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规律的高职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学设计

2013-12-04 18:01方黛春王孝坤
成人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责任教学内容

方黛春 ,王孝坤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a.信息学院b.高职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315100)

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无论是国企、外企还是民企,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得分整体偏低,有26 家企业得分为零或者负分。从大学生角度看,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很强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所以,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大学生责任文化素质的教育,从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入手,可以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一、高职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本质是客观的,但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表现是不同的,人们对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本质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有差异性和相对性是正常的。从本质上说,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本位的素质教育。能力本位素质教育这一本质定位,规定了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的特定内容和方式。我国高职院校传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传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与先进工业文化教育结合的结果,是我国传统养成教育方式与国外能力本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的结果,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传统职业素质教育因缺少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相互关联的系统性,因而难以清晰地观察和测量的问题,也解决了外国职业素质教育的短期培训认证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问题。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继承了我国传统职业素质教育全员全程化、知识认知、日常养成等培养方式,引进了外国职业素质能力训练培养方式,把内在动力培养与外在行为态度表现培养整合在一起,通过基础训练引导、日常养成固化、社会活动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文化素质。表里互动、内外兼修是能力本位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

能力本位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把教学内容定位于社会角色实践情境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经验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学习方式定位于社会活动实践过程,让学生在运用责任文化素质解决职业学习问题、社会实践问题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形成责任文化素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学习和活动学习理论。责任文化素质形成与培养规律与责任文化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责任文化素质教育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智力特点问题;有效解决了责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于社会角色实践过程系统化建构问题;有效解决了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做一体化问题。

二、责任文化素质养成的心理规律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一个参与生活的过程,是塑造人的性格、行为习惯和倾向性的过程。杜威主张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行灌输,将现实中的道德问题提供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道德智慧和道德的发展。同时,学校应该利用活动性课程教学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学校学习意义上的素质形成,一般认为是一个心理结构构建的过程,责任文化素质心理构建的过程一般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行动品质、主题品质的构建。责任文化素质的内化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责任认识是前提,责任情感是基础,责任意识是动力,责任行为是体现。

一是责任文化认知品质。责任文化认知品质指对责任文化认识的心理机制。一方面掌握责任文化知识的方式方法,如责任文化知识习得、转化和巩固、迁移和应用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影响责任文化知识学习与积累的因素,包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原有知识储备、心智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等。

二是责任文化情感品质。《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理学认为,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和反映的倾向性,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构成。责任文化情感的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指向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随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和情感,行为成分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即对行为对象准备或已经做出的某种反映。人们可以通过态度行为表现判定一个人的责任文化情感,而责任文化态度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将其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感具有动力、调节、信号、保健、感染、迁移等功能。

三是责任文化行动品质。责任文化行动品质是在一定生理条件基础上,在责任文化心理活动支配下,按某种要求反复联系形成的,可以通过外在的比较固定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包括肢体品质和心智品质两个部分,表现为责任行为能力。责任文化行动品质形成主要以程序性、策划性知识掌握为前提,一般要经过认识—模仿—练习—反馈—熟练—定型这样一个过程,具有流畅性、迅速性、经济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四是责任文化主题品质。责任文化主题品质是一种完成责任主题实践活动的综合能力。它通过迁移使责任文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经验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重新整合,一般通过三种形式实现,即同化、顺应与重组。影响迁移与整合的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素质、教学水平等。

笔者认为,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识、责任行为四个环节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共同促进责任感的形成。

三、基于心理构建的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学设计

根据责任文化素质“知、情、意、行”的心理构建,学生责任文化素质的形成、固化、发展、迁移、提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责任文化素质教育过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形成的过程,分为基础训练阶段、日常养成阶段、主题实践阶段、职场养成阶段四个阶段。责任文化素质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形式设计、实施体系设计、评价体系设计六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主要解决“训练什么”、“养成什么”、“实践什么”的问题,包括训练、养成、实践教学内容载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三个部分。

