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李佳* ,黄杨,宋英杰,孙响波,李建秀,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省高校中药资源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16)
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 J.X.Li et F.Z.Li)是李建秀1984年发现的一个新种[1],后收载于文献[2]中,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蛾眉蕨属植物的孢子进行观察后,于1991年发表了文献[3]。但《中国植物志》第3卷第2分册[4]并未将其纳入一个单独的种,而是将其合并于东北蛾眉蕨。本文将对两种蕨类性状特征做一对比分析。
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 J.X.Li et F.Z.Li)[1-2,4](图1)根状茎短粗,直立,先端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褐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5~30 cm,红紫色或红褐色,向上疏被披针形鳞片和透明多细胞节状毛;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25~50 cm,中部以上最宽,12~17 cm,下部稍缩短或几不缩短,10~12 cm,二回羽状(图1:1));羽片20~25对,互生,无柄,开展,下部1~3对羽片稍缩短或几不缩短,长约5 cm,相距4~4.5 cm,中部以上羽片长6~8 cm,宽1.5 cm,披针形,彼此密接,先端尾尖,基部平截;小羽片12~20对,平展,长圆形,圆头或圆钝头,全缘或有疏细齿,两边全缘或有少数粗钝齿,小羽片间缺刻处偶有少数或无节状短柔毛着生;叶片下部1~3对羽片的基部上侧第1小羽片格外伸长,长为正常小羽片的1倍以上,长约1.5 cm,三角状卵形,渐尖头,并羽状深裂[5](图1:2)。叶脉两面可见,在小羽片上为羽状,每小羽片有侧脉5~6对,小脉单一,斜上。叶干后薄草质,两面疏被棕色节状短柔毛,沿叶轴和羽轴上节状柔毛较密。孢子囊群近圆状卵形,每裂片3~4对,彼此密接;囊群盖同形,厚膜质,棕色,边缘啮蚀状,宿存(图1:3)。孢子二面形,周壁表面具清晰的少数断续的条脊状皱褶突起(图1:4)。
山东蛾眉蕨产于牙山,为山东特有种,生海拔200 m林下溪边。
东北蛾眉蕨(Lunathyrium pycnosorum(Christ)Koidz.)[1-2,6](图2)与山东蛾眉蕨的主要区别特征为东北蛾眉蕨根状茎斜升;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叶下部几对羽片逐渐缩短,长约3 cm或更短;叶中部以上羽片彼此远离,各对羽片相距1~3 cm;羽片先端渐尖;叶下部羽片基部上侧第1小羽片不伸长[5-11](图2:1));小羽片间缺刻处有节状柔毛着生(图2:2);孢子周壁表面具连续的条脊状褶皱突起(图2:3)。
东北蛾眉蕨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牙山)等地,生针阔叶混交林下阴湿处。
山东蛾眉蕨(L.shandongense J.X.Li et F.Z.Li)与东北蛾眉蕨(Lunathyrium pycnosorum(Christ)Koidz.)的性状特征有显著区别,主要区别特征见表1。
表1 山东蛾眉蕨与东北蛾眉蕨特征对比Table 1 Characteristic comparisons of L.shandongense and L.pycnosorum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蛾眉蕨(L.shandongense)与东北蛾眉蕨(L.Pycnosorum)在根状茎、叶片、羽片、小羽片、孢子形态、孢子周壁的纹饰上有显著差异,如山东蛾眉蕨叶片下部1~3对羽片基部上侧第1小羽片格外伸长,比其他小羽片长过1倍以上,并羽状深裂,孢子周壁表面具断续的条脊状褶皱突起等。将两个特征有明显差别的种合并欠妥,建议恢复山东蛾眉蕨(L.shandongense J.X.Li et F.Z.Li)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
[1]李建秀.山东蕨类植物新种[J].植物研究,1984,4(2):142-146.
[2]陈汉斌.山东植物志:上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0:73-74.
[3]李建秀,王彦英,周凤琴,等.山东蛾眉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1991,11(1):73-77.
[4]王中仁,张宪春,朱维明,等.中国植物志:第3卷第2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4-300.
[5]李建秀,周凤琴,万鹏.山东蕨类植物检索表[C]//田景振,张永清.中药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270.
[6]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第2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287-288.
[7]李法曾.山东植物精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
[8]刘利,张明杰,李杨.长白山蕨类植物资源[C]//张宪春,刑公侠.纪念秦仁昌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399.
[9]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孢粉组.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230.
[10]李建秀,周凤琴,张玉翠.扫描电镜下孢子形态特征在新分类群中的意义[C]//科教兴国编辑委员会.中国科教论文选.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944-945.
[11]刘家熙,赵云云.蕨类植物孢粉形态研究进展[C]//张宪春,刑公侠.纪念秦仁昌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3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