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颖 杨 君 黄 维 赵云峰
2012年中国钱币学研究比较突出的成果在古代银锭领域,中国钱币博物馆第一次对中国古代银锭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研究;还有学者将钱币学与货币史相结合,对晚清厘金制度和厘金银锭进行了深入研究。河南新郑监狱春秋铸钱遗址,是钱币考古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对以往学术界观点比较一致的楚国 “三钱之府”的解释,有学者提出了新见解;关于秦汉简牍中 “入钱缿中”律的句读和释读亦有新观点出现,值得关注。
黄锡全介绍了一枚 “罚”字三孔布,该枚钱币据传出自山西五寨县,其 “罚”字与三晋系中山器文字特点相同,应释读为 “罚”,为地名;根据相近读音,“罚”可能与古地名发干为同一地点;发干西距冠县及三晋黄城不远。①孙敬明利用考古发掘成果,对滕州薛国晚商到西周早期墓地随葬货贝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此薛国墓地墓葬坑几乎皆出土海贝,墓主口中含贝、手中握贝、脚端随葬贝,作者认为这是当时薛国墓葬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并且西周时期齐、鲁、莒、曾、滕、邾、莱等国都是以海贝随葬,其间似差别不大,春秋时期才逐渐出现差异。②
公柏青对汉代压胜钱中与天地观念有关的图案纹饰进行了梳理,包括二绳和四维、八极和四极、九宫中的四仲和四钩、规矩纹等,对汉代人的宇宙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这种有宇宙框架的压胜钱是希望得到上天和神庇佑的吉祥器物,主要集中在新莽和东汉时期。③霍宏伟通过考证,认为国家博物馆馆藏的 “国宝金匮”完品为张叔驯转让给陈仁涛,再由陈仁涛转卖给我国政府所得;清代 《古泉汇考》、《古泉汇》所著录的国宝金匮残钱各半枚,都有可能是伪品。④
目前学界对中国古代的银锭制作技术研究甚少,为此中国钱币博物馆开展了 “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实验研究”。在此之前,课题组成员对古今中外与银锭制作技术有关的文献资料、考古出土实物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中国至迟在汉代就已掌握灰吹法炼银技术,西汉时期已能炼制出纯银;蜂窝是古代银锭最重要的表面特征,这种现象与使用的模型材料、脱氧工艺、银料纯度、浇铸温度、浇铸速度等因素都有关系;银锭的丝纹与宝翅成型工艺也与银料纯度、冷却方式和速度相关。⑤李小萍将史料与存世厘金银锭实物相结合,对晚清厘金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了各地厘金银锭的类型和地域特点,主要包括四川、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等厘金银锭。从现存厘金实物看,小锭多见,五十两大锭发现很少;铭文内容是地名加厘金、厘课、厘金局、盐厘、土厘等;各地银锭即使上面没有厘金字样,也不能断定该银锭里没有包含厘金的成分。⑥清中晚期开始,四川有州县实行 “盐课归丁”,遗留下的盐税银锭实物主要包括 “归丁盐课”银锭和 “归丁票盐”厘金银锭。文汉宇对这段盐制历史和该类银锭实物进行了探讨,将银锭上的铭文信息详细分类,指出 “归丁盐课”银锭版式比较单一;“归丁票盐”银锭上錾明 “票厘”二字,票厘银锭又分为上解票厘银锭和票厘存留银两种。⑦李建清通过对清宫档案的梳理,以及钱币实物研究,认为光绪十一年福建并没有在福州船政局铸造机制制钱,船政局试铸之八分五厘制钱为翻砂铸造;光绪十二年福建于机器局铸造的制钱也是翻砂铸造,只是摇光工序试用了机器;所谓的 “宝漳”机制制钱,实际上应是宝宁局所铸 “宝宁”制钱,满文 “漳”和 “宁”写法相近,宝宁局只于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至次年五月短暂铸造制钱。⑧
王允庭对孙中山先生1911年发行的中华民国金币券进行了实物研究,指出它是一种民间组织发行的无期限贴水债券,对金币券的形制与内容、版式区分、冠字与编号、水印进行了详细说明。⑨李银对民国秦启荣发行的纸币进行了梳理和考证,辅之以大量的钱币实物图片,就 “建国钱局兑换券”、 “利源号”钱帖、加盖 “利民兑换券”或 “利民流通券”的国民党法币等三种纸币,予以分别介绍和探讨。⑩刘敬杨等对上世纪初福建流通的唯一一种军用钞票发行的历史背景、种类、发行时间以及有关历史史实进行了考证。⑪张新知等对1919-1931年在哈尔滨发行 “哈大洋券”的历史背景、发行历程、外国银行插手发行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有关六家行号发行的 “哈大洋券”的数量和种类作了研究。⑫周祥利用档案资料,对中国近代八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实业银行印制的四版纸币进行了梳理,详细考察了每版纸币的发行过程、印制公司以及印制数量、券别等,以及最后因国民政府法币改革而销毁印版的情况。⑬中国银行历史上从未有 “直隶”分支行的设置,却有 “直隶”地名券发行流通,对这一特殊现象,缪汝平通过实物研究,指出中国银行 “直隶”地名的 “楷书”和 “隶书”地名券分别由津、京两分行发行,并详列了该地名券的各种券别及号码和发行张数。⑭