基础训练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基于自然人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社会与职业定位、社会与职业准备、社会与职业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包括的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问题/任务,确定阶段训练课程教学内容载体。日常养成内容体系设计将日常社会活动、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校园活动,将社会活动情境、学习活动情境、生活活动情境、校园活动情境,将作息习惯、校园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接人待物习惯,进行典型化处理,从而对责任文化素质养成教学内容的类型、类别、关系进行梳理和把握;主题实践内容体系设计基于生命责任实践、家庭责任实践、学习责任实践、校园责任实践、公共责任实践等主题活动构建公共责任文化素质主题实践教学载体,从学程安排、学习(训练、实践、实习)方法(项目)应用、成绩考核应用几个方面,对主题实践教学内容的类型、类别、关系进行梳理和把握。职场课程过程内容体系设计基于上岗培训、职业适应、职业调整、职业提升等应用教学载体,对应用教学内容的类型、类别、关系进行梳理和把握。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责任文化素质教学方式,是一种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的结果,主要解决如何训练、如何养成、如何应用的问题。

以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问题与任务情境为导向,根据不同阶段,联系学生日常社会活动习惯、日常学习与生活习惯、主题实践内容、顶岗实习问题与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方法、经验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的训练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基于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问题与任务完成的过程设计训练教学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主动建构责任文化素质认知经验结构、行动经验结构、情感经验结构。强调训练教学应尽可能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教师应提供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多元选择、个性化应用,鼓励学生自我设计、管理、调节学习过程。根据训练教学内容的不同,责任文化素质训练教学,可选择并组合演示观察、情境体验、案例分析、引导反思、现场参观。

(三)教学程序设计

责任文化素质教学程序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流程进行编排后形成的时空顺序。

1.基础训练教学程序设计

基础训练教学程序设计决定先训练什么,后训练什么,各种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角色如何配合,前后如何相互衔接。训练教学程序设计既要依据学生学员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学生学员的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心理结构、训练准备状况和风格,也要考虑不同性质的责任文化素质知识与技能、活动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迁移、整合、类化的规律,还要根据教学设施、设备、材料状况。

第一步,要遵循“先总后分”、“渐进分化”、“分类整合”等教学过程结构模式,把训练教学流程分为课程训练教学流程、单元训练教学流程、专项训练教学流程设计三个层次。

第二步,按照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将训练课程教学分为“问题型”、“任务型”两种类型。按照任务理解准备—思路优化—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业务操作—验收评估六个步骤设计任务类单元考核教学流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办法—能力准备—解决问题—评估验收—迁移应用七个步骤设计问题类单元考核教学流程。

第三步,按照告知—引入—模拟操练—深化—归纳—独立操练—总结—深化作业的顺序分解考核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第四步,综合考虑教学任务、学习者特征、学习规律、教学资源状况几个方面,安排单元教学时间。从教学任务落实角度,要把教学任务均衡地分配到各个教学流程和步骤当中去:从学习者特征角度,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风格安排教学进度和个体学习时间;从学习规律角度,按照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形成的不同规律,综合能力、素质迁移、整合、优化的规律安排教学进度、分配个体学习时间;从教学资源角度,根据教学条件配置状况和水平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学习时间。

2.日常养成教学程序设计

养成教学程序设计决定先养成什么,后养成什么,怎么相互衔接。养成教学程序设计既要依据学生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学生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心理结构、养成准备状况和风格,也要考虑不同性质的责任文化素质知识与技能、活动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与不同社会责任、职业责任的关系,以及教学设施、设备、材料的实际状况。

第一步,要遵循“先总后分”、“渐进分化”、“分类整合”等教学过程结构模式,把养成教学流程分为日常社会活动型、日常学习活动型、日常校园活动型。

第二步,按照行为顺从(规章约束、检查评比、相互监督、奖励惩罚)——思想认同(典型案例学习、角色扮演熏陶、自我监督、分析改进)——价值内化(总结反思、教育他人)三个阶段实施日常养成教学流程。

