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12-04 15:46朱冉冉
成人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社区评价教育

朱冉冉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所谓社区教育自我评价是指由社区教育的组织和人员根据社区教育评价原理和方法对其自身组织的社区教育活动和人员素质进行评价的活动。社区教育自我评价是社区教育评价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组织评价的基础,是组织评价的预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及时了解社区教育动态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工作效果,以便及时调控计划、方案的实施程序,及时反馈矫正,达到预期目的。然而,我国社区教育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暴露诸多弊端。

一、社区教育自我评价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社区教育自我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制约社区教育顺利发展的瓶颈。

(一)自我评价内容单一,缺乏多元性

自我评价程序一般是:首先评价对象对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规定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写出自评报告并准备好各项相关的评价文献与事实数据等资料。但是,诸多自评报告显示,社区教育自评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自评内容过少,评价项目的维度单一。例如,仅从物质环境方面(如各种配套设施)进行自评,却忽视了政治环境(党群关系、社区党组织机构、规范体系)以及其重要的精神文化环境(群体间关系、居民素质、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导致结果缺乏说服力,自我评价的意义不大,没有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不利于以后的组织评价和社会评价工作的开展。

(二)自我评价方法滞后,缺乏科学性

自我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总体方法论层面的,也有具体措施手段的。然而,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劣势和优势,如果不慎重选择评价方法,单独运用一种,势必不能扬长避短,保证评价的有效性。例如,有些社区教育在自评时,只使用定性评价法,将个人情感因素渗透在评价过程中,造成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主观性,难以确保评价标准的客观和公正。相反,还有些社区虽然意识到主观因素的干扰会给评价结果带来偏差,但却一味地反对定性评价法,推崇定量评价法,这种过分追求量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现象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过度追求量化标准,会导致复杂多样的教育现象变得简单粗陋,禁锢了评价思维,缩小了评价的视野,使评价的结论片面化。另外,评价者忽视个体内差异法在自我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管理者仅重视社区间的横向比较,没有纵观自身的发展轨迹,不能在自我比较中进行自我反思。因此,评价方法科学性的欠缺,会大大降低评价的精确度。

(三)自我评价模式僵化,缺乏创新性

社区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它的社区特色性。为社区服务既是它的义务,也是它的功能。各地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也随之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这意味着社区教育自我评价的模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各地自身的实际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但是,目前诸多社区却依然沿用传统的或套用其它地方社区教育的自我评价模式。一方面,实践表明,传统的自评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指导思想上,缺少发展的眼光,静止地、孤立地随意设置评价项目,缺少整体关联的评价,主线模糊、目标不明;在评价功能上,仅限定于机构内部小范围的调查功能,并不注重反馈和反思后的提高;在评价主客体关系上,依然难以改变被评对象(客体)的被动受评的地位;在评价行为实践上,偏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一维式”评价行为。另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地域性”日益凸显,呈现出地方特色,评估对象、评估目标、评估标准等各有不同。一味套用或模仿其它地方的评价模式,严重脱离了当地社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这种生搬硬套的评价行为非但不能“对症下药”,反而固化了人们的思维,起不到应有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四)自我评价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积极性

社区教育自我评价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社区教育评价委员会或社区教育评价小组人员的素质。目前在主客观两方面都表现出素质不高的现象。在主观方面,评价人员在社区自评时主观臆断,没有站在客观、全面、科学的角度去认识社区教育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存在“主观滤波效应”,以至于形成错误的质量观和评价观。自评过程中还存在消极的应付心理,如自我评价马虎草率,把社区的自我评价当作一项和自己无关的任务,图形式走过场;评价动员不利,敷衍了事;提供材料残缺不全、支离破碎;日程安排计划不合理,时受冲击;对上级下达的任务推三诿四、拖拉搪塞,等等。久而久之,对评价工作产生了职业倦怠,没有动力,缺乏积极性。在客观方面,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的评价小组成员没有经过专业和高质量的训练。2012年李敏对北京T街道的调查显示:目前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面已达到96.1%,只有11.5%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效果非常好,仍然有30.1%的人回答“一般”,2.6%的人认为“不太理想”。培训效果不高,导致评价知识、技能、组织力、影响力都匮乏,人力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势必会影响教育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自我评价结果失实,缺乏客观性

在理论上,自评是社区教育最佳的评价方式,因为社区管理者对本社区的运行状况是最了解的,也最清楚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成效和面临的困境。自评往往能有效改善教育活动,并成为社区教育自主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实然往往与应然背道而驰,在评价实践中,社区教育自评因其“信度”难以有保证,不被重视,经常被排斥在正规的评价体系之外。自评信度过低,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分析造成信度低的原因:第一,根据自我提升的观点,个体在社会比较中有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通过自我提升,人们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社区管理者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掩盖工作中的不足,担忧不良评价会影响个人的名誉、晋级提升、领导印象。第二,个体在自我归类的过程中,倾向于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自己所属的群体。在自我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者就是参与者,很容易掺入一些功利性动机与行为,认为好评可以为自己的社区群体带来更多的利益,如各种形式的奖励、资金扶持等等。以上伪造真实数据、文过饰非的行为,使评价失实失范,违背了自评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客观性原则。