张光等对北海银行临淄地下印刷所进行了实地考察,介绍了北海银行临淄地下印刷所从筹建、地下印刷所方位、地下布局、票券印制以及撤离的基本情况,核实了所印券别、购买力等问题,并对今后临淄地下印刷所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分析建议。⑮孙礼新详述了新四军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在华中成立江淮银行的过程,并介绍了新四军华中局领导在华中地区发行江淮票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发行政策、发行和流通的方式、发行区域、发行量等。⑯杨天亮介绍了建国初期人民银行对抗战时期皖中大江银行发行的大江币的兑换和回流流程。⑰
对于 《史记》中出现的楚国 “三钱之府”,目前学界的解释基本一致,认为它是楚国的国家钱库,“三钱”即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艾俊川认为这一解释偏离了词语原义,并影响了由此生发出的各种观点,“三钱之府”应是一个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用 “钱 (铜钱)”来缴纳、以 “钱”为名的赋税,此处的 “钱”应属于赋税概念;楚王在大赦前要 “封三钱之府”,是一种减税的举措,是高调宣传让国人知道他要实行 “德政”,符合德政 “薄征、缓刑”的机制。⑱陈伟对秦汉简牍中 “入钱缿中”律的句读和释读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为作务”系固定词组,意为官营手工业;“齎钱”,是损坏公物后依价赔偿的钱款;“质钱”,是为大型交易提供质剂而收取的税金;“入钱缿中”律涉及的款项只是地方官府收入的一部分,由基层官署收受后,送交县少内集中封存;在秦律中,“入钱缿中”律可能同时出现于 《关市》、 《金布》 二律而各有侧重。⑲
有学者经考证认为,安徽芜湖市南陵县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和铜陵境内所产之铜,是古代 “丹阳铜”的主要部分;吴王刘濞 “即山铸钱”的铸址应在汉代丹阳郡所辖区域,或者就在皖南盛产铜矿的区域;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的梅根冶和梅根监故址应在今安徽池州的梅龙镇。⑳田玉娥以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渤海遗址发现的和同开珎为切入点,对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往来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渤海国与日本贸易往来密切,双方互到对方的国土,而且渤海国在与日本进行交易和商业往来过程中,开辟了三条由中国东北至日本的重要交通线。㉑毕波对货币量词 “贯”,从西域地区出土的胡语、汉文文书等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尽管 “贯”的意思是1000文,但西域地区发现的唐代文书表明,通常情况下只有钱数大于等于10000文时才会用 “贯”。㉒
俞晖等通过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和货币发行情况的研究,考察了北宋前期政府防止通货膨胀的方法和效果,认为宋廷在增加铜钱产量、规范钱币质量、严禁私铸劣币的同时,还采取了其他各种相关的经济措施,如大力发展生产,紧缩财政开支,禁止商业投机等,有效防止了通货膨胀的发生。㉓昏钞的倒换与销毁是元代纸币发行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森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元政府完善并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较完备的无限期流通纸币兑换及销毁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规章根据纸币流通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不断增订和修订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以满足统治者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币制,却严重桎梏着元代纸币发行与管理水平的发展。㉔