第三步,综合考虑教学任务、学习者特征、学习规律、教学资源状况几个方面,安排单元教学时间。从教学任务落实角度,把养成教学任务均衡地分配到各个教学流程当中;从学习者特征角度,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风格安排教学进度和个体学习时间;从学习规律角度,按照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形成的不同规律,综合能力、素质迁移、整合、优化的规律安排教学进度、分配个体学习时间;从教学资源角度,根据教学条件配置状况和水平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学习时间。

3.主题实践教学程序设计

主题实践教学程序设计决定先应用什么,后应用什么,怎么相互衔接。应用教学程序设计既要依据学生运用责任文化素质解决主题实践问题时的心理结构、准备状况和风格,也要考虑责任文化素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具体社会实践问题迁移、整合、类化的规律,以及教学设施、设备、材料的实际状况。

第一步,要遵循“先总后分”、“渐进分化”、“分类整合”等教学过程结构模式,把责任文化素质主题实践教学流程,分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四种类型。

第二步,按照明确目标—确定内容—案例引导—自觉应用—总结分析—检查评比—改进提升七个阶段设计应用教学流程。

第三步,综合考虑教学任务、学习者特征、学习规律、教学资源状况几个方面,安排单元教学时间。从教学任务落实角度,要把应用教学任务均衡地分配到各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当中;从学习者特征角度,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风格安排应用教学进度和个体学习时间;从学习规律角度,要按照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形成的不同规律,综合能力、素质迁移、整合、优化的规律安排教学进度、分配个体学习时间;从教学资源角度,要根据教学条件配置状况和水平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学习时间。

4.职场养成课程教学程序设计

职场养成教学程序设计决定先应用什么,后应用什么,怎么相互衔接。应用教学程序设计,既要依据学生运用责任文化素质解决职业学习问题时的心理结构、准备状况和风格,也要考虑责任文化素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通用型,解决具体顶岗实习问题迁移、整合、类化的规律以及教学设施、设备、材料的实际状况。

第一步,要遵循“先总后分”、“渐进分化”、“分类整合”等教学过程结构模式,把责任文化素质职场应用教学流程,分为上岗培训、职业适应、职业调整、职业提升应用四个部分。第二步,以顶岗实习过程为主线,按照明确目标—确定内容—案例引导—自觉应用—总结分析—检查评比—改进提升七个阶段设计应用教学流程。第三步,综合考虑教学任务、学习者特征、学习规律、教学资源状况几个方面,安排单元教学时间。从教学任务落实角度,把应用教学任务均衡地分配到顶岗实习内容和工作流程当中。从学习者特征角度,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风格安排应用教学进度和个体学习时间;从学习规律角度,按照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形成的不同规律,综合能力、素质迁移、整合、优化的规律安排教学进度、分配个体学习时间;从教学资源角度,根据教学条件配置状况和水平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学习时间。

(四)教学形式设计

教学形式设计,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确定在特定教学时空环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序。责任文化素质训练教学形式有集中训练式、分组训练式、个别训练式三种基本形式。

首先,基础训练教学形式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根据社会活动和工作场形式的不同,在这三种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演化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教学形式。同时,训练教学形式还要与不同性质的训练教学内容相适应,学科基础性的知识技能训练常常要采取集中训练形式,特定的程序性知识与技能则需要在解决社会角色转型、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问题过程中个别传授。

其次,日常养成教学形式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根据养成教学时空环境的不同,在这三种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养成教学形式。同时,养成教学形式还要与不同性质的养成教学内容相适应,日常社会责任、校园活动责任习惯养成常常要采取分组养成形式,学习活动责任则需要采取个别养成形式。每个养成单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要根据单元养成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

