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创造奇迹的温暖的家

2013-12-02 00:00:00陶航
中国教师 2013年15期

不知起于何时,在同事们的交谈中,一直流传着对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赞叹。在繁忙的金帆民乐团暑期排练活动中,我下决心花两个晚上集中读完这本书。当我打开此书时,就感到欲罢不能,或者说,爱不释手,必须一鼓作气读完它。读罢此书,掩卷沉思,心中无限感慨。身为教师的我,对照雷夫老师创造的奇迹,感触良多,选取其中的经典内容,既作阅读的回应,又以此自省。

一、教给孩子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而且,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后者带有很大的随意性。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对此,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启示。以下是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

建立第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学习规划组织自己的经济资源。具体做法如下: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职员、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察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有少许差异,孩子们的薪水存入班级银行,他们必须用存钱来支付使用课桌椅的费用……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的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推行这套经济制度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规划组织能力。

以此对照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我们比较多地倾向于以应试为主的知识教育,而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则比较忽视。尤其在城市学校,我们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方面享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的能力非常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基础教育是否给了学生足以终身受用的东西。这或许正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吧!

遗憾的是,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呼吁素质教育,近30年时间过去了,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实践还是不尽如人意。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生活在城市的小学生忙着学习各种技艺,如钢琴、书法、舞蹈、游泳等。现在,虽说小升初已经取消升学考试,但是,小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中学,要准备很多特长。据了解,现在的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其个人简历后附上的各类培训证书也颇为可观。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习存钱、保持收支平衡、节省每一分、延持享乐,等等。对于教师来说,仅教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必须能够拿出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因此,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每位教师那里都应该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

二、超越艺术的艺术教育:帮助孩子爱音乐、爱生活

作为学校金帆民乐团的指导教师,我非常关注雷夫老师对于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虽然,他自谦地认为自己是没有艺术天分的教师,但是,他却凭着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探索出一整套不同寻常的艺术教育措施,其深刻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以下是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与经典案例: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

基于上述艺术教育理念,雷夫老师组建了第56号教室的摇滚乐团,用一把吉它教全班学生识谱,在学生们休息和午餐时间学习识谱。雷夫老师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学生成为终身的音乐演奏者,而不是为了在学校盛会上表演而受训的海豹”。为此,雷夫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是:“一、学习态度要认真;二、必须另外学一样乐器。我要的不只是鼓手,而是音乐人。”

雷夫老师指导全班学生照着完整的乐谱练习。有了正确无误的乐谱,孩子们学着像专业人士那样演奏。有了阅读古典乐谱能力的基础,他们学习流行乐曲的速度快得惊人。能够演奏维瓦尔第D大调协奏曲的3个乐章(我们班的孩子就办得到)的孩子,就能演奏U2(爱尔兰摇滚乐队)的乐曲,而且只要短短几天的时间。

这样,尽管雷夫老师没有音乐家的天分,但是,至少花了数百小时帮助孩子们爱上音乐。更为可贵之处在于,雷夫老师让戏剧演出的“中场休息时间也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在雷夫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们明白,舞台上的自己和舞台下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两者都说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总之,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艺术教育不是目的,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尝试为我们进行艺术教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学习音乐的理由是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正如傅雷在谈傅聪的成长时所说:“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受用不尽。[1]”因此,傅雷先生虽然在傅聪17岁之前不敢肯定他能专攻音乐,但是,他强调艺术熏陶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价值,并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雷夫老师正是看到了艺术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他为此花费心血,精心组织策划第56号教室的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开启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浇灌,孩子们成长为一个个有生活品位的、有道德的、高尚的人。

三、爱当老师的理由

雷夫老师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教室中出现的大量教育奇迹,并伴随他多年进行实践探索的教育智慧与辛苦付出。所以,雷夫在后记中明确指出:“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他一直坚守了26年,回顾全书,我们能够理解他坚守的理由。

雷夫说:“我爱当老师,老师有机会精益求精。”为了把工作做得精致,雷夫把每一次与学生相处的机会都视为教学机会,并把他的教学艺术发挥到极致。

以旅行为例,雷夫老师超越一般老师把旅行当作假期的理解,而是将其视为强化教室教学的无价机会,这当然就是教育机会了。于是,雷夫老师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看待这件事情,用他的话就是“我要通过这些旅行把孩子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教给他们”“我要学生把旅行当作这辈子常做的事情”。

为了行好万里路,先要读万卷书。行前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相关知识,即历史与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们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参观与游览。而且,雷夫老师以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鼓励孩子们学习相关的乘坐交通工具和入住饭店的常识与礼仪。因此,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在雷夫精心设计与实施的旅行计划中,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广大的世界,同时也有机会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

对于雷夫来说,做教师还意味着永不止息的循环——“工作、娱乐、追求卓越”。教室里的生活没有终点,即使今天的教室生活过得很棒,也不过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天罢了。然而,在雷夫的努力下,走进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这里与外界的不同,这里是孩子们温暖的家。

为了给孩子们温暖的家,雷夫付出了很多。“过去20多年来,第56号教室每天早上6点半便敞开大门。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比正式上课的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据雷夫老师回忆,提早到校指导学生源于一次偶然的数学比赛准备,后来则演变成学生一天当中最有价值的时光,他们自愿早到,和老师一起用正课开始前的一个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由此,小学老师的辛苦可见一斑,但是,雷夫老师却将其视为人生乐事。“在漆黑的天色中开始上问题解决课程,于太阳升起之际告一段落,随即开始一天的课程,这感觉还挺有诗意。”

对于我们很多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位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好榜样。他凭借对孩子无私的教育之爱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是,却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未来。

总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也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成为创造奇迹的地方;让孩子因为这里的温暖而热爱这个世界,因为教师的爱而信任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傅敏.傅雷书信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