李庆新根据西沙群岛海域明初沉船遗留的铜钱、铜锭,以及湖北梁庄王墓出土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铭文金锭,对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货币流通、商品交换等情况进行了阐释,这些货币与贵金属制品印证了历史记载的一些重要史实,即郑和下西洋确实动用了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财。㉕黄阿明以万历三十九年留都铸钱事件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了事件发生前两京对于留都鼓铸的态度,以及事件发生后两京的应对情况。认为无论明代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在处置私铸突发事件,消除私铸问题上,缺乏良策;政府对私铸的妥协,暴露出明代国家在制度运作、政令实施过程中存在软弱的一面,在万历中后期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弱点展现得更为充分。㉖
王德泰等主要通过清代内阁题本,考察了嘉道时期的全国铸钱数量,认为规模较大钱局的实际铸钱量与嘉庆五年 《户部则例》规定的额数基本符合,在道光四年以前,全国实际铸钱量应不低于250万串;道光四年后铸钱量下降,但降幅不大,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全国实际铸钱总量应接近250万串。㉗庚子之乱中通商银行北京分行遭劫一案,一些学者认为是义和团和武卫中军所犯。张小杰通过对史料和实物的分析研究,指出通商银行被抢的不仅有北京票,还有小号码的沪票,而通商银行抢劫的元凶是日本人;1903年日本人使用这些被劫钞票引发了中国银行业第一次挤兑风潮。㉘姜林梳理了近代湖北银炉业中官炉、民炉的兴旺、发展与消亡过程;并对汉口公估局的职能、运作章程、银两的鉴定方法与步骤、公估费用等进行了考察。㉙
寇尚民考察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2008年初的银元收兑往事,包括国民党政府法币改革时期、推行金圆券时期,并利用人民银行的档案文献对新中国成立初年、“文革”期间、“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后等几个阶段的银元收兑政策、收兑数量、收兑银元的去向进行了解读。㉚
2002年至2003年发掘的新郑监狱春秋铸钱遗址,是钱币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陶空首布范、范芯、熔炉块、浇包、制范工具等文物,是春秋时期郑国一处专门铸造空首布的作坊遗址;1400余块空首布范按照空首布型腔的形制可分为五型;芯范只能使用一次,而每一套空首布面背范理论上可使用数十次,根据出土实物判断,最多的达45次。此次发掘大致厘清了空首布的铸造流程,纠正了芯范用芯盒翻制的传统看法,确定了一范多铸的大致次数和一范一制的规律。㉛陕西黄陵县寨头河战国墓出土 “梁半钅斤”、“阴晋半钅斤”钱币,作者文章中各公布一枚,认为属魏国货币。㉜
西安北郊井上村西汉墓出土货泉355枚 (篆体),货布16枚 (铲形)。㉝贵州安顺汉墓出土有摇钱树残件、半两、货泉、五铢钱等,从公布的钱图来看,摇钱树上的钱币分五铢和无字钱两类,其中钱树上的无字钱可能是与摇钱树整体制作;而能肯定为摇钱树上散落的五铢钱,系用流通实钱做成,在钱币一角用空心细薄铜条缠绕固定后,再插入用细铜条做成的树枝的枝丫上。㉞重庆丰都县汇南墓群出土大量钱币及相关实物,包括八铢半两、四铢半两、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和货泉等,以及铜摇钱树1件,已残,树干上铸有佛像。㉟甘肃武威磨咀子汉代墓地出土货泉157枚、大泉五十2枚、素面钱5枚。㊱河南南阳市汉墓出土铜钱154枚,有半两、货泉、五铢钱,五铢钱分甲、乙两种类型,甲类54枚形状完整,乙类42枚有磨郭或剪边。㊲北京房山长阳三座汉墓出土有五铢、大泉五十铜钱,作者认为 “金”字上部呈 “△”形,四点均竖笔,“朱”字下部直折或圆折,具有东汉中晚期铜钱的典型特征,然而从钱币学的观点来看,这应是东汉早中期钱文的特点。㊳1997年7月,洛阳涧西区南村发掘清理的4座西晋墓,共出土钱币339枚,有半两、货泉、大泉五十、大泉当千、无文钱、纟延环钱、曹魏五铢、两汉五铢、剪边五铢;钱币散落在墓主骨骼周围,主要集中在左右臂和腰间。㊴颜松披露了2012年7月在新疆库车县老城出土的一批窖藏钱币,其主要类型是西汉半两、汉代五铢、王莽货泉、大泉五十 (剪轮)、太平百钱、剪轮五铢、对文五朱、五铢女钱,总数为14000余枚,其中汉五铢、剪轮五铢、对文五铢及五铢女钱占总数的99%以上,作者认为这批钱币的时代为公元4-5世纪。此次库车出土的窖藏钱币,种类多、数量大、有些品种特殊,为新疆地区第一次发现。㊵
2004年春,宁夏固原市九龙山发掘的两座隋朝墓葬,各出土东罗马金币一枚,且都发现于墓主人的口中;一枚为东罗马查士丁尼 (518-527)皇帝金币,皇帝像两侧各有一个圆形穿孔;一枚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527-565)金币,皇帝像上部有一圆形穿孔。㊶陕西扶风法门寺附近发现一钱币窖藏,共计80余斤,有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布泉、乾元重宝、 (会昌)开元通宝;其中一枚五铢钱,作者认为是陈文帝天嘉年间铸造的钱币精品,但根据拓片来看,这枚所谓 “陈五铢”是典型的隋五铢,应属作者误判。㊷2010年至2011年,西安市长安区发掘了唐朝殿中侍御医蒋少卿墓和夫人宝手墓,蒋少卿墓出土 “开元通宝”2枚,从发掘报告中的拓图看,都是典型的初唐 “短一元”版式,墓志记载,蒋少卿于显庆二年 (657)病亡并在当年下葬;宝手墓出土 “开元通宝”5枚,发掘报告有两枚的拓图,也都是初唐 “短一元”版式,墓志记载,宝手于上元二年 (675)下葬。㊸