再次,主题实践教学形式设计有单项应用式、综合应用式、集体应用式、分组应用式、个别应用式几种基本形式。每个应用教学单元选择什么样的应用教学形式,往往要根据主题实践项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如共性的责任文化素质培养往往采取集体应用方式,团队责任文化素质培养采用集体应用方式,个性化的责任文化素质培养采用个别应用方式。

最后,职场养成课程教学形式设计有单项应用式、综合应用式、集体应用式、分组应用式、个别应用式几种基本形式。每个应用教学单元选择什么样的养成教学形式,往往要根据养成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如上岗培训情境中的养成往往采取集体应用方式,团队工作实践情境中的养成一般采用集体应用方式,独立工作情境中的养成一般采用个别应用方式。

(五)教学实施体系设计

教学实施体系设计包括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媒介的选用两个部分,主要解决“怎么训练”、“怎么养成”、“怎么应用”的问题。

1.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责任文化素质教学目标是综合性的,但就每一个单元、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而言,往往需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经验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要有所侧重。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如为建构认知经验领域而进行的教学,演示观察、情境体验、案例分析、引导反思等方法比较适用;侧重情感态度领域建构而进行的教学,现场参观、案例陶冶、角色体验等方法比较适应;如果侧重行动领域建构,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组织管理、检验评价等方法则比较适宜;如果属于综合性责任文化素质训练,则应采用学徒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过程功能教学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如调查研究法既可以用于知识认知,也可以用于动手能力培养,也能够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求实的品性。

2.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新旧能力、素质结构的迁移、整合与类化,原有认知经验结构、行动经验结构、情感态度经验结构水平对新的学习往往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为此,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情况下,才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教学方法。低年级学生缺乏社会与职业实践体验和经验,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比较适合选择单一的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法,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与职业体验和经验,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就可以比较多地选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第二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结构、行动经验结构、情感态度经验结构选择方法。如认知经验结构建构,习得学习可选择案例启发引导与讲授、谈话结合的方法;在转化与巩固教学中应选择实验法、练习法、复习法;在迁移与运用教学中应选择项目法、任务法、问题法等教学方法。另外,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师教学风格也是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3.综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对象,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在熟悉和驾驭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和对象实际,进行综合灵活组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讲授、讨论、谈话等方法,对有一定实践体验、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建构认知经验结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却不适合缺乏实践体验,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欠缺的教学对象,更不适合操作技能、技巧的教学;参观、体验、演示、案例等直观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有利于直观感知却难以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实验、练习、实习等操作性教学方法,有助于理论知识巩固、转化和技能形成,但如果不进行学科理论提升,就难以系统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项目法、任务法、问题法有助于综合素质、能力的迁移、整合、类化,但如果没有其他教学方法辅助建构必要的认知领域、行动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进程,灵活组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六)教学考评体系设计

责任文化素质教学考评,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评定的活动,在内容上分为课程学业考评、单元学业考评、专项学业考评。职业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考评可采用档案袋法、技能测试法、问题法、项目法、任务法等。教学目标是制定考评标准的主要依据,考评者按照评价标准判断教学价值的大小,态度行为——表现是学习主体是否具备素质的主要观测点,主要从解决职业学习与实践问题,完成职业学习与实践任务的独立程度,完成的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测量。设计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部分的次序,确定考核评价工作的层次和次序:课程考核评价——单元考核评价——专项考核评价。第二步,按照社会与职业认知、社会与职业准备、社会与职业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目标和规格,确定课程考核评价的目标、内容、载体、方式、方法等。第三步,根据职业准备、职业适应、职业发展包含的职业学习与实践活动项目,确定单元考核评价的目标、内容、载体、方式、方法。

总之,责任教育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势在必行,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更要结合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心理规律,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还有我们的一腔热情与责任感,多样化我们的教学形式与途径,为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竭尽全力。

[1] 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王何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方黛春.论高职学生责任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责任教学内容
山西省2022年对口升学本科、专科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录取办法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