,各方面人才集聚,只要有平台,“琴、棋、书、画、乐”的氛围就会不断浓厚。老年学校接纳广大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组织文体社团,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随着队伍扩大,文化品位提高,社区文化发展繁荣是不容置疑的。
稳定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前提,与老年群体紧密相关,因为他们与每个家庭、各个阶层都密不可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诸多问题凸显,接受过老年教育的学员,相对来说能够比较好地调整心态,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大批老年学员由于经验丰富,敢说敢管,办事公正,渴望安定,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发挥组织作用,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发挥宣传作用,在扶贫济困、困难援助中发挥带头作用,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发挥教育作用,在社区化解各种矛盾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家庭成员、邻里之间发挥凝聚作用。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老年教育会显示稳定社会的强大威力。
老年教育向社区延伸,既是积极应对老龄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证。新形势、新任务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使社区老年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年大学,而接受老年教育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极少,多数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新区的建立,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很多老年人年老体弱,不适合长途跋涉,考虑到交通安全、时间、精力和费用开支等因素,不得不放弃到老年大学学习的机会。依托社区开展老年教育,可以让更多的老年人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建立小区学习点是最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属地化学习形式。近年来,很多地方办起了社区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在目前老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依托老年大学和成人学校开办社区老年学校,使老年人就近入学,省时省力,安全便捷。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完善镇乡(街道)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健全社区、行政村老年学校分校的设置,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老年教育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入学率。
社区老年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主”,为老年人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老年人的需要为基础,坚持康乐性与进取性相结合,既要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又要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的需要;既要有书法、声乐、国画、武术等传统课程,又要有信息技术、营养保健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同时要结合实际开设特色课程。农村老年学校适当设置脱贫致富、种养殖技术等课程。要积极采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使老年人的知识结构与信息的获取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经验分享、文化活动、公益服务等方法来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要高度关注老年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生命教育。对老年人的贡献和付出及时加以鼓励,使老年人增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信心。
加强老年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是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基础。社区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单位,大批干部下派到社区,社区工作得到极大强化。各地要抓住机遇,积极组建社区教育机构,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满足社区需要的管理及师资队伍。专职人员在现有的教育工作者和行政人员中统筹安排;兼职人员按照实际需要聘用;志愿者的组织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内离退休干部、教师、企业家等人员的积极性,让能者继续发挥余热,并深入了解社区内中青年人力资源在教育、文化、年龄和职业上的构成状况,做到人尽其才。努力形成一支富有爱心、热心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师资管理队伍。要加强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有计划安排他们外出学习。要注重个性化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将关爱、尊重、信任放在首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1]郭莲纯.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实践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2]福建省老年学会.积极老龄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3]孙建国,等.中国老年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罗炳权,等.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5]上海教育委员会.第六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文集[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