2010年7月,湖南省桂阳县刘家岭建设工地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出土银质 “开元通宝”冥币一枚,银片模压 “开元通宝”4字,正面凹,背面凸,钱径3.15厘米;同墓还出土唐宋铜钱62枚,年代最晚的是 “崇宁重宝”大钱。㊹从2003年开始,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对扬州宋大城北门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北水门河道内出土了唐、宋、元时期的钱币共计2800多枚,有铜钱和铁钱两种,以两宋钱币最多。㊺江苏淮安里运河出土钱币约200枚,以北宋为主,又以崇宁重宝和崇宁通宝居多,也有少量唐代、南宋和明清钱币。㊻2008年以来吉尔吉斯坦阿克—别什姆、喀喇—吉伽奇、克拉斯那雅—雷契卡等地,陆续发现3枚“续兴元宝”,这些钱币工艺上乘,钱文具有辽钱特征,且钱币发现地均在西辽王朝都城附近。两位俄罗斯学者研究认为这是首次发现并可确定为西辽王朝耶律夷列所铸的铜钱,辽史中的绍兴年号应更改为续兴。㊼黑龙江双城市发现一金代钱币窖藏,出土铜钱约200公斤,约4万枚,这批钱币上限为西汉文帝时期 “四铢半两”,下限为金世宗的 “大定通宝”,涉及13个王朝,共103种钱币,保存完好。㊽浙江武义县一元代墓葬出土 “富贵长命”花钱1枚,作者介绍钱体为锡质镀金,但从公布的图片来看,应是银质鎏金,币面有线刻团龙戏珠纹,该墓还出土各类唐宋钱币84枚。㊾
2012年出版的有代表性的钱币类著作主要有 《中国钱币大辞典·元明编》㊿、《太平天国在浙江的铸币》、《百年银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中国机制铜元目录》、《民国小区域流通货币研究》、《钞票上的中国百年史》等。
注释:
①黄锡全:《介绍一枚 “罚”字三孔布》,《中国钱币》,2012年第4期。
②孙敬明:《山东商周薛齐曾邾古国散见贝币摭谈》,《齐鲁钱币》,2012年第4期。
③公柏青:《汉代压胜钱上体现的宇宙框架》,《中国钱币》,2012年第2期。
④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国宝金匮”考》,《中国钱币》,2012年第4期。
⑤黄维、杨君、周卫荣:《中国古代银锭制作技术考述》,《中国钱币》,2012年第3期。
⑥李小萍:《晚清厘金制度与厘金银锭》,《中国钱币》,2012年第4期。
⑦文汉宇:《清末四川盐课归丁盐税银锭浅论》,《中国钱币》,2012年第4期。
⑧李建清:《福建省铸机制制钱问题的探讨》,《中国钱币》,2012年第1期。
⑨王允庭:《关于中华民国金币券实物的研究》,《中国钱币》,2012年第3期。
⑩李银:《秦启荣发行的纸币》,《齐鲁钱币》,2012年第2期。
⑪刘敬杨、陈亚元:《中华民国靖国军军用钞票初考》,《钱币博览》,2012年第4期。
⑫张新知、王学文:《关于 “哈大洋券”发行情况的研究和考证》,《江苏钱币》,2012年第3期。
⑬周祥:《中国实业银行纸币的印制》,《中国钱币》,2012年第3期。
⑭缪汝平:《中国银行 “直隶”地名券初探》,《中国钱币》,2012年第3期。
⑮张光、石海涛、唐元亮、孙永行:《北海银行临淄地下印刷所现状调查与研究》, 《齐鲁钱币》,2012年第1期。
⑯孙礼新:《浅谈江淮银行票的发行和流通》,《江苏钱币》,2012年第1、2期。
⑰杨天亮:《建国初期大江币的兑换比价及其兑换》,《钱币博览》,2012年第3期。
⑱艾俊川:《论 “三钱之府”》,《中国钱币》,2012年第2期。
⑲陈伟:《关于秦与汉初 “入钱缿中”律的几个问题》,《考古》,2012年第8期。
⑳芜湖市钱币学会课题组:《南陵大工山古矿冶与芜湖古泉源考》,《安徽钱币》,2012年第4期。
㉑田玉娥、刘舜强:《从 “和同开珎”钱谈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往来》,《中原文物》,2012年第1期,77-79页。
㉒毕波:《西域出土唐代文书中的 “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129-136页。
㉓俞晖、俞兆鹏:《北宋前期对通货膨胀的防止及其效果》,《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116-125页。
㉔刘森:《元代昏钞的兑换与销毁》,《中国钱币》,2012年第2期。
㉕李庆新:《货币、贵金属与外销瓷:从考古发现看明前期的南海贸易》,《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85-194页;又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11期,31-39页。