二、解决社区教育自我评价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社区自我评价内容

社区教育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以及丰富多彩性,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在进行自评时,要充分考虑评价内容的多样性。2006年陈乃林在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中,把社区的地理空间、社区居民和家庭、社区的群体关系、服务设施、社区组织以及制度准则等,作为评价内容。而厉以贤先生的社区教育评价内容则从以下方面考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居民间的合作互助意识与人群关系;居民的组织发展水平及其自治能力与自助精神;社区文化生活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区社会秩序情况;对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可见,社区教育自我评价的内容是多维度、多元化的,要从多个视角、多渠道对其做出综合评价,而不仅仅是专题评价。因此,应立足于整体性原则,不仅重视社区教育常规项目(如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实施过程等)的评价,还应该从社区居民精神面貌、对本社区教育的认同感、参与程度以及满足不同层次居民教育需求程度等多方面来评价和反思。

(二)采用科学的社区教育自我评价方法

社区教育自我评价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指必须符合社区教育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客观规律,意味着必须采用科学的自评方法。一是要量评与质评的有机结合。在社区教育评价过程中,不能过于看重统计数据,同时还要十分重视结合运用质评方法,如座谈、访谈、调查、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档案资料分析等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克服“标准化”、“等级化”的倾向,避免因过于重视量化而造成的社区教育复杂现象简单化的弊端。二要重视差异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社区教育的原有基础与当前发展水平状态,即找出现有不足,从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三要切实可行,从实际出发。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与本地区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在评估科学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与手段,降低投入成本。此外,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意识,集思广益,设置社区居民意见箱,也可根据本社区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与借鉴其它先进社区的有效评价方法和体制。总之,要高度重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并最大限度地坚持数据资料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三)构建发展性社区教育自我评价模式

评价不能仅仅理解为对某一活动结果的判断,而应贯穿在整个社区教育全过程中,要促使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模式向着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转换。发展性社区教育自我评价模式以促进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注重自我反馈后的自我完善、自我促进。按照哲学观点,自我评价的过程应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自评与外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发展性自评模式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效结合。结果性评价是一种总结性和鉴定性评价,用来对结果进行鉴定和区分,以便筛选优劣;过程性评价着手于对发展过程的诊断,及时地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发展。但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绝对划分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高质量的自评要求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共同促进社区教育的融合和发展。第二,自评是外评的基础,为他评提供可参考资料。不能将自评和外评当作两个互不相干的运行系统,而要互相借鉴双方的结果。社区教育在进行外部评价时,可将自我评价的结果作为参考资料,减轻评价任务;自评组织也要及时关注外评结果,看到自身的不足,以便及时更正,做好下一步的发展规划。第三,对社区教育的需求进行评估。有研究认为,自我评价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来看待作为客体的主体属性的过程”。因此,要把需求评估作为自评的第一步,把是否满足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是否满足促进社区教育发展,是否满足建设和谐社区这三大需求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四)加强社区教育自我评价队伍建设

评价人员作为“双重主体”,既是社区教育实践的主体成为被评对象,也是自我评价的主体,在社区自评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支优秀精干的评价队伍,是推进自评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第一,要着手于提高评价人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形成正确的社区教育评价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提高教育培训来满足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满足社区工作者的主观需要。第二,提高自评队伍的职业卷入度。所谓职业卷入度,即为个体对其工作的心理认同的程度。有研究表明,工作卷入度对员工工作绩效是十分重要的,且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正影响。营造良好的自评氛围,使人员对工作的心理认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升工作绩效。第三,突破单一主体评价的局限,使评价队伍呈现多元主体性。社区教育的自我评价虽然是由社区管理者组织,但还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要做到社区居民评价与行政评价并举,发挥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征求群众对评价活动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将社区居民也纳为评价主体之一。

(五)对被评价者进行心理调控

社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社区居民的主体性,社区教育自我评价必然同步强调社区居民作为受评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在评价活动中要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心理调控。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发生的心理现象是由对评价的认识和评价活动引起的,其心理内容集中地表现为怎样对待评价的问题。因此,被评价者的心理调控,主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控制评价的方式与活动。首先,提高对评价工作的认识。一要搞好评价动员,宣传社区教育自评的重要作用;社区领导和骨干要为群众做出榜样,以正确的态度积极投入评价工作。第二,保持评价者和被评者良好的心理交往状态。缩小“评价心理距离”,实现双方的互动融合,只有二者的心理交流处于良好状态,才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使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第三,结果反馈方式要灵活多样。社区评价小组要注意反馈结果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需要和敏感因素采取不同方式,启发式反馈和讨论式反馈相结合,直线反馈和曲线反馈相结合,以避免社区成员感到挫折,产生焦虑,引起心理冲突。

总之,社区教育的自我评价是社区在动态中自我完善、实现平衡发展的过程。只有认清社区教育在自我评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以评促建,切实让社区自我评价起到检测和诊断的功能,成为促进社区自身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现社区教育评价的目标和价值。

[1]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04.

[2]李敏.构建世界城市: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研究——以北京市T街道为个案[J].成人教育,2012,(2):4—8.

[3]董妍,俞国良.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78-185.

[4]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5]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厉以贤 .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7]陈新汉.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关于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普遍性、非私人性及紧迫性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5-11.

猜你喜欢
社区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社区大作战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