㉖黄阿明:《万历三十九年留都铸钱事件与两京应对》,《中国钱币》,2012年第2期。
㉗王德泰、强学文:《嘉道时期全国铸钱数量的考察》,《中国钱币》,2012年第2期。
㉘张小杰:《通商银行北京分行被抢事件试解》,《中国钱币》,2012年第3期。
㉙姜林:《湖北近代银炉业与汉口公估局》,《中国钱币》,2012年第4期。
㉚寇尚民:《银元收兑往事》,《中国钱币》,2012年第1期。
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监狱春秋铸钱遗址发掘简报》,《中国钱币》,2012年第4期。
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5页,图版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黄陵县旅游文物局:《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6期,3-10页。
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北郊井上村西汉M 24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6期,13页。
㉞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顺市博物馆,西秀区文物管理所:《贵州安顺宁谷龙滩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1期,12-18页。
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丰都县汇南墓群2002年度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6期,11-27页。
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秋田县埋藏文化财中心,甘肃省博物馆:《2003年甘肃武威磨咀子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5期,35页。
㊲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防爆厂M 208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2年第3期,4-8页。
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房山长阳汉墓发掘简报》,陈晓苏主编:《北京文博文丛》(第3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19-23页。
㊴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涧西南村西晋墓》,《文物》,2012年第12期。
㊵颜松:《库车出土窖藏古代钱币研究》,《新疆钱币》,2012年第4期。
㊶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九龙山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10期。
㊷汪玉堂:《陕西扶风发现钱币窖藏》,《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111-112页。
㊸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唐殿中侍御医蒋少卿及夫人宝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10期。
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2期。
㊺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江苏扬州市宋大城北门遗址的发掘》,《考古》,2012年第10期。
㊻淮安市博物馆,楚州区博物馆:《江苏淮安里运河明清砖工堤与码头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67页。
㊼【俄】别利亚耶夫、斯达诺维奇,李铁生 (译):《吉尔吉斯发现的 “续兴元宝”与西辽年号考》,《中国钱币》,2012年第1期。
㊽张涛:《黑龙江省双城市单城镇金代钱币窖藏》,《北方文物》,2012年第4期,55页。
㊾薛骁百:《武义马路头元墓清理简报》,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43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51-55页。
㊿《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钱币大辞典·元明编》,中华书局,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